前言:嘉靖七年(公元年)六月初三日,在“大礼议”事件中大获全胜的明世宗朱厚熜开始清算群臣。其中已经退休回老家四年的前内阁首辅杨廷和首当其冲,被称为罪魁祸首。明世宗不无得意地表示本来要拿你开刀问斩,我大人有大量,饶你不死。
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宥。革了职,着为民。—《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明世宗剧照当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杨廷和与武宗生母张太后一起发难,迅速解决了*敌江彬等人。在明世宗从安陆来京城继位的三十七天里,杨廷和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俨然是大明朝的实际当家人。
按照杨廷和的想法,朱厚熜需要过继给伯父明孝宗当儿子,然而才能以武宗弟弟的身份“兄终弟及”成为新皇帝。既然如此,当时在世的武宗堂弟有十多个,论年纪大于朱厚熜的也不是没有,杨廷和为什么一定要选他呢?其实这里面还是大有玄机的。
明武宗的堂弟们
明武宗的堂弟,也就是他老爹明孝宗的侄子,他爷爷明宪宗的孙子。朱厚照的祖父明宪宗朱见深共14个儿子,当时已经去世的有8人,分别为:长子(早夭未命名)、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第三子明孝宗朱祐樘、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第八子雍靖王朱祐枟、第十子(早夭未命名)、第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仍然在世的6人分别为:第六子益王朱祐槟、第七子衡王朱祐楎、第九子寿王朱祐榰、第十一子汝王朱祐梈、第十二子泾王朱祐橓和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
正德十六年(公元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驾崩之时,他还有多少堂弟分布在全国各地呢?我们来盘点一下。
明武宗剧照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一脉:兴世子朱厚熜(15岁)。
第六子益王朱祐槟一脉:益世子朱厚烨(24岁)、崇仁王朱厚炫(22岁)、金谿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
第七子衡王朱祐楎一脉:朱厚燆、朱厚烃(14岁)、朱厚燫(13岁)、朱厚煐(8岁)。
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一脉:荣世子朱厚勲、福宁王朱厚熹、朱厚煦。
这里略作解释。已故岐惠王、雍靖王、申懿王和仍然在世的寿王、汝王和泾王无子。兴献王朱祐杬共二子,其中长子早夭,次子即朱厚熜。益王朱祐槟共四子,当时均已受封,益世子和崇仁王的年龄由其出土圹志考定,金谿王和玉山王不详。衡王朱祐楎共七子,庶长子朱厚燆此时尚未受封且年龄不详,第二至第四子年龄据其出土圹志考定,另三子年龄不详。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共六子,荣世子和福宁王均已受封,第三子嘉靖元年(公元年)封惠安王,另三子年龄不详。
兴献王画像换句话说,当时年龄合适的武宗堂弟有这么几位:兴献王嫡次子兴世子朱厚熜,益王嫡长子益世子朱厚烨、嫡次子崇仁王朱厚炫,衡王庶长子朱厚燆、庶次子朱厚烃、庶第三子朱厚燫,荣王嫡长子荣世子朱厚勲、嫡次子福宁王朱厚熹。
杨廷和的办法是过继,古人又有长子不出继的规矩,如果再加上必须嫡出的要求,那么符合条件的就只有两人:益藩崇仁王朱厚炫和荣藩福宁王朱厚熹。身为兴藩独子的兴世子朱厚熜条件并不吻合,为何杨廷和最终选了他呢?
明代的长房继承制
明代的宗室爵位继承制度,是非常典型的长房继承制。如果亲王有嫡长子,自然是嫡长子袭封亲王。如果嫡长子死了,那就由嫡长孙袭封。嫡长孙死了,就由嫡次孙,再由庶孙。简而言之,只有嫡长子的后代全部死光,亲王的位置才能轮到嫡次子。嫡次子全家死绝,轮到嫡第三子,依此类推。嫡子死绝,轮到庶子,同样按年龄大小一个一个来。
当然有的专家不同意,认为继承顺序应该按照嫡长子、嫡长孙、嫡子母弟、嫡子庶长兄或长弟、嫡长孙母弟、嫡孙庶兄或长弟这样的次序来排。是不是觉得看不懂?我们来举一个明成祖朱棣在位之时的实际例子。
按照某专家的理论,永乐皇帝在位之时的皇位继承顺序是这样的:1、皇太子朱高炽(嫡长子),2、皇太孙朱瞻基(嫡长孙),3、汉王朱高煦(朱高炽母弟),4、朱瞻墉(朱瞻基母弟)。
朱家三兄弟剧照可笑吗?按照这种说法,明代亲王还要之国干嘛?换句话说汉王还要之国干嘛?守在京师等他大哥和大侄子死于非命多好呀?事实上明朝从来没有发生过长子还有后代(前提是没有犯罪),爵位传给次子的例子,一例都没有。在杨廷和等人拟定的武宗遗诏之中,朱厚熜是“伦序当立”。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为什么是“伦序当立”呢?因为武宗死后无嗣,意味孝宗这一房绝嗣,鉴于宪宗并无嫡子,皇位自当传于第四子这一房。兴献王既然已死,长子又已夭折,次子朱厚熜自然应该入继大统。对于这一点,进士张璁在《大礼或问》的上疏中就曾明确指出:
方武宗宾天,群臣定议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训也,兄终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兴献王弟也。献王在,则献王天子矣。有献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谓伦序当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实录卷八》
杨廷和剧照至于杨廷和等人所举的例子:西汉由定陶王成为汉哀帝的刘欣,以及北宋以濮王之子成为宋英宗的赵曙,可谓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刘欣和赵曙都是在汉成帝和宋仁宗在位之时就被收养宫中,和朱厚熜的情况完全不同。
对于杨廷和的谬论,张璁也予以了猛烈的驳斥,他犀利地指出孝宗皇帝驾崩之时,“我皇上(即指世宗朱厚熜)”尚未出生。武宗皇帝驾崩之时,“我皇上”尚在潜邸(即指安陆兴王府)。孝宗既不可能把天下托付给“我皇上”,武宗也未有将“我皇上”过继给孝宗的意思,这和西汉和北宋的的故事“大不相类”。
结语:杨廷和虽然想做权相,但是朝廷百余年的规矩他也不敢打破。何况不立朱厚熜为帝,该立谁呢?我们上文说过,符合条件的还有崇仁王朱厚炫和福宁王朱厚熹,杨廷和敢立这两位中的任意一位吗?
一旦立朱厚炫和朱厚熹为帝,二人的兄长益世子和荣世子怎么办?又置二人的父王益王和荣王于何地?杨廷和未必就没有想过朱厚熜会不听话,可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群殴,只能一个人孤*奋战。但是无论是朱厚炫或者朱厚熹登基,他们登高一呼,父兄在封国一响应,杨廷和应付得了么?所以无论是从大明的宗法制度出发,还是从新君的可控程度都发,杨廷和都会立朱厚熜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