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来说,晚上也不一定都要待在家里,出门逛吃逛吃的生活方式,在千百年前就出现了。夜市,萌芽于殷周年间,在汉朝初具雏形。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经昙花一现,有过片刻的辉煌。而到了宋朝,夜禁制几近消亡,夜市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北宋的开封夜市,就被誉为我国夜市的“鼻祖”。经历了元朝的短暂低迷,夜市在明清重现繁盛,只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暴露无遗,可谓毁誉参半。
最早记载夜市的文献是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桓谭的《新论·离事第十一》,“扶风漆县之幽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可见,殷周年间,夜市的萌芽已经出现。东汉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有价值的古文字学著作,其中就有关于幽亭夜市的记载。许慎用“俗”字形容幽亭夜市,说明夜市是传统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到了汉朝,按照行业划分,有直市、狱市、肉市、*市、官市、关市等;按照经营时间划分,有早市、大市、夕市和夜市。《周礼》记载:“大市日侧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东汉初期的夜市,因为习俗和贸易需求而产生,不过规模很小,只能算是夜市的雏形。东汉第一个有记载的宵夜摊,在贸易繁荣的甘肃。《后汉书·孔奋传》有此记载,东汉初年,天下很乱,百姓很穷,只有姑臧这个西部边境地区比较富裕,和羌胡做生意,一天之中有早市、大市、夕市和夜市,百姓积攒财富很快。根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汉朝夜晚是有酒店营业的。
虽有夜禁制唐朝夜市也曾繁盛
从唐朝中期开始,商业渗入坊间,颁*坊有馄饨店,长兴坊有毕罗店,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肆……后来,坊间的店铺又冲破了时间的限制,务本坊西门率先出现了“*市”,被认为是夜市的发端。“*市”是夜禁制的产物,百姓在凌晨三四点避开守卫,到达秘密的指定地点,交易一些白天不能买卖的东西。《辇下岁时记·*市辇》《番禺杂记·*市》均有此记载。
唐朝的夜市,叫做夜肆。消费场所多为酒楼,消费者多为官僚、士大夫、仕子和行商。相传扬州夜市起源于隋炀帝,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商业都会夜市最为繁盛。中唐王建的《夜看扬州市》是这样描写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描写了苏州的夜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晚唐杜牧的《泊秦淮》描写了金陵秦淮河的夜晚:“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只是夜市和夜禁制水火不容。唐文宗开成五年,朝廷颁下敕令:“京夜市,宜令禁断。”不过,唐朝夜市并未就此销声匿迹,长安崇仁坊依旧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与之比”。晚唐刘恂的《岭表录异》就记载了广州夜市的热闹景象。街边酒庄饭铺一字排开,家家门前灯笼高挂,好酒佳酿香味扑鼻。韩愈被贬到岭南时,曾经对别人交代后事,后来却用“自宜味南烹”来形容广州夜市的美食。
北宋开封夜市用灯箱揽客
随着夜禁制在宋朝的逐渐消亡,古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夜生活,而宋朝是夜市最流行的朝代。宋朝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徽宗年间,蔡京下令,从冬至日到上元日,东华门以北都不禁夜。北宋中期以后,夜市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朝廷还设置街灯桥灯,方便百姓夜晚出行。
北宋都城开封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不夜城,而开封夜市则是我国夜市的“鼻祖”,有“店铺不可细数”之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舍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通宵达旦……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街市的一角,在一个十字街口,左上方是香药铺“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右上方是说书摊、羊肉铺、小吃摊、鲜花摊、酒店“孙羊正店”;左下方是“解库”(类似于当铺);右下方是旅店“久住王员外家”“香饮子”(饮料)摊。酒店“孙羊正店”大门两边的屋檐下各悬挂了两盏红纱栀子灯,地面立有三块灯箱招牌,都说明了夜晚要营业。
北宋年间,开封最著名的夜市是马行街夜市和州桥夜市。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夜市小吃应有尽有,价廉物美。根据时令节气,煎炒、熬炖、蒸煮、凉拌,各具特色。马行街夜市比州桥夜市还要繁荣百倍。《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宋朝蔡絛的《铁围山丛谈》中的一个细节,也印证了马行街夜市的火爆。彻夜燃烧的烛油,熏得整条街巷连一只蚊子都看不见。东华门外小吃店魏氏鲊铺卖的东华鲊,还曾经作为御宴上的大菜。诗人梅尧臣也写下了“客从都下来,远遗东华鲊”的诗句。
宋朝的夜市文化丰富多彩
除了开封,北宋年间的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同样繁华。小吃摊随处可见,冬天三更以后,夜市上还有卖茶的。陆游的《夜归砖街巷书》描写杭州夜市“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南宋文学家周密也在史料笔记《武林旧事》中记载了杭州夜市的景象。根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夜市已经实现了全年无休,商品应有尽有。
此外,宋朝是有夜市文化的,古人并非仅仅喜好吃喝。吹拉弹奏、说学逗唱、歌舞小戏、卖艺杂耍、说书卖文、填词作画、品酒斗茶……娱乐方式多种多样,雅俗共赏。民间高人层出不穷,以卖酸文为生的李济,文章生动,销路很广。在销售者和表演者之间自由转换角色的“点茶婆婆”,技艺纯熟,边唱边卖。《梦粱录》记载,算卦摊也非常受欢迎,卖卦的高人为了招徕顾客,给卦摊起的名号都噱头十足。北宋汴京还有艺术品市场,有时候甚至凌晨三点出市,也有顾客光临。在特定的节日,宋朝夜市还会有特别项目。
如此丰富的夜生活让皇上都心生羡慕,这是秦汉以来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宋人施德超的《北窗灸輠录》记载,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宫中闻丝竹声笑之声,问道:“此何处作乐?”宫人回答:“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里人也经常便装逛街。想象中古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躲在深闺无人识。其实不然,宋朝女性不仅白天可以出门,还可以逛夜市。
明清夜市重现繁华却也问题颇多
夜市在元朝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以后,在明清热闹重现。明朝朱元璋登基以后,发现一些元朝旧臣、落魄贵族生活无着落,白天变卖东西不方便,就命令设立“黑市”便于交易。“黑市”日落开张,也不点灯,买卖双方在暗中交易,都难免有欺诈行为。不过,晚明嘉靖年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却记载临安夜市秩序良好。明朝翟宋吉也赋诗一首,描写临安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清朝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古泗州城》记载:“泗州城人物往来贸易若夜市”“夜市三条人似蚁”。
清朝江南地区夜市盛行,上海吴淞附近的“*市”颇负盛名。清朝中晚期以后,很多地方自发形成了“*市”,商品包罗万象。成都夜市不仅有假货,还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衣服、鞋帽摊位经常发生欺哄,甚至每个摊位都有几幅所谓的《清明上河图》《仕女图》等。海栗的《年终夜市》记载:“有的鞋子只穿了几天便开了口子,有的帽子褪色泛红,有的袜子‘空前绝后’”。夜市上小偷、流氓也多,所以到晚清,警察开始对夜市进行专门管理。
来源:南阳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