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汉世为官宋代成仙先祖梅福的史实与传说概
TUhjnbcbe - 2023/6/1 22:04:00
北京好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7875/

浙江梅魁辑

汉·梅福名言: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梅福在江西

据《汉书·梅福传》:字子真,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学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永始元年(前16),梅福以一县尉之微上书朝廷,指陈*事,讽刺王凤,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险遭杀身之祸,因之桂冠而去,隐钓于南昌城南,即今之青云谱旧址。东汉时在此建有梅仙祠以祀奉梅福。汉平帝元始中(1-5),梅福知王莽篡权,乃隐名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改飞鸿为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

梅福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今青云谱处,垂钓于湖。东汉时,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梅福料知王莽必篡*,乃隐居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即今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以祀之。又据《江西通志》、宜丰历代县志记载:梅福隐于宜丰天德(今新庄镇),葬潭山逍遥道院,后代则繁衍于天宝等处。为今宜丰天宝等地梅氏基祖,与大诗人陶潜、南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为宜丰天宝乡上梅、下梅等地梅氏之基祖。据天宝《杭溪梅氏族谱》载:梅福之父梅彩为西汉名儒,杜门训子。梅福因王莽专*,乃护太子避难于古天宝之逍遥道院,另有一员称白马将*的大将陪同到逍遥。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为失职,触堂柱而死,将*也随之拔剑自刎。时隔十八年,刘秀登基,建立东汉,遍求天下忠耿旧臣和隐士,同时派兵访太子及梅福下落,找到后,乃敕令在逍遥道院建子真墓,太子则立塔祀之,并赐梅福当年顶戴之铜顶帽与梅福后代,世代供奉。据族谱载,梅福曾娶赵氏为妻,生子梅端、梅肃。梅端后回寿州,梅肃则居天宝,子孙繁衍于上梅、下梅等地。今天宝下梅梅氏宗祠,唐时改为老子宫,后毁。明天启年间,宜丰天宝乡人刘曜金重建,易名存梅祠,明万历进士、右佥都御史邹维琏曾作《天宝尉山存梅祠记》。梅福自古就被宜丰志书载为宜丰贤人。

江南道教胜地宜丰—梅福的故乡江西省宜丰县,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祖庭。禅宗五家中,有两家创立或发端于宜丰,宜丰境内的洞山、*檗山分别是中外曹洞宗、临济宗的祖庭,洞山良价、*檗希运被尊为中外曹洞宗、临济宗祖师。这些,已为世人所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宜丰在西汉时,就是著名道教胜地,两晋时更盛。中国道教史上两大著名仙道人物如梅福、紫阳真人周义山,均隐于宜丰并创立道场。宜丰最有名的道场有二处,且均在天宝乡之内。一是天宝观溪,一是天宝*沙之紫阳坛。观溪是梅福隐居之地。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道,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又被封为新都侯,独霸朝纲。梅福屡上书朝廷,指陈*事,并讥讽刺王凤,险遭杀身之祸,因此辞官而去。梅福辞官后,隐九江等处,修身养性、采药炼丹。始隐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后人也因之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公元八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据宜丰历代旧志记载,王莽称帝后,梅福隐建城洪崖(今宜丰县新庄镇之芳里村,时宜丰属建成县),再迁天宝乡之逍遥道院(在今天宝之邻潭山镇境内,潭山古时也属天宝乡),以避王莽的挟嫌报复。在逍遥道院修隐的同时,梅福又在天宝观溪建宅寄居。后人为纪念,就在其旧宅旁建观,称“宅仙观”,观溪附近之山也称尉山。观溪于是成为梅福的终道之地。梅福逝世后,葬在天宝三十一都(今潭山镇路边村凤形山上),至今其墓迹尚存,明代有人记载梅福墓室当时情况:“墓乃虚敞,中皆藻绘,总非晋魏以后规制”,“子孙也居其地”。

据天宝乡今存《杭溪梅氏族谱》载:梅福之父梅彩为西汉名儒,杜门训子,梅福因之少得其学。梅福曾娶赵氏为妻,生子梅端、梅肃。梅端后回寿州,梅肃则居天宝,子孙繁衍于天宝之上梅、下梅等地,今天宝乡上梅和下梅两地梅氏,都是梅福所衍后代。此说与传统的梅福抛家弃子出隐有异。梅福隐身修仙的说法,也与历代所载修道成仙有异,据谱载和梅氏后裔历代口碑代相传:梅福并非弃妻室学道,而是保汉室王子出逃京城隐匿逍遥道院。梅福因王莽专*,乃护太子避难于天宝,另有一员称白马将*的大将陪同到逍遥。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为失职,触堂柱而死,将*也随之拔剑自刎。十八年后,刘秀登基,建立东汉,遍求天下忠耿旧臣和隐士,同时派兵访太子及梅福下落,终在天宝探到梅福消息,乃敕令在逍遥道院建子真墓,并敕封梅福为贤人,赐梅福当年顶戴之铜顶帽与梅福后代,世代供奉。太子则立塔祀之。这种载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好吻合:东汉四年,刘秀实行“退功臣,进文吏”*策,尤其看重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并多方访求,重礼征聘,梅福自当在征访之列。今天宝下梅梅氏宗祠,明天启年间,宜丰天宝乡人刘曜金重建,易名存梅祠,明万历进士、右佥都御史邹维琏曾作《天宝尉山存梅祠记》。

梅福自古就被宜丰志书载为宜丰贤人,与大诗人陶潜、南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并立先贤祠历代祀奉。宋宝佑元年状元姚勉,曾因与梅福同为新昌(宜丰旧称)人而引为自豪;年7月10日,《江西通志》编纂刘扶青,又郑重呈函编委会,要求通志尊重方志史实,将梅福里籍正式列为宜丰,以彰后世。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宜丰当为梅福第二故里,今江南梅氏均为天宝梅氏后裔,俱尊梅福为江南基祖,尊天宝为江南梅氏基祖之地;梅福并不是象史传的修道升天的仙人,而是一个真实可感为国尽忠的梗臣;天宝当为梅福真正的终生道场。

(本文原作者秦越人按:在网上搜有关证实梅福的资料,偶得博主的博客,于是借博主宝地将今天写好的一个稿子同时发此以供关心梅福者研究,也请教*.我曾负责帮助天宝乡编乡志,对梅福作了系统的地方史研究,采风中有关梅福的传说史论谱牒资源纪念物等文字,分别编入了天宝乡志一书,我想,作为外姓人,能为梅氏做这些研究,固然是一种责任,得知还有这么多人在关心着自已家乡的人文家珍.亦庶几可慰也!)

梅福在梅岭梅岭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长春湖,早在汉朝初年,就辟有驿道。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专*,长春湖风景区位于南昌市西郊。山势嵯峨。退隐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高风亮节,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唐朝以来,有张九龄、张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张位五位丞相,欧阳修、曾巩、*庭坚、陈师道、汤显祖等文学家,岳飞等武将,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和文人景观。长春湖是佛、道两教的圣地之一,寺庙观坛曾多达处。道书称此为“第十二洞天”西山八大名刹之首的翟岩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曾居云堂寺,8尺高的铜莲台和铜瓶、铜香炉、千僧锅。原道教名刹太平观旁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30米,胸围7.5米。位居山巅的紫阳宫,石室尚存,东汉开国元勋邓禹曾到此,旁有邓仙洞和真君墓。长春湖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岭头翠竹生幽,狮子峰险峻难攀,紫阳山秀丽多姿,罗汉岭利于观景。长春湖有许多古树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为奇。位于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乡村-南昌市境内的梅岭风景名胜区,一座城郊结合、丘陵和山地结合的国内大中城市内罕见的多功能型风景名胜区,适宜观光度假、避暑休养、会议、洽商、文化探源、宗教活动、科普科考、教学科研、革命教育等多项活动。方圆平方公里的梅岭风景区,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著名的避暑胜地,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洪崖丹井西山秋翠铜源三群瀑布群、梯田群、水碓群)就是文人骚客争相题咏的著名景观。幽深的谷壑,蜿蜒的溪涧,奇异的岩石,旖旎的峰峦,缠绵的云雾,如梦的佛光,腾泻的瀑布,星罗的湖泊,构成了梅岭风景区雄、秀、奇、幽自然特色。还有众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国音乐鼻祖-*帝乐臣伦伶凿井炼丹,创制音律的遗址-洪崖丹井,文明遐迩的翠岩禅寺,天宁古寺,紫阳宫等千年古刹,更显示出她历史文化的广博精深。

梅福在江西崇仁相山相山是江西崇仁县境内南部的一座大山,古称巴山。古时山中胜迹很多,寺院林立,有新殿、老殿、梦山观、隐真观;主地祠、灵宝殿、广教殿、集仙观、鹤室、祖仙坛、鹤仙观、显应殿、四仙祠、保安观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建在最高峰云崖之巅的四仙祠。该祠为一座道观,祠殿内祀祭的是梅福、栾巴、邓紫陶和叶法善四位真人的金身。世人缘何尊他们为“仙”并建祠祭祀?元代学者吴澄在《相山四仙祠记》中写道:“其自所谓仙,非必御风乘云飞行太空之中,或其功行法术有可济人利物……则祠矣!”这就是说,人们祭祀的不是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仙家,而是现实中能为百姓做好事的凡人。梅、栾为官关心百姓疾苦,邓叶通晓阴阳地理,率领百姓修渠筑堰,因此死后博得了百姓的怀念。四仙祠始建于南宋,是著名诗人张孝祥为临川郡守时,奉钦命而立的。相山风光,可从元代历史学家危素的一首咏诗中窥见一斑。诗云:“谏疏当时奏汉宫,至今名迹遍诸峰。经台半掩三花树,丹臼横遮五粒松。近水衣裳清湿雾,立岩艺术白云封。因君更忆非非子,仗屐登临得屡从。”昔日的相山,是道教圣地。祠观遍布,炉火鼎盛,香烟袅袅,伴随著不绝于耳的木鱼声和善男信女的祈祷,给整个相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今日的相山,旧貌变新颜。倘若你油然兴起,带着历史和神话到相山一游,沿途听松鸣瀑响,看花绽草舞,登高看杲杲日出,欣赏新时代山民用勤劳双手开辟的层层梯田、片片油茶林,准叫你乐而忘返。梅福在浙江

梅福在会稽(绍兴)余姚四明山等地梅子真在会稽隐居不固定一地,而是各处游动,以避王莽追杀。根据现在看到的史书,宋朝的释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首次间接披露了梅福隐居鄞县的消息。《传灯录》成书于景德年间(----年),是部记录历代禅师语录与事迹的专著。共提及姓名人,附有语录者人;其中有《大梅山法常禅师》的事迹和语录。该《传灯录》有不同版本,但都提到:法常禅师者于唐贞元(----)中居于大梅山鄞县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但有的版本,如宋碛元本说“天台山余姚”五字与“大梅山鄞县”相区别,明朝以后的版本改为“大梅山鄞县”。《景德传灯录》所以有“天台山余姚”的说法,与梅福在会稽多处游隐有关。许多地方志书也证明了这一点。按书籍早晚列举如下。《会稽志》(宋朝施宿等撰)卷四《市》中说:“梅市在城西十五里,属山阴县梅市乡,乡有梅福里。旧经云梅福传,有人见福会稽,变姓名为市门卒。十道志云即梅福为监门处。陆左丞《适南亭记》梅山少西有里曰梅市即此”。据《十道志》,山阴县的梅市乡、梅福里,就是梅福“监门处”。《会稽志》卷九《山》《山阴县》:巫山在县北一十八里,旧经巫山一名梅山。陆左丞农师《适南亭记》云梅山昔子真之所居也。其少西有里曰梅市。其事应史山西南有永觉寺、梅子真泉、适南亭竹径茶坞。梅里尖山,其阴为梅山坞,多桃李梨梅来禽,以梅福里得名。《它山四明水利备览》(宋朝魏岘撰)之《梅梁》:梅梁在堰江水中,鄞志谓梅子真旧隐大梅山梅木。宋代的《宝庆四明志》(----罗濬撰)中的《鄞县志》《叙山》:“大梅山县东南七十里盖梅子真旧隐也”,同时,注明“汉时鄞属会稽而子真所隐亦不止此一山”;“山中有石洞、仙井、药炉、丹灶,遗迹犹存”。在县志的《释道考》中,描述大梅山护圣院时又提及“大梅山汉梅子真旧隐也”。在《奉化县志》《叙山》:“梅山,县南二十五里,东为登山,有僧庐曰禅寂,为寿禅师道场。南为……西号丁令威……北则环以大溪,其山四断兀立众山之中,或谓梅福游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逢大雷雨,则出小石,圆如梅子,剖之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宋朝的普济(今浙江奉化人)编撰了一部佛教名著《五灯会元》(年),此书第三卷内《大梅法常禅师》说到:唐朝贞元年间,“师即大悟,遂至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这句话再次明确了梅子真在四明山的大梅山隐居过。元朝的《延佑四明志》(----,袁桷撰)在叙述鄞县的山和寺院时都提到了梅福隐居大梅山的传说。在叙述“大梅山”为“梅子真旧隐”时,与《宝庆四明志》完全一致。在说到“大梅山护圣院”时,提到“其山盖汉梅子旧隐也”。与《宝庆志》比较,“其”字代“大梅”,“梅子真”少了个“真”字,但意思基本一致。在总述四明山中,描述“五朵峰”的奇异景象时,有一句话:“梅福、孟亮游最著其事,荒忽不敢记”。这话似乎说明,关于梅福隐居的具体地点,传说已有多处,恍恍惚惚,捉摸不定,所以不敢记录。在《延佑四明志》的《叙山》之《奉化州》中,“梅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以下与《宝庆志》同)。在《叙山》之《昌国州》(即现在的舟山群岛)中,有这样记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或谓梅福炼丹於此,山因以名”。《嘉靖浙江通志》(----)的《绍兴府》之《山阴县》的《山》,有这样的记载:“梅山在县北一十五里,汉梅福居此”;“山有子真泉”。之下,还有长段小号字说明:“陆游铭,距会稽城东北十五里,有山曰梅山;山之麓有泉,曰子真泉。游者或疑焉,为之铭。铭曰,梅公之去汉,犹鸱夷子之去越也。变姓名,弃妻子,舟车所通,何所不阅。彼吴氏门人偶传之,而作史者,因著其说,傥信吴市,而疑斯山,不几乎执一而废百。梅公之去如怀安于一方,则是以颈血丹莽之斧钺也”。这一注解说明,陆游也认为梅福不能长久地隐居于“吴市”一处的,所以在会稽的隐居不应怀疑。接着讲梅山“少西则曰梅市,云又西南三里,曰梅里尖山,子真亦常游息于此。东有梅山坞”。其中所说的“梅市”也是里名,即“梅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之《江西》《南昌府》《山川》:“梅岭在新建县西三十里。汉元鼎五年,楼船将*杨仆请击东越,屯豫章梅岭以待命,即此。上有梅仙坛,俗传梅福学仙处”。说梅福在江西南昌梅岭“学仙”,还是首次提到。梅焕裕在《南昌梅岭》(年出版)中提到,普陀山有“梅福庵”,又称“梅福禅院”,其大殿东有“炼丹井”,许琰有诗:“青林长秀蔚,苍岭故行回。进地犹存汉,山岑尚姓梅。抱忠徒海窟,避世且云隈。千载真冰玉,桐江有钓台”。梅焕裕在同书中还引列了一副“饷堂联”:击柝抱关恨煞将*有王凤;高风峻节欣然佳婿有严光。嗣孙清署山东盐运史启熙敬撰
  此联两个“有”字处于同一相对位置,疑是转抄之误,但联语表明,严光为梅福之婿。
  若以梅福游隐的走向,似乎可以画出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图:南昌新建—绍兴山阴—奉化梅山岭—鄞县大梅山—普陀梅岑。其中,“南昌建新”到清朝时才“添加”上去的。

梅福在浙江临安天目山——杭州梅家坞

梅福隐居临安玲珑山附近的九仙山梅福究竟归隐何地,终于何处,世说纷纭,全国各地的梅福归隐地不下十处。其中一种见解,认为梅福最后来到了临安玲珑山附近的九仙山,《临安县志》、《玲珑山志》均有梅福“挂冠来隐于九仙山中”的记载。九仙山以前叫垂溜山,离东天目山梅家村约10公里。九仙山这一地名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也就是出现在梅福之后。此处的“仙”并非指神仙,而是指品德高尚超然物外之人。因为有九位品德高尚者曾先后在此隐居,故名“九仙山”。而梅福即为其中之一,被称为“梅仙”。九仙山曾留有许多与梅福有关的遗迹。当地有一座古石桥,叫“梅仙桥”,传说是梅福亲手所建,至今尚存。《玲珑山志》记载:九仙山曾有一祠,“祀梅福、左慈、许迈、葛洪、王羲之、谢安等隐君子”。

关于梅福的归隐之处,《中国人名大辞典》采用了《汉书》的说法:“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传以为仙,其后有见福于会稽者……。”会稽即现在的绍兴。《汉书》成书于东汉,当时的会稽已是名扬天下的繁华都市,是现今浙江的中心。所以《汉书》所指会稽应是一个大地理概念,泛指包括临安在内的现今浙江一带,并非实指现今的绍兴。“见福于会稽者”一句的真实含义应该是说有人曾在浙江一带见到过梅福。其他各处传说中的梅福隐居地流传的大多是梅福“成仙说”,有着明显的神话传说成分。而临安九仙山一带虽也称梅福为“梅仙”,但流传的都是关于他种植茶叶的故事,没有丝毫“成仙”的成分,更接近生活真实。梅姓后裔在河南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创办的梅氏网上发表的《天目“植茶”之祖梅福的高风亮节》一文也认为,梅福最后归隐临安九仙山一说较为可信。该文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东天目山族居成村以及从东天目山繁衍开去的梅氏后裔均世代以植茶为业,可以说是承继了梅福遗留下来的祖业。梅福虽在九仙山居住过,但最后终于何处依然是谜。东天目山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梅福在九仙山隐居20年后,他的儿子寻父从江西来到临安,落脚在东天目山脚的一个叫大泉的小山村(即现在的梅家村,村中有古泉)。后来他打听到父亲在垂溜山(九仙山),要接父亲去大泉村同居,但他父亲清静成癖,不愿同去,依然留在九仙山。但此说是否真实也值得商榷。目前的现状是梅氏后裔都族居在梅家村,而九仙山却无一丝梅氏后裔的踪迹。而且,失散20年重逢后的父子两人却又分居两地也不合人之常情。因此就有一种可能,即梅福也随儿子移居到了大泉村(梅家村)。而且另有史籍记载,梅福曾在天目山植茶自娱。此天目山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从现在梅氏后裔的居住地来分析,所指为东天目山梅家村应是确凿无疑的。

梅福植茶18篷(是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陆羽的功绩在于总结推广了茶饮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赋予茶叶以商品属性,从而推动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而早于陆羽余年的梅福则是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开创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茶在远古只是一种治病的草药,到梅福生活的西汉时,茶已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待客饮料。但当时的茶叶均采自野生,还不能算是农作物。传说梅福在临安九仙山隐居下来后,在当地种植了18篷茶叶。史籍称梅福的植茶为“自娱”,其实这并不十分贴切。文化人梅福好茶,种几篷茶叶,采摘烘制后用以待客,找一些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似乎也合常理。但从实际情况分析,梅福之植茶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在精心培育这18篷茶叶的过程中,他一定是有意识地在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他的儿子在大泉村定居后,他将这18篷茶叶移栽到了大泉村,传继给了自己的后代。可以想象,他在将18篷茶叶传给儿子的同时,也一定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种植制作茶叶的经验传授给了后代。他的后代子孙掌握了这门在当时可称为独门绝技的茶叶种植技术后,才得以世代植茶为业,最后培育出龙井茶这一稀世珍品。因此,梅福之植茶完全是一种带有科研性质的农事活动,他种植的那18篷茶叶无疑是人类人工栽培茶叶的一个历史性起点。由此可见,他的“茶祖”之称应是当之无愧的。

梅氏家族与龙井茶—茶祖梅福“龙井问茶”为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茶为中国茶叶之冠,在中国的茶叶栽培过程中,龙井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龙井茶这一著名品牌的形成,梅福及其子孙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所周知,西湖龙井茶是由杭州梅家坞村的梅姓祖先培育而成。《杭州市地名志》页载:“相传临安天目山有梅姓来此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名梅家坞。”而此处的天目山即为东天目山的梅家村。由此可以梳理出一个梅氏家族迁移的路径:梅福从九江寿春避难隐居至临安的九仙山,后又迁移到离九仙山10公里之遥的东天目山梅家村,最后梅家村梅氏家族中的一支迁居杭州的梅家坞,在梅家坞繁衍生息,族居成村。世间有一个正宗龙井18篷的传说,而临安当地也有梅福植茶18篷的传说。虽是传说,但一个传说的产生必定受其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两个传说中的茶篷数同为“18”并非是一种巧合,而是说明两地茶叶栽培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茶叶的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梅福在临安九仙山栽种的那18篷茶叶,尔后随着梅福将这18篷茶叶传继给儿子,这项技艺就流传到了东天目山的梅家村,最后因梅氏后裔的迁居又流传到了杭州梅家坞。

文化是景区的灵*,要想使一个景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做好文化挖掘这个文章。东天目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佛教是一个方面,茶祖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如将“茶祖”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使其成为景区中的一个景点,就可以大大丰富东天目山的内涵。目前双溪漂流已有一个茶圣陆羽,再加东天目山一个茶祖梅福,“茶圣”“茶祖”相映成辉,这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景观。由此可见,临安九仙山和东天目山的梅家村应该是龙井茶栽培制作技艺的发祥地。

梅福在浙江临安梅仙桥的传说西汉元始年间,王莽篡位专*,江西南昌官员梅福隐退,辗转来到临安与玲珑山相邻的垂溜山(今九仙山)结庐隐居(今尚有梅仙桥古迹)。谷雨这一天,梅福上山采药到了旭日峰,时感口渴难忍,举目见岩缝中有一灌丛,长出无数嫩芽,翠绿欲滴,就随手采了几颗,放进口里细细咀嚼,始有苦涩味,但稍后便觉满口生津,清香四溢,口渴即止。梅福经过辨认,认定这就是不可多得的高山云雾茶,思想上产生了要培植野生高山云雾茶的念头。第二天,他带了锄头寻找,找啊找,找遍了周边的大小山峦,终于挖到了18丛野生云雾茶树,移载于箬庐四周。翌年春,这18丛云雾茶树嫩芽大发,梅福在清明前后及时采摘,经锅里杀青,双手揉搓,炭火文焙,云雾茶形似雀舌,泉水泡煮,清香无比。他给来往的山民泡饮,人人称赞不已,于是梅福的云雾茶名声远扬。

20年后,梅福的儿子,寻父从江西来到浙江临安,落脚在东天目山脚的一个叫大泉的小山村(今梅家村,梅家古名叫大泉村,因有天目古泉而得名)。后来他打听到垂溜山(九仙山)有一位梅姓的种茶老人,他到垂溜山寻到了父亲,要接父亲去大泉村同居。梅福此时须发皆白,清静成僻,不愿同去。但担心百年之后,云雾茶无人料理,即令儿子将18蓬云雾茶移至天目大泉村,并一再叮咛说:“见茶如见父,定要精心管护”。儿子遵父命,将18蓬云雾茶移栽到了大泉村。

据传,到明、清时期,大泉村梅姓已繁衍到70余户,村名始改梅家头。清乾隆年间的《临安县志》就有梅家庄的记载。梅氏分支又迁至杭州天竺山下一处山坞中,此处就是现在享誉海内外著名的龙井茶乡梅家坞。年《杭州市地名志》有条目记载说:“梅家坞驻地八盘岭西南5.2公里,五云山西的山坞内。相传临安东天目山有梅姓来此山坞定居,后繁衍成村落,故名梅家坞”。又说:“梅家坞属西湖区龙井乡,产龙井茶……”。“十里梅坞蕴茶香”,梅家坞是一个因茶而兴的地方。梅家坞龙井茶今日的辉煌,与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梅福种植野生云雾茶、梅氏世代专长种茶有着渊源关系,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一个美丽而真实的故事。 

梅福在浙江普陀山观音大士说法场(道场)普陀山原叫“梅岑山”,因梅福于此隐修而得名。梅福后来回乡述职,复补南昌尉,不久弃官家居。迨王莽专*,于是弃妻、儿而赴九江入仙道,后又曾在会稽改名换姓为吴市门卒。其隐居普陀山当在此后。继梅福之后,又有葛洪,据传也曾在此寄隐。普陀山与佛教结缘,并最终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观音信仰道场。

公元2年,西汉官员梅福(字子真)抛妻别子,离开了家乡九江郡寿春,隐入江湖。梅子真去了哪里?舟山地方志称,他到了舟山一座小岛修炼。这座小岛因此被叫做梅岑山,后改称普陀山,如今山上梅福庵和炼丹洞便是他留下的遗迹。从徐福、安期生到梅福,早期的千岛在秦汉时期这两百多年中显得分外扑朔迷离,平添浓厚的神秘色彩。元朝文人盛熙明因此写到:“梅福留丹赤似桔,安期送枣大如瓜。金仙对面无言对,春满幽岩小白花。”秦汉时期世人心中的海岛舟山,那是与神话联系在一起的蓬莱仙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秦汉时期的海岛舟山,那是世人渴望前来求仙问道的仙山。考察梅福隐入江湖道舟山,可以发现秦汉时期世人越来越视舟山为传说中的蓬莱指向地。

普陀山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道家的踪迹,多年前的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为避王莽之乱,来到普陀山采药炼丹。一直到今天后人还在纳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奇缘,使这座海外的无名小岛进入了一代名儒梅福的法眼,从而成为他的仙居之地。传说中的梅福就在此羽化得道的,这座东海中的岛屿,也因此被后来者命名为:梅岑山。普陀山南端的最高峰当属梅岑峰,它隔一山峡与西北的达摩峰相峙而立,梅福在此隐居修炼。这峰名源于西汉人梅福。梅福晚年时又千里迢迢来到这东海之滨的普陀山专事修道炼丹。有了梅福的隐居修仙,这里便留下了梅岑峰的名字。走尽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便到了梅岑峰顶。极目远眺,苍茫海天不见边际,帆影点点,碧波涟涟,又白云片片层层,海鸟在海天间时隐时现。俯视脚下,峰间岗峦起伏,苍松翠柏、疏梅密竹依山势层层叠叠。暮秋时节,这里依然是葱茏苍翠,绿意袭人。直感觉林幽山静,海阔天空,这浩浩渺渺之中有仙子在起舞弄影。难怪古人能抛开尘世功名寻迹而来,这里不愧是人间仙境,而当年的梅福也不虚其人生一场。梅岑峰下有梅福当年留于此的仙迹梅福庵。顺着磐陀石边的山道往前走,前面便是梅福庵了。梅福庵又名梅岑禅院,原为道观,后佛教来山,这庵内便住上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据说文革时,普陀山的和尚年少的都被迁返下山,年长的留下,并把他们和所有的尼姑都集中到了这里。如今,在这个庵内的和尚就仅剩一个88岁的老僧了。梅福庵的原迹是在炼丹洞,位于庵内大雄宝殿后侧,又名灵佑洞,传为当年梅福炼丹所凿。洞广约4米,幽如室。顶壁泥石嶙峋,或似龙虎,或如狮象,巧妙如塑,栩栩如生。洞内供奉梅福塑像,有泉水自“仙堂”葫芦口流溢而出,清冽甘甜。洞外有炼丹井,井水清澈见底,井壁有泉水流入,其声清脆,宛如珠落玉盘。

梅福在浙江余姚东明山东明山,亦名狮子山,是天台山脉的延伸。古称梅坡,因地处会稽郡东首,又名东山,位余姚西南十余公里梁弄镇西郊,山高112米,南连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北枕四明湖旅游度假村,横亘屹立,风景特幽,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山。山上有岩洞,人称龙穴,洞前常常岚气飘浮,云雨晦冥。左右两侧若双臂环抱,拱卫于前(形称太师椅),地理气势非凡。秀丽的山水和人文内涵,相互共存,古今并蓄,交相辉映。东明山以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将成为梁弄文化探源、名人史迹旅游的极佳去处。

《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传历史文化名人、西汉炼丹家、余姚先贤严子陵之师并岳丈梅福曾隐居东明山,修道炼丹,治病救人。梅福云游四明山,传播道家思想,著有《四明山记》,吸引着四面八方文人骚客、方士仙客云集梁弄,搭建起一座道教文化与商贸交流活动的平台。

至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择梅福旧隐处视为“灵府”,启建“悟法院”(东明寺前身)。《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一典礼四十二载:“悟法院在县西南六十里,嘉靖志在四明乡,南朝梁天监元年建,唐会昌废。大中元年重建,号四明寺。天祐八年吴越王钱镠改名东明祥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同赐东明寺。《嘉泰·会稽志》明崇祯年间,由东明山移建四明水口,《康熙志》仍名东明寺。”1958年寺废,胜迹荡然无存。

梅福在宁波凹澎口梅墟scriptif(picResCount0){document.getElementByIdx_x(picres).style.display=block;document.write();}/SCRIPT甬江东去,在西距市中心三江口约13公里处,江流拐了一个“U”字形的大弯,甬人习称为“凹澎口”。地处凹澎口南岸的梅墟,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捷,由于江流、海潮的冲刷,梅墟沿江5公里的岸线,皆是深水避风良港,它和镇海关一样,成为古代宁波港城的门户。“梅墟”这一地名,让人浮想联翩。“梅”是梅树;“墟”亦作“圩”,是农村定期市集的俗称。明代时,天一阁主人范钦在《重修梅墟塘记》中云:“环鄞东三十里而遥有墟焉,汉南昌尉梅福所栖迟也,因名梅墟。”在《梅墟庙碑记》中范司马又云:“西汉梅先生子真,以一南昌尉上书天子,欲预杜王氏(王莽)之祸。当是时,先生忠诚贯天日,言既不用,又不幸言而中,于是高蹈远举,超然尘俗之外。而其遗迹,于吾鄞尤著,大梅之山,崔魏书库,令人有问津之思;而县东梅墟,作庙以祀先生,是忠义激烈之气,感人心而通今古……兹墟以先生栖息之地而因以得名,其谁曰不宜。”

关于梅福挂冠东游、栖居梅墟的记载,屡见于旧志。而梅福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史称“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成帝时为南昌尉。元始中王莽专*,福一朝弃妻子去。”梅福不满于王莽擅权篡位弃官而去,鄞县梅岭、梅墟,普陀山梅福庵等地,皆有其隐居栖迟之说。梅墟沿江一带至今遗存“梅墟庙”、“新涨浦庙”、“大新城庙”等,皆祀梅福为神。每年六月早稻成熟时,乡里举行稻花会,梅福塑像手捧稻穗出殿,巡视鄞东甬江一带,乡情习俗以此纪念这位先贤。

清代甬上诗人袁钧在《■北杂诗》中吟咏道:“梅山梅树亘成墟,是否当年梅尉居?”诗人还自注曰:“梅墟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大梅山有梅甚巨,称为‘梅龙’,孙权伐而三之,其一飞入江中,横亘成墟。一云梅子真隐于此,今里人有祠仍礼子真云。”这就更加神奇了!“大梅山者,汉梅子真旧隐也。”昔有巨大的梅树生长山中,人称“梅龙”。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命人伐之,其上为绍兴会稽山禹庙之梁其下则为鄞西它山堰卧于堰体之梅梁,二梁之余,飞入定海,横亘江北,是为梅墟。

大梅山在今鄞州区横溪镇梅岭,山中带“梅”字的地名颇多,惟独不见梅树踪影。是因梅树得名,还是纪念梅福而名?“梅山梅树亘成墟”显然是神话传说了。不论如何,梅墟是一风水宝地、文明古镇,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则是史实。

上世纪三十年代,水陆码头的梅墟集市,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店铺、客栈鳞次栉比。民国《鄞县通志》载:鄞县“东乡地面辽阔,跨中、后两塘河,危有旧时七乡之地……自江东循后塘河而东,即盐梅乡。沿江一带若余徐、下虞、朱桑等村,以讫梅墟。土夫结划为厂,藏冰其中,累累如团瓢,依以为生者,几比户皆是,李邺嗣《■东竹枝词》所谓‘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是也。梅墟江滨又饶鱼虾及蟹,蟹味尤美,村人于新正以之饷客,渔舟争集,童子亦捕取焉。西南为姜家陇,路皆石砌,既平且宽,医院学校,莫不毕具,人称为‘模范村’。”——这一段历史记述,宛若“清明上河图”再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甬江之畔的凹澎口。上世纪末,饱经历史沧桑的梅墟老街,余韵犹存,百年石江塘,历历在目。当来到著名的求精学堂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不禁肃然起敬。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求精学堂风貌依稀,这里曾是沙孟海兄弟求学、任教之处,是当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梅墟草堂”主人朱复戡的诞生之地。东方风来满眼春。梅墟从甬江边一村落,发展成为鄞州一大乡镇,又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赢来了一个旷世未有的历史机遇—1999年,梅墟全区16.7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和科技园区规划,将成为城市东扩的工、商、贸中心。浩浩荡荡的甬江奔向大海,涛声依旧,凹澎口依旧,南岸的广袤大地已新城崛起。我们生息的这座城市正向大海挺进。崛起的梅墟仿佛是一种启示: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人们对先贤的景仰之情,演绎成了农耕社会对海洋文明虔诚的祝愿和祈祷,遥远的祝福到了今天,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生活方式。

梅福在江苏常州

常州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大儒,以诤言直谏见称,他就是西汉时期的梅福。梅福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推动了汉成帝尊孔封孔的诏命,开创了历代皇帝分封孔裔的先河。可惜这么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一直以来,却被常州的史界学界忽视。

梅福以其巨大的影响,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在梅福死后,有人还说其未死,称他已经成为“神仙”了。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常州籍神仙。其实,说他是神仙,不过是表达了对他的一种尊敬。据《汉书》卷六十七之传第三十七记载,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九江即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寿春即今天安徽寿县。另据《永乐大典》引用《洪武毗陵志》之《溧阳志》记载,梅福乃溧阳人,在明朝时溧阳仍保留有梅福翻经台,“在灵宝观”,“福居家常以此读书养性为事”。可见,由于古今行*区划的不断调整,西汉时的寿春县人梅福,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常州溧阳人。据《汉书》记载,梅福小时候就到长安求学,熟读《尚书》、《谷梁春秋》,长大后做过“郡文学”的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吧。后来梅福辞官不干,回老家读书养性。梅福也是读书人的脾气,经常写一些“建议书”之类的东西,对时*有所指责。当时,汉成帝任命王凤(王莽的叔父)为大将*,王凤弄权专*,朝*乌烟瘴气,京兆尹王章对王凤提了点小建议,就立马被王凤一刀砍了脑袋。于是全国无人敢言。而梅福不管这些,还经常写点奏折给皇帝,批评批评王凤。汉成帝一直没有生儿子,很是着急。梅福又胡说一通,又写了一篇“建议书”给皇帝,说什么“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建议汉成帝分封孔子的后代,以求圣人荫蔽。于是汉成帝在绥和元年二月,封孔子的后世孙孔吉为“殷绍嘉侯”,古代爵位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孔吉居然受封为侯,档次已经很高了。结果一个月之后,汉成帝又追封孔吉为“殷绍嘉公”,倍极殊荣。《汉书》记载,在王莽登基后,梅福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后来有人在会稽看见过梅福,改名变姓,做了苏州城门卫。传说已经成为神仙了。

另据《永乐大典》记载,在宋神宗年间,宋神宗封梅福为“寿春真人”。在《太平广记》中有杨浦的《梅福传》,据称是引自《神仙传》。梅福是第一位溧阳(江苏)籍神仙。在历史上,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梅福曾与匡衡(就是凿壁偷光的那位)联名上书要求“封孔子世为汤后”。公元前14年,梅福又上表章,提醒皇帝应广揽贤士、虚心纳谏,并警惕权臣“势隆于君”。当时的汉成帝荒淫好色,外戚专权,梅福可能是预见到某种危险,所以才贡献愚忠,但皇帝根本没有采纳。梅福的奏章洋洋数千言,其中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这样的警句,“资治通鉴”全文照转,也说明了司马光的重视。梅福以诤言直谏见称,在梅福死后,有人还说其未死,称他已经成为“神仙”。

福在福建

梅福修真炼丹处——栖真岩梅福当过南昌尉,因不满王莽篡权,弃官离家来到这里修道炼丹。他对众弟子说法传道,常引得鸟兽旁听。其中一个山*也化为人形,混于人群之中,假装听道,其实时时都在窥视着炼丹炉。一天,梅福实在困倦了,便交代两个弟子烧火看炉。山*认为机会来了,便抓了两个瞌睡虫向两个弟子扔去,他们很快便呼呼睡着了。山*慌忙从炉中盗了仙丹就跑,不想一脚踢倒了吹火筒,惊醒了梅福。梅福便紧追山*不舍,直追到梅口的挽丹岭才把仙丹追了回来。梅福的丹炉在“文革”后期被毁了,现仅留存药臼杵、丹炉基座及摩崖石刻等。

关于栖真岩,《泰宁县志》的介绍是:“在长兴保,高二丈许,广五尺余。相传梅福避世炼丹处,今丹炉尚存。中有朝斗石,采药涧。宋宝祜间,乡人立祠岩下。”何乔远著的《闽书》记载,梅福在福建的炼丹遗迹至少还有建安梅仙山、瓯宁(今建瓯)响山两处。响山附近,还有逃奴洞,传说梅福得知有一个叫陈先生的徒弟偷食丹药,梅福拔剑追赶,陈先生逃入山洞,因称逃奴洞。这和泰宁的故事何其相似!在泰宁的版本中,偷走丹药的是山*,梅福追至金湖岸边的梅口才得回丹药,把山*点化为石。这山岭于是叫挽丹岭。

除开闽越王无诸,在泰宁留下遗迹的历史名人以西汉的梅福为最早。梅福隐居炼丹的栖真岩,岩在山腰,内陷,构屋不需要片瓦,有寺庙、僧尼。还有炼丹的丹炉。岩外山势峥嵘。县志将梅福归入仙释,有小传:“梅福,字子真,为南昌尉,上书不报。会王莽篡汉,梅弃妻子,学道于长兴上清溪口之栖真岩,炼丹。山*窃丹而逃,追至梅口岭上得之,硌名挽丹岭。里人建祠其巅,额日:‘留云”。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梅福的介绍,栖真岩在上清溪口,是重要景点之一。上清溪边还有一处磨盘石,民间传说梅福能役*,使*推磨,帮他研磨用的硫磺等五金八石。《汉书》,列传中有梅福的条目。根据《汉书.梅福》介绍,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年求学长安,是《尚书》和《谷梁春秋》专家。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经常上书言*。当时大将*王风专权,无辜诛杀京兆尹王章,无人敢言,梅福则千言给成帝,指斥王凤,并引亡秦故事儆戒,结果是“上逐不纳’’。这是一篇著名的上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全文照引。这是永始三年(公元前13年)的事。梅福后来还有几次上书,建议封孔子后裔,建三统。这件事倒被采纳了。后来,“….福居家,常以读书养性为事。至元始中王莽专*,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神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变姓名,为吴市门卒云。汉时,福建属会稽郡,所以说有人在闽见到梅福也是通的。《资治通鉴》断梅福离家出走的时间为元始二年(公元2年),云“梅福知王莽必篡汉祚。王莽正式夺刘氏天下是6年后的事。县志说“会王莽篡汉祚”大约有误。梅福能洞见先机,行事怪异,所以民间才会传说他成为神仙。

梅福在闽北顺昌县郭岩山,位于顺昌县东北部,主峰3.7,为全县最高峰,在洋墩乡、岚下乡之间,与建阳市、建瓯市交界,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道教是随着汉族南移,最早传入顺昌的宗教。据顺昌、建瓯两县(市)旧志记载,相传在秦始皇二年(公元前年)即有方士郭洞阳隐居郭岩山,修道学法练气功。汉成帝时,外戚专权,南昌尉梅福(字子真,寿春人)弃官离家隐居建安城南;元始四年(公元4年)登郭岩山,遇岐丰,两人结伴在山上建坛炼丹修道。坛用细石,形如药丸,故名药坛,今存遗址。民间称郭洞阳、梅福、岐丰为“三仙”,故名郭岩山,亦名郭云山,又称梅仙山,由道家方士得名。唐宋间建有道观,供“三仙”,后佛教徒修建妙应寺,又名青云寺,设有三仙殿。现存三仙殿乃民国35年()重建,农历八月初一为“三仙”诞辰,邻近三县众多百姓纷纷前往朝拜进香。

梅福在湖北钟祥

梅福为汉代名臣,西汉王莽时曾隐居郢中,铸炼丹药,后得道成仙,并在樠木山周围留有梅福宅、龟鹤池等众多遗迹。据史志载:“梅福,汉九江寿春人。字子真,少学于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数上书言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王凤。及王莽专*,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始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均属附会。”关于梅福其人其事,班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上有详细记载,梅福忠勇刚烈,不畏权贵,讽刺王凤,背离王莽,弃官归隐。至于梅福究竟归宿何处,《汉书》上语焉不详,“始为吴市门卒”,后来呢?不得而知。梅福成仙,虽“均属附会”,但“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这说明人民对一代名臣的仰慕之深。其实,关于梅福隐居古城钟祥的记载尤为突出,传闻和遗迹都十分丰富。《寰宇记》称福“有龟鹤池在长寿县西”,《舆地纪胜》称“县东南八十步,炼丹井有福旧宅”。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而上,到达郢中,隐居钟祥城东樠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桥。在江南各地诸多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中,没有一处能象钟祥这样形成完整的梅福遗迹系列。再从诗文看,也没有哪一处能有钟祥题咏梅福的多。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俚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梅福在安徽

梅福和大梅山旧时舒城八景中的“梅山晓烟”,紧靠万佛湖北岸。梅山又称大梅山,相传因梅福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万佛湖,群山环抱、波光潋艳、水面开阔、一碧万顷,港叉曲折、绿岛浮动、鸥鸟翔集、舟辑点点。中国农民手挖肩挑方式筑成千米大坝,堪称世界之最。梅岭电站、落矶山溢洪道、牛角冲进水闸等巨型设施,树起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的丰碑;瓦砾山、文家墩和龙王树等古文化遗址,提供我们祖先生息劳作的历史实证;龙河口、梅福洞、钓鱼台和周瑜祖坟等古迹,向人们讲述着优美动人的美好传说。梅山晓烟、万佛石林、白鹭洲、北风吹海螺、五老观太极、万佛温泉和徽萃山林、芙蓉岛、金海岸、风情岛、逍遥岛、桃花岛、万佛岛、燕子岛等景观,使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万佛湖风景区以其博大的胸襟,集山、水、泉、岛、石于一体,形成了妖娆多姿、五彩斑斓的人间仙境。“是时福居家,常读书养性为事。至元始中,王莽颛(专)*,福一朝弃妻子去(离开)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今苏州市)市门卒云”。有人见梅福在吴市作看门小吏,可能是传言。事实上,他流落到舒城隐居来了。为何隐居舒城?清光绪《舒城县志》有回答:“庐之属州县列有五,而地饶,五谷桑麻六畜,林谷深秀,惟舒为最,故来者不远千里,谓此间乐不思故土也。”梅福的辞官、隐居,是对当时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与抗争。大梅山前的小山名小梅山,地处杭埠河上游巴洋河与乌沙河交会处,山秀水碧,风光如画。清人凤梅春在《梅山晓烟赋》中写道:“舒城西去梅山,绿树荫浓,山峰碧岚,长板贯穿流水道,神仙到此也思凡”。明代诗人芒文缜,赋有七律《梅山晓烟》,其诗写道:昔闻仙尉隐兹峰,烟护岩峦晓正浓。曙色朦胧迷翡翠,岚光清沥湿芙蓉。一朝吴氏逃名姓,千载舒鸠托遁踪。此日登临寻古迹,霏霏晴雾起长松。大梅山原有梅仙祠;小梅山建有梅仙阁、梅仙亭和牌坊等等,还有傍水的梅仙洞。如今,万佛湖碧波万顷,梅山南麓也已汪洋一片。麓顶已成梅仙岛,正以古韵悠长的风姿吸引着游人。梅山现建有梅岭进水闸,将万佛湖之水通过将*山、打山等渡槽,越过江淮分水岭,浇灌六安方向的土地,实现了人们千百年来“南水北调”的梦想。而建于闸旁的梅岭电站,呈现着一派高压线林立的现代化图景。站在大梅山顶峰,极目远眺,处处皆是人间仙境。——已纳入万佛湖总体开发规划的“梅山自然风景区”,必将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梅福在安徽望江县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10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留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硃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从梅福开始的隐逸之风

隐逸是一种文化现象,南昌历史上隐逸之士比较多。梅福应该是南昌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的第一位隐士。

梅福,生于西汉末年,九江郡寿春人。少学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封王太后之侄王莽为新都侯,爵位益重,权倾诸父。梅福以一县尉之微,上书汉成帝,请削王氏权柄。他在上书中说“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及之法,下不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汉平帝元始中(公元l一5年),梅福知王莽必篡汉,挂冠而去,退隐南昌西郊飞鸿山和青云谱,专事学道,超脱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改飞鸿山为梅岭,并在山顶建有“梅仙亭”,上题“梅尉飞仙处”;筑有“梅仙观”和“梅仙坛”。在青云谱也建有“梅仙祠”。古人有一首关于“梅仙坛”的诗赞道:“上疏归来事可叹,岭头谁为筑星坛,先生不食炎刘禄,自拾松花当晚餐。”南宋绍兴二年(公元年),高宗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明万历三十年(公元年),南昌知府卢廷选在市区西南修建“吏隐亭”以祀之。《汉书》中有梅福传,对他上书成帝的谏言有详细的记载。蔡东藩的《前汉演义》第九十四回中,对梅福上书直谏、归隐山林有一段生动的“演义”。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当然要追问,隐逸之士为何要隐,他们都用哪些方式生活?纵观历史,隐逸有两种:假隐与真隐。假隐,是用隐居的方式,突出自己的品格与才华,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博得一种清誉和美名,所谓“终南捷径”,就是对这种假隐的一种概括,假隐是为寻找攀附权贵的捷径,是一种宣传,一种“炒作”。即使有些“假隐”,也因人们的不屑一顾而被历史所遗忘。真隐,有两种。一种是生性好静,为潜心钻研或修炼,他们避开尘世的喧嚣,拒绝功名的诱惑,远离俗务的烦劳,僻居山林;一种是为逃避而隐,或逃避官场的腐败,或逃避权争的祸害,或逃避感情的纠葛。在南昌历史上留下清誉和美名的隐逸之士都属真隐。梅福之前,传说中的隐士,应该是洪崖先生。洪崖先生是远古*帝时代主管音律的大臣,又名伶伦。他受*帝之命,“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钟之管。”,洪崖四周,峰峦重叠,飞泉喷注,伶伦在此取竹,汲水炼丹,并凿井五口为炼丹之水,最后得道成仙,人称洪崖仙子。梅福之后,第一位隐士是徐孺子。他是拒官而隐。他认清了东汉后期的官场腐败,终生不愿为官,曾被“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材”,均坚辞不就。其后,南宋绍兴年间客居南昌的苏云卿也是拒官而隐。据《宋史》所载,云卿原籍广汉(今四川绵竹)人。南宋绍兴年间来到南昌,在东湖小洲之上结庐独居。苏云卿身材高大,须髯修美,仪表非凡,却布衣草履,终岁不易。定居之后,他披荆斩棘,运来土壤,种植菜蔬。白天挑水种菜,入夜则秉独织履。若有盈余,便接济邻里。无论老幼贵贱,都尊敬他,称他“苏翁”。闲暇时,或闭门高卧,或正襟危坐,高深莫测。因而人们对他又敬畏三分,不知其真实身份。有一天,豫章郡长史收到宰相张浚的书信,信上说:云卿是他的同乡,才比管(仲)、乐(毅)。因无心入仕,遁迹江西,灌园东湖。张浚还说:云卿高风亮节,非一纸书简可传到;望节度和转运使亲造其庐,请他出山,辅佐朝*。二人奉张浚之命,找到云卿,得到的回答却是“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直到二人不带随从,换下官服,才得与云卿相叙。问及张浚时,云卿直言不讳地说:“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第二天,当官府使人迎请时,苏云卿却悄然而遁,从此不知所在。

拒官而隐,隐去的是可以做官、能够做官的才华和能力;罢官而隐,隐去的是棱角和锋芒,是为远祸避害而隐。明代的张位即是罢官而隐。张位是南昌新建县人,曾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朝已废宰相之职,人们习惯地称他为“相国”。因举荐的杨镐在辽东战事失利,被夺职闲住。不久,又因“妖书”一案被诬,被万历帝诏除为民,永不宽恕。削职为民后,张位隐居南昌杏花楼,并给自己订了“四不四宜”:即不人公门,不谈时事,不赴宴会,不作诗文;宜寻山问水,宜种树栽花,宜习静讲道,宜酌酒听歌。正是这“四不四宜”,使他得以远避权争,安度晚年。还有既生性好静,为潜心钻研或修炼,同时也为避祸远害的因素而隐的,“八大山人”朱耷的隐逸生活应该是综合因素形成的。

南昌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大名鼎鼎的隐逸之士?这与南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有关。南昌当时地处偏僻,但不乏秀美的自然风光;南昌不是权争的中心,但不乏文化生成与交流的背景。简言之,隐逸之士选择了南昌,南昌也选择了隐逸之士。南昌选择了他们无欲则刚、超脱不阿的精神,选择了他们独立特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在历史形成的南昌人引为自豪的“豫章十景”中,与隐逸有直接关系的至少有三处,那就是洪崖丹井、徐亭烟树、苏圃春蔬。隐逸之士的清正遗风,成了南昌人精神上的一道风景!

汉南昌尉子真梅先生碑讳福汉成帝时,纲纪颓坏,先生以书谏天子者再三矣。炎*虽去,而剑履中健者犹数百位,尚不能为国家出力以断佞人头,复何南昌故吏愤愤于其下,得非南昌远地也?尉下寮也?苟触天子,网突幸臣,威止于殛一狂人、噬一单族而已。彼公卿大夫,有生杀喜怒之任,有朋*蕃衍之大,出一言,作一事,必与妻子谋,苟不便其家,虽妾媵仆婢亦攖挽相制,而况亲戚乎?况骨肉乎?故虽有忧社稷心,亦噤而不吐也。呜呼宠禄,所以劝有功而位大者,不语朝廷事,是知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在下。余读先生书,未尝不为汉朝公卿憾。今南游,复过先生里,吁何为道之多也!遂碑。

梅福为汉成帝开“不育药方”及其高论“存三统”

到了成帝时代,国家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皇帝一直没有子嗣。皇帝一直没有子嗣,这在当时属于一个专业问题,专业问题自然要听专家的,于是,治《尚书》和《榖梁传》的专家梅福给皇帝开了一副很长的药方,归结主要病因说:皇帝没有子嗣,原因出在汉成帝是否尊孔!

在理解梅福这个惊世骇的高论之前,我们首先会感到奇怪的是:生儿育女的问题说到底也是医学问题,这关经学家什么事?但在汉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很重,皇帝既然受命于天,如果一直生不出继承人来,那就只有一个解释:皇帝惹上天不高兴了。如果有野心家想要有所作为,这正是绝好的时机。当然,上天是不是真生气了,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会很自然地把问题的原因追溯到天人感应的理论上去。所以,皇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还是第二位的,皇帝本人的统治合法性首先就会遭受质疑。

既然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治问题,当然就会由*治理论家出面解决,梅福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梅福的立论依据就是“存三统”。梅福说:“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大意是说:让别人活就是让自己活,堵别人的路就是堵自己的路,善恶报应,往往如此。梅福说这话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而佛教的因果观念本来也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因果律,和善恶报应并没什么关系。善恶报应的观念在中国本土早已有之,比如常被用作门联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看似佛经之语,却是《周易·文言》的本土文化。话说回来,既然善恶有报、事出有因,皇帝没儿子肯定算个“恶果”,而“恶果”之存在必定有个“恶因”,这“恶因”是什么?梅福说:“陛下绝了人家的后(汉成帝和某嫔妃所生儿子在他同意下被皇后赵飞燕姐妹在后宫偷偷害死的),也就绝了自己的后。想当初,秦始皇灭周,也灭了六国,一点不给人家的后代留活路,这就叫“绝三统,灭天道”,结果秦朝二世而亡,皇族绝嗣。而周武王则不同,他才一克商,便立殷后于宋,立夏后于杞,以此表明三统相继,表明姬姓并非独占天下,结果周代享国长久。陛下如今就该种善因以求善果,寻找殷商的后人,把殷商那一统存续下来,您存了人家的后,您自己也就会有后了。”梅福接着便努力论证为什么孔子应该算作殷商之后,于是,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经过御用专家们从《左传》、《榖梁传》、《世本》、《礼记》一众经典里的详细考证,孔子这“一统”的身份终于被确认下来了,皇帝下诏封孔子的后人孔吉为殷绍嘉侯,才过一个月,又使他进爵为公,连带着还把那位周承休侯也进爵为周承休公,各赐了方圆百里的封地。至于殷绍嘉公这一称号开头的那个“殷”字,就在表明孔子这一系就是殷商的那一统。自此,“存三统”这个观念便从*治理论变为了*治现实。八年之后的汉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元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才是孔子本人被授予封号的开端。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汉成帝是汉元帝之子,他虽然存了三统,但到死也没能留下子嗣,皇位只好由侄子继承,这就是汉哀帝,而汉哀帝也没生出儿子,继位的小孩子汉平帝是汉哀帝的堂弟。更有戏剧性的是,汉平帝没活多久,随着他的死,汉元帝的谱系便从此断绝,无可奈何之下,皇族对下一任继承人的血统标准只好放宽一步。于是,汉宣帝的玄孙刘婴被选中了,因为岁数太小,只被立为太子,称“孺子王”,而王莽走上前台,执掌朝*,自封为“摄皇帝”,以后便是新莽篡汉,汉室中绝。这样看来,在汉成帝当真存了三统之后,自己不但绝了后,甚至还亡了国,看来存三统也不很管用的。当然,几家欢乐几家愁,存三统之后,汉王朝倒了大霉,孔子的后裔却因为这个*策而受益两千年之久,成为“与天并老”的文章道德圣人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府的两千年传承,赵氏姐妹当居首功。

梅福享有的众多名号

九江神仙 仙人梅 仙伯 仙吏 仙尉 南昌仙籍 南昌尉 吴市仙 吴市隐 吴市高人 吴门变姓 子真 守市阛 市门卒 愧梅福 梅仙 梅子真梅家鹤 梅尉 梅少府 梅市门 梅市隐 梅生 梅真 梅知解绂 梅福辞官梅福隐 梅福隐吴 梅翁 沦一尉 神仙中人 神仙尉 神仙道 变名吴市逃梅福 隐吏 隐市门梅市

与梅福相关的诗文

唐·高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北宋·*庭坚《隐梅福处》

吴门不作南昌尉,上疏归来朝市空。

笑拂岩花问尘世,故人子是国师公。

南宋·陆游《胸次郁郁偶取枯笔作狂草遂成长句》

酒隐人间六十年,晚途敛版自伤怜。

庄周聊寄漆园吏,梅福终为吴市仙。

方外酒徒盟尚在,囊中剑术老当传。

此心郁屈何由豁,聊遣龙蛇落蜀牋。

唐·刘长卿西庭夜燕喜评事兄拜会五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棘寺 梅仙 

犹是南州吏,江城又一春。

隔帘湖上月,对酒眼中人。

棘寺初衔命,梅仙已误身。

无心羡荣禄,唯待却垂纶。

唐·周朴喜贺拔先辈衡阳除正字七言律诗 押咸韵

引用典故:李膺 霖雨 梅福 石渠 芸阁 

*纸晴空坠一缄,圣朝恩泽洗冤谗。

李膺门客为闲客,梅福官衔改旧衔。

名自石渠书典籍,香从芸阁著衣衫。

寰中不用忧天旱,霖雨看看属傅岩。

唐·孟浩然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五言排律 押齐韵

引用典故:陈平 梅福 

陈平无产业,尼父倦东西。

负郭昔云翳,问津今亦迷。

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两见夏云起,再闻春鸟啼。

怀仙梅福市,访旧若耶溪。

圣主贤为宝,君何隐遁栖。

唐·孟浩然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引用典故:伯鸾 梅福隐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

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

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

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

唐·孟郊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押庚韵

引用典故:琼英 梅尉 

梅尉吟楚声,竹风为凄清。

深虚冰在性,高洁云入情。

借水洗闲貌,寄蕉书逸名。

羞将片石文,鬬此双琼英。

唐·常建送李十一尉临溪五言律诗 押侵韵

引用典故:神仙尉 

泠泠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天际一帆影,预悬离别心。

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

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

唐·常建送楚十少府押鱼韵

引用典故:别鹤操 双鲤 仙尉 

微风吹霜气,寒影明前除。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

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余。

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

唐·方干寄台州孙从事百篇七言律诗 押微韵

题注:登第初授华亭尉

引用典故:阮瑀 梅真 

圣世科名酬志业,仙州秀色助神机。

梅真入仕提雄笔,阮瑀从*著彩衣。

昼寝不知山雪积,春游应趁夜潮归。

相思莫讶音书晚,鸟去犹须叠日飞。

唐·方干赠夏侯评事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奼女 杨玄宝 梅子真 

傍窥盛德与高节,缅想应无前后人。

讲论参同深到骨,停腾姹女立成银。

棋功过却杨玄宝,易义精于梅子真。

朱紫侯门犹不见,可知岐路有风尘。

唐·曹松乱后入洪州西山七言绝句 押灰韵

引用典故:九江神仙 

寂寂阴溪水漱苔,尘中将得苦吟来。

东峰道士如相问,县令而今不姓梅。

唐·李白赠瑕丘王少府

引用典故:鸣琴 南昌尉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

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

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

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

唐·李白训谈少府

引用典故:梅生 匈奴笑千秋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

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

壮士屈*绶,浪迹寄沧洲。

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

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

唐·李端送丁少府往唐上五言律诗 押寒韵

引用典故:梅福 田文饭 

因君灞陵别,故国一回看。

共食田文饭,先之梅福官。

江风转日暮,山月满潮寒。

不得同舟望,淹留岁月阑。

唐·李端送赵给事侄尉丹阳五言律诗 押灰韵

引用典故:梅尉 

太傅怜群从,门人亦贱回。

入官先爱子,赐酒许同杯。

淮海春多雨,蒹葭夜有雷。

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唐·李端送雍丘任少府五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梅真 

丛车饯才子,路走许东偏。

远水同春色,繁花胜雪天。

鸟行侵楚邑,树影向殷田。

莫学生乡思,梅真正少年。

唐·李群玉送陶少府赴选七言律诗 押鱼韵

引用典故:葛洪 五柳 三茅 梅福 

陶君官兴本萧疏,长傍青山碧水居。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迹同飞鸟栖高树,心似闲云在太虚。

自是葛洪求药价,不关梅福恋簪裾。

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题注:天宝十五载五月作。

引用典故:长歌激梁 仙伯 

客从南县来,浩荡无与适。

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

高斋坐林杪,信宿游衍阒。

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

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

危阶根青冥,曾冰生淅沥。

上有无心云,下有欲落石。

泉声闻复急,动静随所击。

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

吏隐道性情,兹焉其窟宅。

白水见舅氏,诸翁乃仙伯。

杖藜长松阴,作尉穷谷僻。

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

坐久风颇愁,晚来山更碧。

相对十丈蛟,歘翻盘涡坼。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

烟氛蔼崷崒,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

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

知是相公*,铁马云雾积。

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

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

慨彼万国夫,休明备征狄。

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

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来释。

欲告清宴罢,难拒幽明迫。

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

唐·杜甫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五言律诗 押东韵

引用典故:谢公 梅福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

唐·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题注:一作赠公安县颜十少府

引用典故:神仙中人 颜氏公子 

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

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

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

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埽。

是日霜风冻七泽,乌蛮落照衔赤壁。

酒酣耳热忘头白,感君意气无所惜,一为歌行歌主客。

唐·权德舆送二十叔赴任余杭尉五言律诗 押侵韵

引用典故:阮巷 梅仙 

拜首直城阴,樽开意不任。

梅仙归剧县,阮巷奏离琴。

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

十年曾旅寓,应惬宦游心。

唐·权德舆送信安刘少府

题注:自常州参*选授

引用典故:参卿 梅福 

相看结离念,尽此林中渌。

夷代轻远游,上才随薄禄。

参卿滞孙楚,隐市同梅福。

吏散时泛弦,宾来闲覆局。

襟情无俗虑,谈笑成逸躅。

此路足滩声,羡君多水宿。

唐·王湾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

五言排律 押灰韵

引用典故:词学张平子 风仪褚彦回 九江神仙 

明代资多士,儒林得异才。

书从金殿出,人向玉墀来。

词学张平子,风仪褚彦回。

崇仪希上德,近侍接元台。

曩契心期早,今游宴赏陪。

屡迁君擢桂,分尉我从梅。

忽遇乘轺客,云倾构厦材。

泣为洹水化,叹作泰山颓。

冀善初将慰,寻言半始猜。

位联情易感,交密痛难裁。

远日寒旌暗,长风古挽哀。

寰中无旧业,行处有新苔。

反哭*犹寄,终丧子尚孩。

葬田门吏给,坟木路人栽。

遽泄悲成往,俄传宠令回。

玄经贻石室,朱绂耀泉台。

地古春长闭,天明夜不开。

登山一临哭,挥泪满蒿莱。

唐·卢纶和李中丞詶万年房署少府过汾州景云观因以寄上房与李早年同居此观五言排律 押鱼韵

引用典故:梅生 

显晦澹无迹,贤哉常晏如。

如何警孤鹤,忽乃传双鱼。

叙以泉石旧,怅然风景余。

低回青油幕,梦寐白云居。

玉洞桂香满,雪坛松影疏。

沈思瞩仙侣,纾组正*书。

积学早成道,感恩难遂初。

梅生谅多感,归止岂吾庐。

唐·卢纶送黎燧尉阳翟五言律诗 押灰韵

引用典故:潘县花 金声 梅家鹤 

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列筵青草偃,骤马绿杨开。

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

谁知望恩者,空逐路人回。

唐·祖咏题韩少府水亭五言律诗 押删韵

引用典故:武陵趣 梅福 

梅福幽栖处,佳期不忘还。

鸟吟当户竹,花绕傍池山。

水气侵阶冷,松阴覆座闲。

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

唐·罗隐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八米 三张 梅福 

绵绵堤草拂征轮,龙虎俱辞楚水滨。

只是胜之为御史,不知梅福是仙人。

地推八米源流盛,才笑三张事业贫。

一种西归一般达,柏台霜冷夏城春。

唐·耿湋送大谷高少府七言律诗 押虞韵

引用典故:梅福 

县属并州北近胡,悠悠此别宦仍孤。

应知史笔思循吏,莫料辕门笑鲁儒。

古塞草青宜牧马,春城月暗好啼乌。

雕残贵有亲仁术,梅福何须去隐吴。

唐·郑谷结绶鄠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七言律诗 押文韵

引用典故:梅少府 

莺离寒谷士逢春,释褐来年暂种芸。

自笑老为梅少府,可堪贫摄鲍参*。

酒醒往事多兴念,吟苦邻居必厌闻。

推却簿书搔短发,落花飞絮正纷纷。

唐·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五言排律 押先韵

题注:惟伯与仲有令誉,因美之。

引用典故:采兰 雁行 *绶 玉树 梅仙 

美*惟兄弟,时人数俊贤。

皇枝双玉树,吏道二梅仙。

自理尧唐俗,唯将礼让传。

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绶俄三载,青云未九迁。

庙堂为宰制,几日试龙泉。

唐·钱起送昆山孙少府五言律诗 押萧韵

引用典故:仙吏 

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

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

唐·钱起送沈少府还江宁五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九江神仙 

远宦碧云外,此行佳兴牵。

湖山入闾井,鸥鸟傍神仙。

斜日背乡树,春潮迎客船。

江楼新咏发,应与*声传。

唐·钱起送陆三出尉五言律诗 押文韵

引用典故:神仙道 梅生 鸳鹭群 

春草晚来色,东门愁送君。

盛才仍下位,明代负奇文。

且乐神仙道,终随鸳鹭群。

梅生寄*绶,不日在青云。

唐·钱起送陆三出尉五言律诗 押文韵

引用典故:神仙道 梅生 鸳鹭群 

春草晚来色,东门愁送君。

盛才仍下位,明代负奇文。

且乐神仙道,终随鸳鹭群。

梅生寄*绶,不日在青云。

唐·钱起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七言律诗 押麻韵

引用典故:梅生 

半日吴村带晚霞,闲门高柳乱飞鸦。

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

愁人昨夜相思苦,闰月今年春意赊。

自叹梅生头似雪,却怜潘令县如花。

唐·陈子昂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引用典故:把臂托 土花封玉树 金兰 援琴流涕 神仙尉 

生涯良浩浩,天命固谆谆。

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

畴昔逢尧日,衣冠仕汉辰。

交游纷若凤,词翰宛如麟。

太息劳*绶,长思谒紫宸。

金兰徒有契,玉树已埋尘。

把臂虽无托,平生固亦亲。

援琴一流涕,旧馆几沾巾。

杳杳泉中夜,悠悠世上春。

幽明长隔此,歌哭为何人。

唐·马戴送顾少府之永康五言排律 押麻韵

引用典故:赤松 梅福 

婺女星边去,春生即有花。

寒关云复雪,古渡草连沙。

宿次吴江晚,行侵日徼斜。

官传梅福*,县顾赤松家。

烧起明山翠,潮回动海霞。

清高宜阅此,莫叹近天涯。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世为官宋代成仙先祖梅福的史实与传说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