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山,物华天宝,人文蔚起,赓续诗脉,继承传统。庚子之夏,陶山志士,筹建诗会。林下泉边,烟霞痼疾,模山范水,浇笔成诗。于今结社,遂议出刊,曰《陶山诗刊》。
包连续,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温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鹿城诗社理事,陶山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心系黔黎歌颂太平
——包连续《庚子晚秋暮过紫竹院》赏析
秋深仙境拂轻尘,紫气临门晚照曛。
幽赏新堂烟缥缈,醉吟修竹影缤纷。
庭前看尽太平赋,檐上归来祥瑞云。
从此清斋近霄汉,真人常静悟经文。
紫竹院,老堂基名曰普济寺,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晋或唐。位于桐浦岭南村古道开口岩,现因建公路开山老堂基荡然无存。新庙宇紫竹院始建于年。陶山诗人包连续先生于庚子秋日暮过紫竹院,题此一诗。此诗句法浑涵,语言简练含蓄,意境深远,实乃一首难得的好诗。
“秋深仙境拂轻尘,紫气临门晚照曛。”首联中得“仙境”两字,作者带着恭敬之心来到道家清境紫竹院。紫竹院供奉慈航道人观音大士,乃道教圣地。不过观音菩萨佛道两教皆有供奉。深秋*昏时紫竹院紫气临门,清幽雅致,和光同尘,不为尘世干扰。紫竹院后山翠竹猗猗,随风摇曳,风光旖旎,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紫气”乃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用“紫气临门”来描绘紫竹院妙不可言!
作者那天走进紫竹院已是*昏,但也不忘好好欣赏一下院内风景。我们接下来看颔联“幽赏新堂烟缥缈,醉吟修竹影缤纷。”新堂,指紫竹院,因新建时间不久,*墙黑瓦全新,庄严静穆,金碧辉煌。*昏时节这仙境紫竹院青烟虚无缥缈,后山琅玕叶影缤纷。“幽赏”与“醉吟”,说明作者心情极好,不是一般的好。到底是什么事让作者有如此好心情?这里埋下伏笔,勾起读者思绪耐人寻味。
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易大师邵雍在《论诗吟》云“何故谓之诗?诗者言其志。既用言成章,遂道心中事。不止炼其辞,抑亦炼其意。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邵康节此话给作诗之人道出了千古至理名言。无病呻吟是诗人之大忌。我们再来颈联“庭前看尽太平赋,檐上归来祥瑞云。”全诗精华在颈联。初读之觉平谈无奇,再读之使人惊诧,再三读之,令人叹服。《苕溪渔隐丛话·卷五》诗眼云:“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鉴赏一首诗,歪解其意或不解其意,则愈解愈离题千里,相去甚远。句中“太平赋”与“祥瑞云”到底是何意?今年庚子之春,江城疫情,举国震惊,不出一月,人心惶惶。幸好中国中枢筹策嘉猷定乾坤,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历经数月终于战胜瘟疫。遂之全国上下抗疫之诗俯拾即是,无非是“救死白衣奔虎穴,崇仁赤县举天兵”(陈其良《庚子新正感怀》)、“举国支援抗邪恶,多方防控护江城”(赵芙蓉《武汉抗疫有感》)等等举不胜举。
作者来到紫竹院,紫竹院刚开庙门不到二月(因疫情全国寺院道观皆封闭,6月1农历闰四月初十才允许开门,载入史册,正史第一次记载寺院道观封闭,足见瘟疫形势之严重)。作者来到庙里心情大好,犹如杜甫《闻官*收河南河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其实疫情比战争还残酷,无硝烟战争比任何刀光剑影更可怕。此时作者见封闭长达四个多月(封闭最久的活动场所)庙门一开,心中无比兴奋,情不自禁吟出“庭前看尽太平赋,檐上归来祥瑞云”,朗朗乾坤魑魅魍魉扫尽,天下太平无事,作者读书之人,心系黔黎,胸怀社稷,文人骨气之所在。诗贵在真,情真,意真,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云:“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作者这首诗就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向往,对苍生的怜悯,悲天悯人之情跃然纸上。紫竹院,乃道门圣地,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也是保佑正道行事之人,心正则人正。做人要心正,正道行事,不可违背天理,损阴德之事不可为。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胡作非为,必受上天惩罚。
颈联在作者笔下片言未提庚子疫情之事,甚至整首诗都没有出现疫情之字,然而我们从“太平赋”与“祥瑞云”几个文字中可以读出来。明朝著名山水理论家唐志契在《绘事徵言》云“如,藏与露: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故主露而不藏,便浅而薄。”诗与画同理,藏而不露乃最高之境界。这首诗不要说第三句,就是整首诗都没有露出疫情二字,却读出了庚子年不凡平的一年。“太平赋”背后就是隐藏着不太平事件,疫情铲除后终于大家可以尽情享受太平盛世,从此留下都是祥瑞駢臻。
作者写诗步步紧扣,深谙律诗之道。我们再来欣赏尾联“从此清斋近霄汉,真人常静悟经文。”只有国家天平,才有佛道居士修身养性之日。假如国家不太平,焉有修行之人平安之日。瘟疫没有了,紫竹院这块人间仙境从此就如天上凌霄宝殿,清净无事,庙里修道之人安心修道念经。
包连续,诗宗南宋婉约派,用词婉约掺和田园山水,多借景抒情之作。这首诗却是另外,独自创新。特别是颈联,不落窠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
诗评人:施世琥
供稿:施世琥
制作:林丽丹
审核:谢正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