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古镇,隶属绍兴嵊州市,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人文历史悠久。
崇仁,原名杏花村,居民以裘姓为主。
裘姓人氏原居中国北方,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大乱。
公元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康(南京),建立东晋*权,北方人口随之大量南迁,以前文章中介绍过的王羲之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南迁江南,现在的宁波和绍兴境内,众多王氏村落都是其后裔。
崇仁裘氏的始祖裘睿,也是在这一时期避乱南迁,始迁浙江金华隐居,其子裘尚,出任*门侍郎,迁至会稽(今绍兴)云门,世耕桑,守以仁义,历十三朝,六百余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年,敕封为义门,因此通常称为宋义门。
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义门裘氏分迁嵊西,以崇尚仁义为本,因此将所居之地取名为崇仁。
历代繁衍,嵊州裘氏人口的数量,占全国裘氏人口的约五分之一。
裘睿在晋时南迁后,其兄弟裘忻,则继续留在北方,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原居于陕西肃州的裘忻后裔,迁入天台、奉化等地居住,通常称为唐义门裘氏。
宁波市奉化区有个裘村镇,镇内的裘姓人氏,就是唐义门后裔,唐大中年间,裘甫也迁来奉化裘村。
公元年,裘甫发动了浙东农民起义,次年六月,浙江观察使王式率重兵镇压,裘甫被俘,押往京城斩首。
裘甫余部刘士简,率部五百人奔至大阑山,据险自守,因此大岚岗也称为“走马冈”。
刘士简率部驻扎的地方被称作上马岗,最后败走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下马村。
现在的宁波余姚市大岚镇走马冈、上马村、下马村,这些地名就来源于唐末的这场战乱。
宋义门裘氏在崇仁居住九百多年,已成裘氏大镇。
镇内古建筑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店房、桥梁、池塘、水井,古色古香,朴素无华,穿行古巷,仿佛时光穿越。
玉山公祠,可谓是一尊精致的建筑艺术品,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即年。
木雕、石雕、砖雕,花鸟虫鱼、吉祥动物、人物山水、传奇故事、神话仙迹……件数之多,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
漫步古镇中,细细欣赏,总会被精致考究的木雕艺术所惊叹,每一件作品,都是用光阴和心血所雕刻。
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等,题材丰富,仪态万方,细腻逼真,人间烟火,被凝固在建筑的艺术里。
五联台门,是裘氏义门“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治家准则,以及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在建筑形态上的完美体现,也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
崇仁古镇,还是一个井的世界,遍布街巷和院落的古井多达51口,成为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口井,都有讲不完的光阴的故事,上方井前的“赤乌二年”字样,证明崇仁一带,三国时期即有人居住。
“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第四个年号,从年至年,共计14年,赤乌二年即公元年。
嵊州是越剧发源地,到崇仁古镇,还可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的魅力。
会稽秦望山
一、书法、唐诗、佛教胜地-云门古刹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年-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坐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肉,智果得右*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着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及碑文。1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宋至道二年()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余间。民国19年(),有僧余人。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所焚。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元相惨淡经营,然终难振旧观。年,有僧22名。年,寺舍废,改民居。)、广孝寺(广孝寺前。门外有丽句亭,刻唐贤诗赋于其上。寺前有辨才塔。寺内有辨才香阁,智永禅师之徒辨才曾居此。世传辨才于云门寺凿暗槛置右*兰亭序真迹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萧翼以计取之。)、广福院(老宿所栖庵)、药师院等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云门"只是一个总称而已。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孙邈《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绍兴云门寺当地人称呼的杉木祖师墓之"杉木",应该是"散木"之误读也。据"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塔铭"载:师名圆澄,字湛然,别号散木道人,会稽东关夏氏子。湛然圆澄乃明末曹洞宗云门系的大宗师,圆寂于越州东关天华寺(现属于上虞东关),塔于云门显圣寺南山。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