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总督年羹尧奏河西各厅请改郡县折
这一年(年)的10月13日,年羹尧呈报一道奏折,建议把河西各厅所属的卫所改置为府县,以“清吏治,利民生”。所谓河西各厅指的是宁夏、甘肃、青海沿*河一带地域,这里自古被视作边关要塞,秦防夷狄,汉防匈奴,唐防突厥,宋防契丹,明防瓦刺,一直属于防守前线,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所以,这些地方的机构建制历来都是按照*民协同防御要求设置,中心任务就是应对外来侵略,比如宁夏地区在明朝初年的设置为宁夏府,洪武9年改为宁夏卫,下设左卫、右卫、中卫、灵武千户所、平罗千户所等机构,卫所防区及关键地带,驻有数万*队守护。清朝前期,一直延续明朝以防御为中心的建制,未做调整。此前,年羹尧去了凉州、甘州、肃州和西宁一带,后又到宁夏各地实地考察寻访民情,他认为,北部的草原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大清王朝的*治盟友,这种卫所防御建制和“临边险要、守多於屯”的做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要求,急需调整,以利民生与经济发展。他在奏折里写道,这些地方“田畴开阔,生齿繁庶,不减内地,而考其吏治未为尽当此则,卫所之故也。虽卫所各官亦有才能而抚字催科多不可问。臣曾询诸道厅访之兴论,佥谓宜改卫所为州县”。这道奏折可谓陈理充分,不容质辩。当时的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朱轼奉旨召集相关衙门会商后于10月26日奏报,雍正皇帝于10月28日,就朱轼对于“撤销卫所,改置府县”折会商后的奏报,御批“依议”。应该说,借着年羹尧的光芒和力度,宁夏府、平罗县等机构顺利拿到了雍正皇帝签发的“出生证”。雍正2年(年)10月28日,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设府立县就此拉开帷幕。↑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朱轼关于年羹尧奏河西各厅请改郡县折的奏报
平罗县设立伊始,知县自然空缺,这就为陈弘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转过月来,即雍正2年(年)11月25日,吏部在天安门外组织单月班次的知县职位分配抽签活动,陈弘训抽签掣得平罗县知县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任知县。陈弘训的个人履历材料显示,他是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康熙七年(年)出生,任职平罗知县的这一年(年),已经五十四岁,可谓大器晚成。观其履历,他11岁进入府学学习,31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47岁参加朝考取得进士。他的大半辈子就干了读书一件事,在通往功名的路途上,似乎就没有停下过脚步。直到康熙五十四年考取进士,获得一张当官资格“通行证”,才能说读书读出了点名堂。拿下进士,只能说距离仕途预定目标更近了一步,还不等于功成名就。前面说到,平罗知县的任职资格是抽签得来的,这里就要多说几句。↑陈弘训奏报个人履历折
清代知县的任用,主要有科举选拔、拣选使用、捐纳录用、保荐升转等途经。科举选拔,就是从已经考取进士、举人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用,这是进入知县官员序列的主渠道。清代的进士凤毛麟角,因为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只取两百多人,所以对这一部分高学历人员的安排和使用,连皇上都很重视。康熙年间规定,进士中的第一甲第一名,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编修。第二甲、第三甲进士除简选庶吉士外均可安排作为知县使用。但是,考取进士后先要安排到六部的主事岗位教习三年期满后,方可申请候选知县缺位。拣选使用是针对举人层级人员设置的遴选程序,举人是各省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这一部分人数量较多,康熙年代中期规定不可直接按知县使用,要通过吏部拣选考试程序,经考察合格考核优异被认可,或是举人兼行捐纳取得资格,或被吏部安排引见,皇上钦定的方可申请候补知县。捐纳录用,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个当官资格,经过时间磨砺,也可和科举出身者同台竞技。但是,按照康熙年间规定,有些重点部门捐纳者可望不可进,重要岗位可望不可得。这部分人进入知县队伍,还设定有三年的试用期,期满后根据表现决定取舍。保荐升转,是指地方督抚对表现优异的办事人员向吏部推荐,为其提供升迁机会的方式。经考核通过者,也可获得候补知县的机会。清代填补知县空缺,除皇帝“特简”得旨则授之外,一般做法不是缺一个补一个,随缺随补,而是待到知县空缺达到一定数量时,奏报皇上批准后按双月班和单月班分批组织面试及抽签。此次是单月班次抽签安排,每个候补人员早已被告知,而且做了相应准备。本场活动之前,吏部已经完成了学历验证、人品调查、家庭关系审查等工作,确认了每个申请候补者的资格。抽签之后,吏部将根据结果发布任命文件。其实,走到这一步,当知县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去哪里当知县。那么,抽签的意义,就是最终决定谁应该去哪里。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县与县之间因大小、远近、难易、优劣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也规避了吏部人为因素影响和舞弊行为,体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公平。陈弘训参加的这次单月班次知县空缺分配,一共有22人同场选择,包括进士出身7人,举人通过拣选候补知县空缺7人,举人及其他人员通过捐纳获得候补知县资格5人,丁忧期满候补知县空缺2人,监生身份朝考加级,奉旨选授以知县使用1人。说起来挺有意思,7位进士出身的人员,均是康熙54年(年)那场殿试的“考友”,而且都是三甲进士,排序分别是第53名、第58名、第68名、第89名、第91名、第名、第名,论名次不相上下,论水平半斤八两。很像一个标准下的同一批次产品,又一次集中接受检验测试,然后将被发往市场,走向各地。进士的名次就是排序规则,陈弘训第二个出手,他抽中了平罗县,荣升为为主宰西北地区一方土地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与陈弘训一同掣得宁夏各县知县的还有几位,他们是:郝士鋐,陕西宁夏府宁夏县知县;李鋐,陕西宁夏府宁朔县知县;蔡书云,陕西宁夏府灵州知州。陈弘训以54岁高龄进入仕途,出任平罗知县,对他而言注定是一场挑战。因为,此前他并没有从事地方县署衙门的工作经历,把他摆在知县的位置上,其实他也是个学徒。更何况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新建县署机构,治理基础与机制等方面无先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做起,工作量与难度可想而知。关键是他已到了退养的年龄,胆气与心力明显不足,他能干好吗?转过年的几份奏报,使这个问题有了终极答案。↑吏部尚书孙柱奏请陈弘训转补教职折
先是甘肃巡抚石文焯奏报,环县知县、平番县知县、永昌县知县、平罗县知县因种种原因不适合现职,建议予以调整。其中,针对平罗知县陈弘训,给出的理由是“未娴治术,年力未衰,勘补教职”,那意思就是能力不足,方法生硬,不适合担当知县,建议转行作教师。之后,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孙柱于雍正3年10月16日题奏,大意是针对石文焯提出的意见,吏部奉旨组织会商,找到了先例。比如康熙61年12月,有一例同类情况,吏部曾奏报“人不老,力不及”,“应予解退”,康熙皇帝御览之后批示”改为教职”。现在陈弘训的情况应比照前例办理,奏请遵循以前做法,“准其回原籍以教职补用”。同年10月18日,雍正皇帝御批“依议”。至此,陈弘训的知县就当到头了,满打满算仅有天,这在大清王朝的知县队伍中实属罕见。要说陈弘训的运气真不怎么样,接下来,回家乡转教职的事也极为不顺。雍正4年5月12日,甘肃巡抚石文焯又上了一道折子,声称根据甘肃布*使钟宝详报告,既定拟转教职的原平罗知县陈弘训任期内存在库存粮食账实不符的问题,主要包括亏空仓贮青豆石9斗5升,亏空仓贮粟米石8斗3升,亏空捐输三合粟米石3斗3升等,到底是侵占还是挪用,其他方面是否清楚,都不得而知。建议以革职论处,交由布*使和按察使严审追报。所谓亏空仓粮,这在清代属于官员的通病。看似个人贪污侵占,查到最后大多都是管理不善而引发的责任问题。比如,平罗第三任知县吴瑗,任内疑亏空仓粮被革职,蒙冤病死多年后才还以清白。光绪年间平罗的*诵芬、余人鞠、陈季方三任知县皆因亏空仓粮而被先后革职,查到最终的结果都无大事。当年平罗县署负责管理的有县城西侧、洪广堡、李刚堡、宝丰堡、府城东南五处仓库,知县是第一责任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担着。一旦被曝库存缺斤短两,不管属实与否,先把知县免掉再说。其实,如此处分官员,早在康熙9年就有“司道府州县等官如钱粮米豆正杂等项擅自那移别用者皆革职”的明文规定。亏空比挪用性质更严重,如果坐实,免职不算完,还要追偿个人家产。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以罪论处。
↑吏部尚书孙柱奏报杨振麟掣得平罗知县折
此次,石文焯奏报将陈弘训革职,其依据大概就是康熙年间的规定,自然没什么可商量的,6月初3日,雍正皇帝御批“著革职”。事实上,陈弘训的知县早已被免,雍正4年3月1日,继任者杨振麟参与吏部组织的抽签活动,已经掣得平罗知县资格,而且吏部尚书孙柱奏报时,雍正御批“依议”。现在实施二次革职,纯粹是为了循先例,走程序,为下一步审查亏空案作准备。如此变故,可把陈弘训坑了,说好的“回原籍以教职补用”,也就随之搁浅了。↑浙江总督李卫奏请拣选举人补办教职折
一拖两年的时光过去了,直到雍正6年10月26日,浙江总督李卫在一份省内拣选举人补办教职的奏请中又提到陈弘训的事。大致意思是,按省内拣选排队规则,现在已经轮到陈弘训补办教职了。可是,陈弘训原任内有亏空之案,不知有无了结,一直未见吏部开复批文。这事如何办理,本督“照例题名听候部议。正是李卫的这份奏请,使陈弘训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公牍中,雍正皇帝批转吏部”议奏“。↑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张廷玉奏报陈弘训补办教职折
同年12月12日,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张廷玉题奏,“陈弘训前任亏空一案,于参后全完,业经具题开复,行文知照在案,俟有教职缺出,该督仍照例题补可也”。至此,陈弘训的命运又重新回到从前的状态,被拖了两年多,“补办教职”程序再次启动,时年他已经58岁,真不知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是该哭,还是该笑。陈弘训的任期虽然短暂到仅有天,功业与*绩无从陈述,可是他经历了平罗建县最初的创业阶段。虽然地方志书由于种种原因遗漏了他,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段历史。尤其是在平罗即将迎来建县周年之际,感念历史上曾经来过这里和在这块土地上奋斗过的前人。参考文献:清代史料、实录、方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