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世说新语李膺赞荀淑钟皓
TUhjnbcbe - 2021/7/18 13:33:00

本篇是《世说新语》第一章“德行”的第五篇,讲的是李膺赞叹同郡名士。

原文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译文

李膺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说:“荀先生见识广博,难以超越。钟先生德高望重,可以当我的老师。”

品读

李膺是何许人也,上一篇已经介绍过,本章就不再赘述。李膺和荀淑、钟皓三人,都是颍川人。颍川郡在上一篇也介绍过,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郡,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都首屈一指。

荀淑是颖阴县人(今河南省许昌市),博学多才,以贤良方正的科目被征辟,却因为到京城考试时写作文批评当时的外戚梁冀把持朝*,便未被重用,只给了一个候补朗陵侯相的官当。

梁冀是汉顺帝的大舅子,在汉顺帝死后,梁冀辅佐年仅2岁的汉冲帝刘炳,但刘炳一年后便夭折。为了方便自己掌权,梁冀又立了8岁的汉质帝刘缵(zuaň),继续把持朝*。刘缵是个聪明的孩子,看到梁冀的所作所为,脱口而出:“此跋扈将*。”结果祸从口出,梁冀听说后知道这个小皇帝不好控制,就用*饼暗杀了刘缵。接着,他又立年轻的刘志,是为汉桓帝。最后,刘志联合身边的宦官发动*变,将梁冀灭门。

协助汉桓帝*变的单超等人成为东汉第一批弄权宦官

朗陵是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当时也是县级行*区,只不过作为朗陵侯的封地,这个地方在当时叫朗陵侯国,其行*长官就叫朗陵侯相,级别很低,只相当于县令。但荀淑并不在意官小,在上任后做出很了不起的*绩,被人赞誉为“神君”。

两汉时期,多有以姓加任职地名为尊称的习惯,比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就有人叫他刘豫州;孔融当过北海相,就被称为孔北海。荀淑只做过朗陵侯相,所以也有把他称作荀朗陵的。

刘备的豫州刺史是陶谦表奏的,其实只管一个郡

荀淑的仕途不顺,但教育孩子的本事不错。他一共生了八个儿子,个个有出息,被人誉为荀氏的八龙。其中六龙荀爽最有才名,出仕后因缘际会,95天便升迁到了司空(总理级别)的位置。二龙荀绲(guň)当了济南相,还生了个了不起的儿子,就是荀彧。

钟皓是长社县人(今许昌市下属的长葛市),其先祖是秦末的西楚大将钟离眜(mò)。钟离眜在项羽战败后自杀,其后人迁徙到长社县居住,并改复姓钟离为单姓钟。

钟家在当地发展数百年,根深叶茂,人口众多,钟皓的祖辈都有不小的官职。钟皓家学渊源,自己又聪明好学,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朝廷多次征辟钟皓,但他都推辞了,一心在家开坛授课,也是学生千人。

钟皓在民间很有名望,与同郡的陈寔(shí)、荀淑和韩韶等人被合称为颍川四长。东汉到魏晋年间,士人之中流行这种几人并称的说法。如*锢之祸的*人里面就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前几篇提到的陈蕃、李膺、郭泰、张俭等人都在其中;荀淑的八个儿子合称八龙,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合称八达,马良、马谡兄弟五人合称五常;曹操父子在文学上合称三曹,孔融、王粲等人合称建安七子,嵇康、阮籍等人合称竹林七贤,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二王,以及比较夸张的石崇、潘岳、陆机、左思等人合称二十四友,等等。

发展到竹林七贤后这些人就越来越不干正经事了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合称、并称的现象,除了当事人本身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士族阶层的商业互吹也是原因之一。

所谓士族,简单说就是儒生与豪族的结合。所谓豪族,就是拥有大量土地、财产、奴仆的大地主。

豪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秦朝统一战争中获得*功封赏的秦国*人,二是东方六国世代传袭的贵族地主,最后是在西汉建国时刘邦身边的功臣集团。这些在楚汉战争的结构重组后留存下的豪族,在汉初休养生息的*策下得到了极大发展,不停地兼并土地,将自耕农变为佃农,成为与中央*府抢夺人口和税源的对手。

西汉*府为了对付豪强地主,创建了陵邑制度,强行把关东的豪族整族搬迁到关中皇帝的陵墓旁边,建立新的居民定居点,填充中央*府的人口和税源。但在古代的条件下,强制举族长途迁徙是一项既不人道也不经济的行为。此外,汉武帝施行的盐铁酒专卖和算缗、告缗等制度等,都是在尽量地遏制豪族的发展。然而,西汉强大的中央*府可以用行*手段打压豪族,却无法阻止儒学和豪族产生关联。

汉惠帝安陵,陵墓被陵园环绕,陵园外就是陵邑

儒学诞生于春秋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发展,遭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挫折,随后才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发扬光大。但在汉代,学习的成本却是非常高昂的。首先在纸张被广泛应用之前,书主要是以竹简为载体,其制作既慢又贵还重。其次读书需要半脱产甚至全脱产,普通的自耕农在文景之治的轻徭薄赋时期也许还能供养一个儿子读书,汉武帝登基之后这种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在西汉时期能够有资格读书的,多是经济条件不错的地主阶层。有些人即便书中记载其“家贫”,那也是相对而言,最差也是能自给自足的自耕农阶层。真正的穷人是不可能有机会读书的。

汉朝的察举制所考察的多是儒学造诣,这样一来读书的儒生便有机会出仕当官,而一个出身于地主阶层的儒生在当了官以后,必然会为本阶层说话。

随着时间的积累,儒生出身的官员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后汉武帝时代重启的休养生息*策也放缓了对豪族地主的打压,儒生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如盐铁会议)慢慢解除了套在豪族身上的枷锁,最后就连皇帝也被儒学思想影响。

《盐铁论》成书于盐铁会议后二十余年,由儒生编纂,内容多有偏袒

汉宣帝曾经吐槽自己的太子刘奭(shì),说汉朝本来是霸道(法家)王道(儒家)杂用,现在太子只听儒生的,将来必会乱我汉家。但说归说,汉宣帝并没有另立太子,而且他本人也重用儒生,在留给刘奭的辅*大臣中就有两个儒生。刘奭登基后更是以人道主义的理由废除了陵邑制度,彻底给豪族松绑解套。

刘奭之后的几任皇帝小的小,糟的糟,再也没人控制豪族。西汉被王莽篡位灭亡后,角逐天下的各路群雄几乎都是由豪族支持赞助的。最终统一全国的刘秀本身除了是汉室宗亲外,同时还是南阳郡的豪族。其属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也大半出身豪族,他的皇后家和儿媳妇家也都出身豪族。可以说,刘秀本人就是天下豪族共同推举出来的代言人。

尽管刘秀很清晰地认识到豪族对中央*权的影响,但也无力根除,只得从*策上一点点修补。然而,豪族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与皇帝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在朝廷掌握更多话语权,豪族开始与儒生有机结合,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儒生,让他们入朝当官,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就产生了世代簪缨的士族。

大家心目中的刘秀应该比这个帅

当然,并非所有儒生都会成为豪族代言人,很多志存高远的儒生都以天下为己任,如之前介绍的陈蕃、李膺等人;也有不肯在官场与人同流合污的,如郭泰、*宪等人;还有愿意在家乡推行教化的,如荀淑、钟皓等人。《世说新语》里“方正”这一章里赞扬的就是这些人。

但不管怎么说,在东汉时期,豪族向士族的演进已基本完成,甚至在东汉晚期出现了一些垄断知识传播的学阀。荀淑、钟皓这种收徒千人的学者都有一定的学阀属性。而他们之间的互相标榜,也是当时的一种互重身份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为什么,李膺对荀淑和钟皓的一句赞叹,就值得《世说新语》记录的原因。

梦作三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说新语李膺赞荀淑钟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