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好好读吧丨这里是萧山middot
TUhjnbcbe - 2021/7/18 13:31:00

「未来会犒赏热爱阅读的灵*」

?点击收听?

朗读者:申屠勇剑、沈童

萧山的文明,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寺、古桥,经贸繁荣的老街等灿烂的物质文明,更是文化昌盛、家族绵延、人才辈出的深厚人文底蕴。

在千年运河的滋养下,萧山地灵人杰,名士望族,百年流芳。

沈童:民间有俗语云:萧山县好当,*鳝汤难吃。其中的“*鳝汤”借指的就是萧山王、单、汤三大家族,还有凤堰任氏、匠门蔡氏、旱桥头陆氏、城西丁氏、长河来氏、城东朱氏、长巷沈氏等家族聚居在运河边,繁衍生息,崇文重教,或科举出仕,或书香盈门,文成武就,造福乡里。

今天,《这里是萧山》节目,我们邀请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长申屠勇剑为您解读《望族流芳萧山七大家族之王、单、汤》。

申屠勇剑:王、单、汤、丁、何、蔡、陆,“*鳝汤”这个叫法,就是王氏最兴盛的时候形成的,我认为就是在乾隆嘉庆年间传出这样一个叫法。不然你想,萧山历来也有不少人多、社会影响力大的家族,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个里面?

任姓的在萧山人数也很多,当官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没有排进去。还有林氏,就在海通证券这里,原先叫林家园,当时也出很多进士、举人。陈姓,陈光颍开通惠公纱厂的,是从涝湖迁移过来的。另外还有姓周、吴……所以这个姓氏排名,除了人数之外,还有各种原因。居住年代、人数、主要还是影响力等。

庙西王氏宅邸,坐落在西河路原花鸟市场,被人们称为“世进士第”。其大门门斗里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十个大字“父子兄弟叔侄舅甥登科”,后面有几行小字,大意是王氏族人中有父子、兄弟、叔侄、舅甥同为举人。

“世进士第”,不仅意指王家为进士世家,更是王家世世代代书香盈门,博取功名,为民请命,为社稷效劳的愿景。

申屠勇剑:我们萧山在老底子的时候就流传下来,萧山县城里有七大家族:王、单、汤、丁、何、蔡、陆。

王姓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我认为这主要是这个“七大家族”叫法出现的时间段刚好是王氏家族最兴盛的时间。“世进士第”就是现在花鸟市场所在地,这里有个名人:王宗炎。王宗炎考取了进士,他的儿子王端履也是考取了进士,父子相继考取进士,所以称为“世进士第”。

“世进士第”旧照

我们萧山非常有名的汤金钊、陆以庄等都是王宗炎的学生。王宗炎并没有当官,一直在杭州万松岭那里的“紫阳书院”讲学。所以那时候民间就说:你只要是王宗炎的学生,举人是肯定能中的,努力些进士、翰林、状元都能考取。我认为王姓排萧山七大家族第一位,这个“王、单、汤”的叫法,很有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王氏最兴盛的时候叫出来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萧山县城王姓人数很多,一个是庙西王:城隍庙以西的姓王的人,祖上是从桃源迁移过来的,这里的城隍庙在现在朝晖初中那里。

还有一个叫车里庄王氏:车里庄在现在的工人文化宫那里,他们这个王氏历代当官的也很多,人比庙西王还要多。所以整个小小的萧山县城,王姓的人很多很多,所以王氏会排在第一位。

十万卷楼——王宗炎

王宗炎(—),字以除,号谷塍(chéng),晚年自号晚闻居士,住萧山城内西河下。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好学不仕。

王宗炎学识渊博,曾筑“十万卷楼”藏书,经、书、子、集,多系抄本,为越中三大藏书名楼之一。在县中办“望闲家塾”,并主讲杭州紫阳书院,有“东南硕师”之誉。道﹑咸间协办大学士汤金钊即其门生,有《晚闻居士遗集》9卷传世。

王宗炎《晚闻居士遗集》

申屠勇剑:王宗炎当时号称“十万卷楼”。这里说的一卷,我们往往理解为一本,其实不是一本。一套书一般八卷,可能是四本为八卷。所以他十万卷书,按照当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世进士第”当年拆迁的时候,我去过现场。藏书阁的建筑并不是雕梁画栋,而是非常实在的。民间传说“世进士第”有一个楠木厅,这间专门用来藏书。楠木不会蛀虫,很适合保存图书。楠木厅的下水沟也是特殊构造,石板砌成,底下可以站人,这为的就是防潮。这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图书。我收藏了一方印章,王宗炎自己用的印章。一面朱文“晚闻居士”,另一面白文王宗炎印。王宗炎毕生精力都投入教育事业,也很爱书,所以他的书保护的很好。所有藏书,他都有批注(认真阅读过)。我听说这批图书可能在南京图书馆收藏了。

王宗炎青田石印章(申屠勇剑收藏)

王宗炎的六世孙王仁溥,也是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萧山县志稿》的编撰人员。王仁溥有一个“六十自述”长篇诗歌,其中一句“藏书十万今何在”,年民国二十八年,王仁溥六十岁的时候,说明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十万卷藏书已经不知所踪了。

“世进士第”当年被拆除,真是非常的可惜。当年拆除“世进士第”的现场,我去看过,希望找一些砖瓦回来,结果居然在很浅的土层里找到了六朝时代的筒瓦。这让我想到,东晋建造的祇园寺与“世进士第”是很近的,这个筒瓦证明在这里之前是有房屋建筑的。说明东晋时期,祇园寺“世进士第”这一带人烟稠密,有很多人居住在此。这块虽然只是简单的筒瓦,但是印证了很多的问题。文献、史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物上进行印证,才能有说服力。

“世进士第”旧址工地上捡来的六朝筒瓦

西河单氏

西河单家原来并不显赫,自明朝单俊良后逐渐成为萧山名门望族。单家世居西河(今西河路)以西,因此被称为“西河单氏”,单氏旧宅堂悬“五代雄风”匾,今废。西河单氏亦为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女侠的外婆家。

创新奇才——单俊良(-)

单道,字俊良,元末明初萧山人。他善于钻研科学技术,见手牵﹑脚踏的龙骨水车十分吃力,就发明了牛转水车,牛拖的车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他还参照宋元两朝的田赋图册,创制了旧管(初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为内容的“四柱清册”,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赞许,并下诏推广,作为官署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人移交的永久定式。

据《城厢镇志》载,单俊良年61岁卒,墓葬西山南麓单家园。如今城区崇化小区内有原“单家园”旧址,今取名“俊良社区”,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申屠勇剑:单氏,现在好像萧山没什么人了。当时单氏排第二,可见当时单氏也是很兴盛的,特别是早期的时候,这都是有明确家谱记载的。元末明初创立“四柱清册”的单道,即单俊良,我们俊良社区就是根据他的名字来的。单俊良善于钻研科学技术,牛转水车就是他发明的。

单俊良创戽水牛车

单氏家族这样的人物也非常多,民国时代很多的单氏名人,单氏家谱、民国三年《萧山县志稿》均有记载。

西门汤

汤金钊(-)一字勋兹,字敦甫,萧山县城万寿桥下街(今城厢街道)人。先世由青田迁居长河,再迁至城厢镇西门外居住,称“西门汤氏”。

申屠勇剑:“*鳝汤”叫法里的汤氏,一个是由于名人汤金钊。叫“西门汤氏”,当时居住在万寿桥一带。汤金钊的高祖云玉公是从长河迁至县城西门外开小酒店。《萧山县志》有记载,汤金钊的祖上世世代代做善事,家里有钱之后,带头做好事。

最初萧山考取秀才一年只有二十个名额,后来加了五个名额变成了二十五个。这增加的五个名额是需要向当时部里去申请的,需要非常庞大的一笔申请资金,这笔资金就是汤金钊的祖上出资的。

现存的萧山东旸桥,城河上的七座古桥之一。在那个年代,东旸桥已经在城墙外面了,当时的城墙是在陈桥为止。清朝时期东旸桥的修建资金就是来自汤金钊的祖上。

萧山东旸桥

书上有记载,当年冬天修建东旸桥,为了观测桥桩是否牢固,需要派人下河观测。冬天大家都不敢下河,最后是汤金钊的曾祖父赤身下水去检测桥桩是否牢固。这个东旸桥,时至今日依旧非常牢固,具备通行能力。

《萧山汤氏宗谱》记载:汤氏第1世为汤鹏举,在南宋时期南渡至杭州;而后,第15世汤膰入赘居萧山道源桥,成为萧山汤姓始祖,其五子又分为县城墙里派、西兴关里派、二都塘湾派、白露(鹿)塘派和南京上元派;到了第26世汤述智时期(约为年),西兴关里派迁居至萧山成家弄(今江寺菜场一带),即“东门汤”,与当时在城厢镇西门外居住的“西门汤氏”(也就是汤金钊所在的汤氏一脉)相区别。

一门四举,汤氏一门——汤鼎熺、汤鼎煊、汤在容、汤在宽,“兄弟父叔四举人”,被当地传为美谈。

申屠勇剑:东门汤是后来出现的,当时居住在陈家弄,江寺菜场旁边一带。东门汤在晚清同治年间,汤鼎熺和汤鼎煊兄弟同科中举。翌年弟汤鼎煊考中进士。哥哥汤鼎熺两个儿子汤在宽、汤在容又考取了举人。汤鼎熺的堂兄弟又接着中举人……短短几十年时间,很多人考取了功名。汤氏家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汤氏家谱一直没有找到。一直到后来,一个下里桥人在*塘找到了一套家谱《萧山汤氏宗谱》,共十八本,现存十一本。几经磋商,(申屠馆长)终于将这套缺损的家谱买到手,其中汤鼎煊、汤鼎熺等人生卒资料记叙详实。

《萧山汤氏宗谱》

汤金钊所属的西门汤,后人功名消退,西门汤氏也不被世人说起。我查资料发现,汤金钊的后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扇骨雕刻家汤岱山,大家可以在浙江图书馆《夏孝汤氏家谱》家谱里查得到。当年我曾经在拍卖行看到过汤岱山刻的一把扇骨子,中间这幅扇面画是齐白石画的。东门汤氏在萧山现在依旧有非常多的族人。

东门汤氏的祖宅毁于日*的炸弹。随着祖宅被炸毁,汤氏祖上收藏的很多字画也毁于一旦。汤氏子孙述说,这箱字画是宋代画作。

下期预告

汤金钊一生外游平反、做钦差大臣等事迹很多,(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是汤金钊举荐的)这个事情是汤金钊年谱里明确记载的。

林则徐虎门禁烟,汤金钊用身家性命为他做担保。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出事,汤金钊受牵连连降三级……

来源:FM萧山人民广播电台

本期朗读者

申屠勇剑

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长

「晚上八点,我在这里等你。

声音,文字,还有你自己。」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好读吧丨这里是萧山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