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8月份,台州陈姓人口数60万余,在全市姓氏人数总量排名中,近五年保持在第一位。
今日起,推出《百姓台州》微视频
由特邀顾问郑鸣谦主讲
郑鸣谦
博士,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
丨遇见丨
顾问:徐三见
临海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文博研究员,台州文献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古籍编辑部主编,台州市美术协会荣誉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博、地方史研究及国画创作。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默墨斋集》《默墨斋续集》,整理出版地方文献余万字,主编主撰著作多部。社会的变迁,人口之流徙,族姓聚落渐被打破,像五景岙那样纯单姓的村落已是凤毛麟角。
五景岙的初名并非五景岙,“五景”其实是从“五谨”演变而来,在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卷首的《州境图》中,就十分清楚标有“五谨岭”的地名。到了明永乐年间,陈氏聚居于此,改“五谨”为“五景”,于是东有“凤岳阳光”,南有“阳岩积翠”,西有“金水澄清”,北有“玉峰耸秀”,中有“石屋奇观”之五景也就应运而生。
台州之有陈姓,最早可上溯至三国。三国吴孙权时汝南(今属河南)人陈化官至尚书令,“年七十,上疏乞骸骨,爰居章安”,死后即葬于临海东里之海乡。至于陈化子孙在台州之脉络,笔者尚未见到相关谱系。
陈氏在台州的枝系极多,仅临海市博物馆所藏之陈氏宗谱,大略就有府城陈氏,临海长田陈氏,临海长沙陈氏,天台左溪陈氏,温岭泽国陈氏,温岭峨山陈氏,仙居乐安陈氏,仙居*梁陈陈氏等。其中最有名的宋代“临海三陈”,都寓居临海城内,但三者实不同枝,只是陈良翰与陈公辅在当时曾有过通谱的举措而已。
在历史上,陈氏人物之众,实居台州之首,在台州的方志中,陈姓人物有传者多达余人。
在众多的陈姓历史人物中,还有一位人物不可不提,他就是陈咏。
陈咏字景沂,号愚一子、肥遯子,生活于南宋时期,生卒年不详,宋台州*岩人(其地今属温岭)。陈咏家境清寒,但苦学不辍,以毕生心血著成《全芳备祖》前集27卷,后集31卷,内分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8部,收录植物近种,备述其形志、特征、品种、功用、来源、演变及典故、传说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植物学“辞典”。
陈咏之外,还可表彰者尚有二事:一是南宋末年仙居人陈仁玉官至兵部侍郎,南宋降元后,仍与台州权知州王珏、教授邵囦誓死抗元,城陷后隐居*岩山中,终身不仕,著成《菌谱》一书,是为我国第一部食用菌专著。二是南宋*岩(今其地属温岭)的陈尚谊、陈容父子急公好义,陈氏为当地巨富,为解乡邻饥寒之迫,以其大部分之田地设本价庄,秋熟时收谷囤积,青*不接时以原价出糶,若遇荒年,则减价值之半以济给,“环邑数千家,日仰给焉”。
对此,有一代贤相之称的杜范还专门为之写了一篇《陈氏本价庄记》以喻扬之。
丨访地丨
五景岙村
五景岙村群山围绕,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台州日报记者单露娟
五景岙村坐落在临海西北部的河头镇,距临海城区约30公里。
这是一个群山围绕的村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据《五景陈氏宗谱》记载:“其地,东凤岳阳光,南阳岩积翠,西金水澄清,北玉峰耸秀,其中石屋奇观,擅五景之美而得名。”
明永乐二十年(年),五景陈氏先祖德禹、德厚公从西陈转迁至此定居,从此陈氏一支世世代代繁衍茂盛。或许是五景岙地理位置偏僻,几百年来,村里除了陈氏后人,没有外姓族人迁入。现今,村落有多户人家、多个村民。年轻一辈大多外出务工,分散在全国各地,留下的村民则以种植葡萄、茶叶以及做垂面为主要收入。
兴许是青山绿水比较养人,村中老人多长寿。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多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7位,年龄最长的老人今年94岁,依然手脚利索,可以下地种菜。
从兰桥集市进入,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往大山深处,五景岙村就在尽头。葡萄成熟季节里,这条路上来往的私家车辆络绎不绝,慕名而来采购葡萄的人不在少数。放眼望去,村子周边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
因为地处山区,五景岙村昼夜温差较大,而村中土壤又以沙壤土、粗壤土为主,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30多年前,一小部分村民尝试种植葡萄并喜获丰收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跟着种起葡萄。有些大胆的村民还尝试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
为了打响本村的葡萄牌子,年,五景岙村的5户居民共同成立了首家葡萄合作社——五景晓峰合作社。在理事长陈晓峰的带领下,之后陆陆续续又成立5家合作社,其中草帽头山庄的葡萄园面积已经超百亩。至今,村里70%的家庭都种植葡萄,少则一两亩,多则七八亩、十几亩。
每年农历七月半过后,天气逐渐转凉。葡萄的采摘售卖接近尾声,勤劳的村民就开始着手准备做垂面——这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另一门手艺。
垂面作为临海西北山区的特产,因手工制作时垂直悬挂而得名,又以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入口就软、口感滑糯、香味纯正等特点而远近闻名。五景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这门手艺,生意好时,一户人家一天能有数百元收入。
路过大片的葡萄园,五景岙村终于完整地呈现眼前。村子在羊岩山脚下,村屋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布局紧凑。老的村屋建设年代早,当时的贫困,造就村民就地取材,从山上搬来大大小小的石头搭建房子,由此形成石屋奇观。如今,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砖瓦房、小洋楼拔地而起,石头屋倒成了小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信步进村,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感受山中小村别有的风味。据了解,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车灯是流传在河头一带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逢年过节,车灯班轮流开始表演,五景岙村也不例外。年,《大石车灯》被列入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惜的是,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这门艺术表演形式却在逐渐淡出村民的视线。
自古陈姓多端士
台州日报记者吴世渊
台州有句古话:“十里不断陈,近边不相亲。”在民间,又有“陈半县”的讲法。这些俗语,其实都描述了陈姓人士在台州枝繁叶茂的现象。
从近年本地的统计来看,姓陈的人口数量,在台州所有姓氏当中高居榜首。因而,陈姓无愧为“台州第一大姓”。
陈姓最早源于河南淮阳,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之后胡公满,西周时封于陈地,建立陈国,子孙有以国号为姓的,就是陈氏的由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三次“衣冠南渡”,以及北宋嘉佑年间的大分流,让中原的陈氏族人逐渐向南迁徙。有陈姓先人来到台州临海,在这里定居下来,后代出了不少文人义士,各自为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要讲的故事,不妨就从古代的陈姓名人说起。
临海三陈
清代学者洪颐煊,写过一本《台州札记》,他在书里提到“临海三陈”,即陈公辅、陈良翰、陈骙。他们三人同处“靖康之难”前后,在派系复杂的赵宋*权下为官,却能崇尚气节、正言直谏,是难得的铮臣端士。
“临海三陈”中,陈公辅最为年长,他生于北宋熙宁九年(年)。37岁那年,在当时的名牌学府——太学上舍的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平江府教授,由此登上*治舞台。
陈公辅的仕途并不顺利。宋钦宗时,他任右司谏,与抗金名臣李纲交好,因此被朝中的主和派视为眼中钉。很快,他被斥遣到台州当税监。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在杭州建立南宋*权,李纲主*,召陈公辅来做尚书左司员外郎。陈公辅在赶去上任的路上,李纲就被罢免了,于是,他改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去当知州。后来,他又辗转中央、江州、处州等地,很多时候担任的是“提举宫观”一类闲职。
陈公辅之所以在宦海生涯中起起落落,与他的耿直性格有莫大关系,有件事颇具代表性——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臭名昭著的“浪子宰相”李邦彦提议割地求和,被免去官职。谁知才过了十日,李邦彦又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陈公辅得知后,连番上奏弹劾,最终将李邦彦及其*羽赶出京城。
由于陈公辅敢说真话,嫉恶如仇,受到了高宗的褒奖,特赐三品服,死后追赠大中大夫。陈公辅生前留下二十卷《骨鲠集》,书名喻心志,可见作者为人多么硬派。
陈良翰是南宋绍兴五年(年)进士出身,累任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职。与同乡陈公辅相似的是,陈良翰也痛恨朝野上的“投降派”。
当时汤思退把持朝*,上下多为其*,在对金的问题上,主张以和为贵。陈良翰多次上书抨击,称主和派的卖国行径是“秦侩复见于今”,直言汤思退“恐误国计”。这番话,无疑拿鸡蛋碰石头,陈良翰遭到贬放。不过朝廷此举也引起公愤,数百名太学生们请愿,要求立斩汤思退以谢天下。
陈良翰身怀吏才。他早年在慈溪当地方官时,遇到大旱。他一面兴修水利,凿渠溉田;一面命令富户开仓卖米,并按每户人口数量,给老百姓发放粮券,让他们凭券买米,如此度过灾年。有同僚前来讨教治理地方的高招,陈良翰笑着说:“为官只要事事出于公心,百姓自然会悦服。”
“三陈”中,陈骙是晚辈,他于绍兴二十四年(年)考中进士,才26岁。宋光宗在位时,有一年天气反常,出现雪天打雷,按照惯例,皇帝下诏让大臣谈谈时*得失问题。任吏部侍郎的陈骙,便上疏三十条,从宫闱讲到财*,无一不切中时弊。
除了为官的建树外,陈骙在学术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撰写的《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对后世的修辞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宋嘉泰三年(年),陈骙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赠少傅,谥文简,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
陈孚与万卷楼
临海人爱读书,好藏书,这种风气,宋代就有了。
南宋初年的爱国词人陈克,出自书香门第,他的先祖于五代时,从金华迁居临海。陈克的父亲陈贻序及伯父陈贻范,均进士及第。陈贻范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他新修了一座藏书楼,取名为“庆善楼”,这大抵是台州第一座私人藏书楼。
到了元代,陈孚继承了“庆善楼”,对它进行扩建。彼时,楼内的藏书已超过万本,“庆善楼”所以又号“万卷楼”。
陈孚其人,在《临海县志》里有所记载,字刚中,临海松里人,年轻时写过一篇《大一统赋》,很有名气,因此被授为临海上蔡书院的山长。上蔡书院在临海东湖,建于宋,是台州最早的官方书院。山长,是古代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在元代也是总领书院的长官。
至元二十九年(年),礼部尚书梁曾出使安南(越南古名),想在南人士子中挑选副手,选中了陈孚,授予他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归国后,陈孚调任地方,当建德总管府治中,后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
陈孚的晚年,在家乡度过。传说,他在老家购置六亩地,盖了间大房子。府宅前有大堂,附近有花园山,当然还有“万卷楼”。
陈孚过世于元至大二年(9年),年五十一岁,谥号“文惠”。年,临海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在白水洋镇杨岙前园发现了一块碑石,竟是《元陈孚圹志》。该志立于元统二年(年),由其子陈遘撰文,详实地记录了墓主人的一生。陈孚的墓是年开荒时挖出的,原本还出土了石人石兽,当时没人在意这些,给凿成猪槽用了。
那座“万卷楼”一直延续了多年,那么它后来哪去了呢?我们曾前往陈孚的故乡松里——现今临海市白水洋镇溪岸林村寻访。一位名叫林远泉的老人,带着我们穿过田埂,指了一个方向:“祖辈流传说,那里曾是‘万卷楼’。”我们沿着他的手指望去,是一片栽种着作物的田野,哪里还有楼的影子?
我们只能在明代名士王祎的《万卷楼记》里,领略当年的盛况:“临海陈氏有藏书之楼,曰万卷楼,其书之藏,以卷计者不啻万数。”文章描述了楼的样式,“楼为楹间者五,东西两偏皆实以书,虚其中以为宾客之所登览”;以及周边环境,“四面溪山环绕如拱,下临广池,荷菱交茂”。可惜,如此浩大的藏书楼本体,已湮没在时间里了。
陈璲和员韬父子
明朝永乐年间,台州出了一名“胆大包天”的书生,敢在科举考卷里指责当朝皇帝骨肉相残。他就是陈璲。
陈璲,字延嘉,号逸庵,临海城关人。他自幼有志圣贤之学,加上天赋异禀,永乐六年(年),乡试中解元,次年,会试也考了第一。殿试因为朱棣亲征蒙古,耽搁下来,直到永乐九年(年)才开试。
殿试的考题为《礼乐*刑》,之所以出这样的试题,大概是永乐皇帝想粉饰自己武力夺取*权的行为。照理说,聪颖如陈璲,不应该揣测不到出题者的用意。然而,他下笔时,却把矛头直指朱棣。
他文中称永乐夺取建文帝皇位一事,是“骨肉之间不无惭德”,还谴责了朱棣将方孝孺、齐泰、*子澄等建文帝旧臣处以极刑的行为,并规劝他“果天理耶,期以充之;果人欲耶,期以克之”。
凡是看过这份考卷的试官,都吓出一身冷汗。大家都认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死定了。谁知,朱棣看了没有生气,只圈出了考卷中“骨肉”的“肉”写成“月”的错别字,将陈璲点为二甲进士。
陈璲在永乐年间,任翰林院检讨,修了《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后来他辞官回家,待了十五年,直到正统元年(年)才再次出仕。在江西当官时,他正风俗,重教育,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陈璲告老还乡后,创立了白云书院,教育出不少人才,譬如陈员韬、陈选父子,就是出自他的门下。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员韬父子深受老师陈璲的影响,也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
陈员韬、陈选都是名列《明史》的人物。陈员韬官至福建右布*使,陈选官至广东左布*使。父子俩职位相近,但性格有些差异。《明史》记载:“人谓员韬德性,四时皆备,选得其秋焉。”意思是,陈员韬的性格,就像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兼备,但陈选的性格,仅仅似秋天那般肃杀刚猛。名人谢铎也说,“员韬父子皆持操甚洁”,但“员韬量能容物”,而陈选则“遇物稍峻”。至于为官为民、爱民如子这些,父子俩当然很一致。
西陈一脉
临海古代的陈姓名人还有许多,例如编写《嘉定赤城志》的陈耆卿,参修《元史》的学者陈基,为明朝殉节的诗人陈函辉等等。
但这些陈姓名人,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几位之外,并不来自于同一脉源,亦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相互之间有亲属关系。
他们的后人,也离散各地,难以寻踪了。陈孚的老家松里,如今没有一户人家姓陈;陈良翰有四个儿子,传说,后人分别在临海石村东岙、东塍洞桥、天台后洋陈,以及涌泉后径西家岙,这尚且需要宗谱实物考证。
但有一支陈姓族人,在临海历史上源流有序,至今还聚族而居——就是大石西陈一脉。
据《五景陈氏宗谱》记载,西陈祖先本裔河南颍川,后迁到金陵,再迁括苍。四十七世迁居婺州永康,八十九世又迁往东阳山泽。后唐清泰元年(),族人为避五季之乱,徙居天台东哲。南宋绍兴年间,他们迁到临海西陈,这是“西陈”名字的来历。
西陈族人中也出过当官的人,叫陈谔,南宋人,御赐郡马、国宾诗章。关于他的诰命、敕命书等,宗谱里都有录入。
明代永乐年间,陈德禹、陈德厚两兄弟,从临海大石迁到了五景,之后子孙便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现今临海市河头镇的五景岙村。
(本文参考书籍:《台州府志》《临海县志》《默墨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名人卷》《赤城集》)
山村人家
台州日报记者颜敏丹
一
8月18日,寻常的一天。
午饭过后,五景岙村的老人们稍作休息,陆续来到村部的老年活动中心,看看电视,搓搓麻将。今年90岁的陈季照及老伴,在村里算得上长寿老人。老两口和子孙三代人的生活,也是村民勤劳质朴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村*支部书记陈立春的带领下,我们走过几个路口,穿过几条巷子,看到陈季照站在家门口等候。“这个是我儿子的房子,朝西。斜对面朝南的房子,是我自己砌的。房子后面一幢新一点的房子,是儿子给孙子的。”陈季照得知我们要来,早早来到儿子家,烧好热水,准备招待客人。
站在门口,仔细端详周边,房子鳞次栉比,有早已被风雨腐蚀褪去色彩的石头老屋,也有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现代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空出来的道路,窄的不足三米,宽的也就五六米。若要开着车从村口到自家门口,是相当挑战的一件事情。
陈立春说,村庄靠山,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发展难,村民为了节约土地,房子造起来就这样,缺乏美感。可以想象,在主要靠田地吃饭的祖辈们眼里,脚下的这片土地更是寸土寸金,为了多创造一些财富,只能压缩房子用地。
二
陈季照读过四年初小,在同龄人中算得上文化人。他说,早年父亲帮忙打理村中事务,自己也参与帮忙,到了70岁,因为手不是很灵活,经常发抖,拿笔不稳了,就没再担任村里的会计工作,“从年接手,到年7月30日放下,我整整干了38年6个月。”
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陈氏家谱30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重修家谱是年。
年,村部大楼连着陈氏宗祠被一场大火吞噬,存放其中的家谱化为灰烬。没了原始家谱,怎么重修?这让修谱成员很是犯难。好在,陈季照与另一户人家还留着先祖传下来的一份家谱。就这样,村民你出一点,我出一点,集资20万元,由陈秋杰、陈季照等五人组成修谱小组,顺利完成任务。
陈季照珍藏着重修的一套家谱,他从箱底里拿出家谱,一本一本翻给我们看。
目前,重修的一套家谱被陈季照珍藏着。老人特意邀请我们到他的房中,向我们展示家谱。低矮的两层老屋,外框用石头搭成,阁楼是木材建的。看外表,老屋满是沧桑;入房间,老式家具、生活用品被老两口收拾得井井有条,另有一番味道。“这个房子造了44年了,一共有5间。老头腿脚还很灵活,他住二楼,我喜欢住一楼。”陈季照的老伴金菊仙,今年86岁,看上去也很硬朗,说话思维清晰。
踩着老式木楼梯,跟随老人的脚步上楼。老人从箱底里拿出家谱,一本一本翻给我们看,“我们村子里最早的老太公,是从天台那边迁过来的……你看,这个是我父亲,岁过世。下面是我,名字陈季照。我下面,儿子陈建国,儿子下面有三个儿子……”翻到重要页面,老人会用手指提示。
说到自家的家庭成员,金菊仙忙不迭地插话了,“我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有三个孙子、四个曾孙。过年时,儿孙们都回家了,坐一起吃饭有14人,满满的一大桌。”老人扳着手指述说,很是满足,“其他都好,吃的菜都是老头自己种的,就是我有高血压,长期吃药不好。”
三
金菊仙嫌老房子闷热,不宜招待客人,我们又重新回到她儿子家。这时,儿媳妇罗亚飞回来了。陈立春马上说:“和她聊一下,大概就能知道我们村民的生活了。”
罗亚飞今年64岁,从邻村嫁过来40多年。陈立春说,罗亚飞很勤劳,是个多面手,一年到头,种橘子、采茶叶、做垂面,一样都不落下。“做农民,要想多点收成,就是要这个季节做一点,赚一点钱,那个季节做一点,再赚一点。”罗亚飞说,村子里,像她这般肯吃苦的人很多。
一个瘦小的农村妇女,一人在家扛起农活重任,罗亚飞是不简单。与她同岁的丈夫陈建国,和村里的很多同龄人一样,选择去外面做手艺活。近年来,陈建国和搭档一直在宁波奉化一带做木工,一天有元左右的收入。为了多攒点钱,只要家里没啥大事,陈建国基本不回家。“一般下半年摘橘子忙的时候,回家帮忙半个月,还有过年前后在家呆上一段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外做工。”罗亚飞说。
丈夫长年在外务工,罗亚飞的三个儿子有两个也不在身边。她的大儿子,今年44岁,17岁就跟随师傅去海南做木工,一直在那里发展。后来,二儿子也做了木工,去海南发展。小儿子一家离老家最近,在临海城里做点小生意。
“快过年时,在外打工的哪怕再忙都回来。儿子、媳妇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那段时间,我们老两口最轻松。”罗亚飞说。
陈立春说,罗亚飞的橘园和其他村民的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橘园就种橘树,而罗亚飞的橘树下还种了茶树。“上种橘树下种茶树”,好处就是一地两用,多一笔收成,坏处就是打理很麻烦。
清明节前后,是采春茶的好时机。罗亚飞早出晚归,一季下来有一万多元的收成。到了十月、十一月,是柑橘丰收的季节,在不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她种的三个品种的橘子,能卖上两三万元。
临海市首个集体商标“大石垂面”,名声在外。垂面是用小麦粉加食盐加工而成的一种纯手工制作的面食,是当地人聚会、婚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在五景岙村,几乎每家都会制作,以做垂面赚手工钱的,有多户人家。
秋冬时节至清明节前后,最适宜做垂面。罗亚飞自然不会落下。“做的少的,一天50斤;做的多的,一天70斤-80斤;更多的人做斤-斤。”罗亚飞说,自己属于做的少的,除去成本,平均下来一天能赚元-元的手工钱。
做垂面工序复杂,有和面、揉条、上面条、静发、开面、拉面等十几道工序。专门收面的人,会在下午四五点钟开着卡车到村口收,为了当天做的面当天卖掉,做面人一般在凌晨三点左右开始操作。罗亚飞没有帮手,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人完成,为了赶上卖面时间,她只好比其他人早一两个小时动手。
夏季,因对做垂面添加食盐的工序要求较高,盐多了,口感不好;盐少了,韧性不好,挂面时会掉下来,绝大多数人会在家歇一歇。但罗亚飞歇不住,她说,干活的日子很充实,已经习惯了。
四
除了垂面,当地的葡萄知名度也较高。50多岁的陈道德,种植葡萄到第八个年头。尽管对村民而言,种葡萄不是难事,但掌握的技术不到位,出现果子软、颗粒分布不均等,就卖不出去了。
陈立春说自己怎么也种不好葡萄,“吃吃可以,但要是拿出去卖,就是倒牌子了。”对他而言,种葡萄不行,但炒茶行。从最初在大队里学,到后来陆续花了20多万元添置炒茶设备,陈立春与炒茶打交道已有33年。村民们采的茶叶一般是鲜叶卖掉,全村只有陈立春与另一户人家自摘自炒,自家鲜茶叶不够时,还会向村民收购。
陈道德种出来的葡萄脆、甜。这几年,侄女帮忙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