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乡村纪录片故乡望江的ldquo清
TUhjnbcbe - 2021/7/15 15:19:00
上周推出《乡村纪录片之故乡年》,激发了我对纪录片创作的热情。事实上,我最早拍摄纪录片是年,当时还在一家报社当记者。用镜头记录真相、以视频讲述故事并传播某种主张和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年,我曾以家乡清明祭祀为主题,拍摄了《一个村庄里的清明节》。但当时囿于创作水平有限,整个故事并没有讲述得很清楚,并且略显繁冗。今次,我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加工:除了加上旁白解说词之外,还对整个视频进行了删减,使其主题更鲜明、故事更紧凑。借《故乡年》之启发,新修订的这部片子取名为《乡村纪录片之故乡清明》。我希望后续还有更多的“乡村纪录片”系列,至少有三部,构成我的“乡村纪录三部曲”!(乡村纪录片第一部请见相关文章故乡望江的“年味儿”)纪录片:《故乡清明》策划/拍摄/制作汪建君(以下是纪录片旁白文字稿)

在我的家乡,依旧盛行着清明节举行大型祭祖活动。

年春末,我回乡祭祖,并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按照习俗,每年清明节要选出四户人家举办酒席、领衔祭祀,这些人俗称“清明头”。

这是其中一户人家,正在忙碌地筹备着清明酒宴。

酒席前的准备时刻,是忙碌的、热闹的,很多返乡青年,此时此刻聚在一起,敲锣打鼓。

锣鼓,有很多门道。现在他们打的是最基础的一种;但由于现在年轻人接触锣鼓较少,即便是基础的打法,他们也未必能很准确地吻合旋律。这是“清明箱”,平时都放在祖堂里。祭祀前,由清明头抬出、清扫,并将“祭品”放在里面。“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祖堂挂的一副对联,寓意明显。(请见相关文章:把“家乡文化”搬上“央级大报”!)祖堂墙壁上张贴的是“清明头榜单”,清明头是按照年龄从大到小一直排序,每年四个名额。年前后,大概是年上下出生的人,担任清明头。此刻,祭祀活动即将开启,各个房族的人陆续来到祖堂,纷纷敲锣打鼓,营造气氛。

这是祖堂的正前方,半亩方塘,碧空田野,一派春意盎然。(关于祖堂等传统文化及风俗,请见相关文章:汪建君:汪氏祖堂要不要重建;农村中国:祝贺汪氏祖堂圆满竣工!)

汪氏虽为同宗同源,但却分为多个房族,此时来自不同房族的青年聚在一起,大秀锣鼓,也有比拼的意味。前面提到,锣鼓有很多门道。此时,他们在商量能否打一出经典的《番锣》!年轻小伙的《番锣》没有演奏成功;这时候,离正式祭祖的时刻越来越近,祖堂前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小孩举起了红旗,老人搬出了鞭炮,手持锣鼓仍旧在商量着演绎一出《番锣》!《番锣》是望江地区的经典曲目,各个村庄又有自己不同的版本。《番锣》之所以受人喜爱,一是在于旋律轻快激越,有很多连续击打的节奏;二是有传统唢呐相配合,唢呐声悦耳悠扬,与锣鼓声交织一起,韵律扣人心弦。

唢呐,在整个家乡的村庄里,只有两位长辈能演奏,但由于很久没有吹过,曲调、指法他们也感到有些陌生了。此刻,他们正在练习中。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也是一个乡人的团聚日。无论是外出务工打拼,还是已在县城安家置业,但凡能够回来,大伙都会回乡祭祖。所以,这一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聚一堂。在农村日渐凋敝的形势下,这是一种别样的景观。

(关于故乡清明文化的介绍,请见相关文章:汪建君:一个村庄里的“清明节”;村民集体祭祖、修家谱、建祠堂、办酒席·····这是皖西南一个村庄里的“乡土故事”(内附视频))

祖堂外,人们还在研究《番锣》和唢呐;祖堂内,四位清明头已经聚齐了。他们带头焚香、跪拜、放鞭炮、抬清明箱,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来到祖堂里屋,跪拜、祈祷。清明祭祖即将正式开始了。祭祖,要抬清明箱,清明箱里放着祭品、酒水、汤圆,这些俗称为“浮世”;清明箱由四位清明头或他们的家人一起抬,清明头需要穿戴孝衣孝帽。

浩浩荡荡的祭祖仪式就要开始了,全村男女老少,行色匆匆,纷纷前往祖先的坟头。各个房族的锣鼓相继演奏起来,鞭炮沿路在放。锣鼓声,鞭炮声杂乱交织,激荡在暮春时节的一方天地,构成中国乡村一幅别致的清明图景。

据有关记载,汪姓起源于安徽汪芒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安徽歙县,后来发展成为歙县一带的名门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歙县,香火延绵,家族甚旺。在故乡新建祖堂的正门两侧,还挂了一幅对联,上联写道“越国家声远”,下联是“平阳世泽长”,借此表达对越国公的崇敬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按照族谱记载,故乡汪氏是汪姓多个支系里的太古系,年前,祖先从太湖县迁到此地,历经岁月更迭,繁衍传承,至今已有七十多户人家,约人。此时,祭祀的就是从太湖县来到故乡这片土地的祖先,我们称其为“一世祖”。故乡清明祭祖通常分两天进行,这是第一天的“大祭”,俗称“大清明”,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按照整个祭祖仪式,祭完“一世祖”,接下来再祭“二世祖”。二世祖葬于我们汪氏故土的村后,临近姓王的一个村落旁边,相隔了一些距离。但清明头仍要沿路抬着清明箱,各房锣鼓队则沿路敲锣打鼓。所有人都来到二世祖的坟山后,各房族的锣鼓队也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奏,锣鼓声此起彼伏,再次将祭祀推向一个小高潮。祭祖开始前,研究了好一阵子的《番锣》,在二世祖的坟山上有一段完美的演绎,不仅锣鼓击打的节奏精当,而且唢呐声声合拍,韵律悠扬。祭完二世祖,整个大清明的祭祀活动基本告一段落。这时候,清明箱要抬回放进祖堂;各清明头家则在紧张地筹备着清明酒宴。这是清明头榜单,按照年龄大小依次排序。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辈分,按照辈分区分,分别是“正泰运光华,崇仁恭敏慧”。此刻,人们既在讨论后面几年的清明头分别是谁,也在探讨相关的辈分。

这是四位房长在分配清明酒宴名单,故乡汪氏分为四个房,分别是大房、小房、八房和新房,各房都有一个房长,由年长辈尊的人担任。

故乡望江的“年味儿”建言君书往期回顾:一、读书读书笔记

从吴敬琏到托马斯.皮凯蒂…读江平“八十自述”:敬慕一名法学大家的信念与追求……周末荐读:史铁生的“沉重”与“超脱”汪建君:成立一个“读书会”······汪建君:再谈“读书会”······汪建君:意义的追寻——读米兰·昆德拉主笔文章

我们为什么应该去读严肃文学世界读书日: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二、乡情农村“防疫”见闻:封禁道路、取消拜年,这个春节与众不同……农村“防疫”见闻(二):春节不走亲、不访友,村民如何抵抗“无聊”……农村观察:乡土中国视角下知识分子“返乡体”的思考与批判村民集体祭祖、修家谱、建祠堂、办酒席·····这是皖西南一个村庄里的“乡土故事”(内附视频)汪建君:一个村庄里的“清明节”汪建君:汪氏祖堂要不要重建农村中国:祝贺汪氏祖堂圆满竣工!汪建君:春节看农村汪建君:故乡的原风景汪建君:故乡的十月三、纪实纪实调查:城市的背面,建筑工人生活图景······城镇化的工人一代:不惟苦难纪实:建筑工人的画像一个阶层的真实纪录:生存之民工汪建君:灯下侧记——生存之民工建言观察:望江见闻之婚恋篇建言观察:望江见闻之教育篇建言观察:望江见闻之养老篇疫情下的中国(城市篇)四、评论我不是药神:呼唤道义、良知和好的*府汪建君:魏则西之死,痛惜过后还有什么?建言:鼓吹数字货币背后的“秘密”建言:拍照就死机,华为“居高”更应“思危”!建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只是一个乌托邦建言:人工智能改变中国建言:ICO融资,傻子太多,骗子不够建言:一线员工的“高温补贴”应发放到位!建言:*治的胜利取代不了个体的需求建言:国乒致歉,背后也有那声“枪响”?《我不是潘金莲》:一部当代官场现形记汪建君:理性看待“沈冲中学”变“仔猪交易所”汪建君:“高铁”时代,人心的快与慢五、人物汪建君:父亲五十汪建君:一条腰带汪建君:怀念婆婆汪建君:岁月留痕,记我大学宿舍的兄弟六、人生生活随笔:走进一间新居室女儿降生杂记高考日·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建言絮语:写在女儿出生天怀念我的母校——沈冲中学汪建君:竹笛幽情汪建君:城里的孤影七、理想主义一名商业记者的志趣与关怀“90后”的一百年,我们能向韬奋先生学什么?理想主义的“回响”:我在王庆坨镇的调查采访经历汪建君:一切价值在于积极地“创造”汪建君:我所理解的“新闻视角”对话星报传媒记者:没有财务自由,理想就是空洞的壳汪建君:“建言君书”月度回顾——台已搭建,戏要唱好汪建君:别了,乌鲁木齐致新闻从业者

心怀新闻热望,我辈志在担当汪建君:善待“缘分”汪建君:祝福时报记者札记(一):我们的立场记者札记(二):报社里的一些事儿记者札记(三):摒弃小学生的采访心态致记者节:不谈情怀,我们选择有所不为汪建君:三十能否而立?汪建君:十年后,如果还在上海汪建君:上海的“新民”周年快乐!“三周年”感怀:我愿未来辽阔高远!汪建君:“主笔”胡新刚汪建君:我的《南风窗》情结汪建君:见秦朔作者简介:汪建君,资深媒体人、科技业界人士、建言君书主笔(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纪录片故乡望江的ldquo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