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贡院执事楼旧址
末代状元仕幻录文/孟东岭
1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补行庚子辛丑乡试,恩、正两科并为一科。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明清两代规定,参加乡试的考生首先是秀才,也包括贡生、凛生、增生、附生、监生等等;捐监和荫监虽没参加秀才级别的考试,但由于出钱买了生员身份,或是因为先辈的荫庇,也可以参加乡试。乡试采取集体报名办法,要有各县统一报名,由学*开列名单报送主考批准即可参加考试。乡试的考期一般安排在八月,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称“桂榜”;因时值秋季,所以又叫“秋试”、“秋闱”。按照惯例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进行,如遇皇帝大婚、正寿、登基、生子等大喜之年有时会加科,称为“恩科”,意为恩赐之科。乡试一般由各省统一时间安排在省贡院进行。但是,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因为没有专用考场,乡试由各省临时搭建考棚或找地方租用。唐玄宗开元24年,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贡院,那时候的贡院规制较为简单;宋哲宗以后,礼部和各省建贡院;元代考试贡院内已分设“席房”;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明代不变,在府州县设考舍,亦称考栅,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直隶省的乡试以往都是在北京的顺天贡院。由于直隶考生和顺天府考生在一起举行,故称之谓“顺天乡试”。因此,“顺天乡试”的考生远远大于其他省的考生。顺天贡院是明清两朝令举子们非常向往的地方,也是当时最大、最尊贵的贡院,除了承办京城一带的乡试,也是全国会试的场所。顺天贡院的南侧有个胡同,是当年乡、会试时非常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来自全国士子们云集在这里,使这条狭窄的小街呈现出一道车水马龙的特别风景,这个胡同叫“鲤鱼胡同”。为啥叫“鲤鱼胡同”呢?据传,某年的一次会试,一位来自河南籍的考生因家里贫穷,无钱乘车马,仅凭两条腿步行进京赶考。尽管日夜兼程,还是来晚了,胡同和周边到处人满为患,贡院附近一位善良的老人收留了他。科举前三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一道闪电,一声炸雷,但见云端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鲤鱼,落在那位河南考生脚下。待他弯腰去捉鲤鱼时,鲤鱼随着雷声一跃腾空而起,朝贡院考场飞去。考生觉得蹊跷,对老人述说此事,老人说:“好事哦!这是鲤鱼跳龙门啊!”考毕,放榜,河南考生果然高中。这位考生很有良心,发榜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帮助他的那位老人,后来还给老人立了一个大牌坊。“鲤鱼胡同”因此得名。这个小胡同自此声名大起,每当会试,各地举子都集聚鲤鱼胡同,来讨个好彩头。顺天贡院被八国联*焚毁,“顺天乡试”在北京无处安排,直隶省周边也只有河南贡院规模大。此外,开封地理位置居国家中部、交通的便利、文化教育的相对发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多因素。朝廷考虑再三,还是将“顺天乡试”定在了开封河南贡院。河南贡院历经几个朝代的建设,多次迁移,几经磨难,反复修缮,所以保存完好。明清时期,除京师外,各省省城均建有贡院,清末,除北京的顺天贡院外,还有十六座贡院建在各省省城。河南贡院就其规模而言,在全国贡院中名列前茅。起初,朝廷欲将顺天乡试和河南乡试的考生安排在一起,但因这两个都是考生众多的省份,河南贡院号舍难以容纳。于是决定河南乡试给顺天乡试让路,顺天乡试如期于八月间举行,河南乡试则展期到十月。河南省的乡试也就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乡试,甲辰科会试成为最后一次会试,河南贡院成为中国会试的结束地。在科举时代应试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这样称谓含义有两个,一个是考试要接二连三的进行,紧锣密鼓,一级一级的往上考,没有喘息机会;再就是因为路程远,有些举子要从很远的偏僻地方赶到贡院,在那个交通落后的世代,有些举子要考两条腿步行,路途奔波,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到明清时期,乡试“赶考”者如果考中则由官府报销一定的费用;如果没有得中则费用完全自理。刘春霖兄弟从千里之外赶赴开封,一路有车乘车,无车步行,历尽艰辛。几经周折,他们如期赶到开封,在贡院附近找驿馆住下。皇帝亲派正副考官主持乡试。在明清时期,对乡试考官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从各部官员和翰林中选派;必须是进士出身;必须品级比学*高;必须回避原籍省份。每届考试各省派正副主考各一人,为临时性差派,谓之“考差”,这与学*须一任三年略有不同。乡试中各省行*长官为监考官,时称“监临”。另外,从省内进士出身而非本省籍贯的知县、知州中临时抽调一二十名为同考官,即阅卷官,时称“房官”。此外还有大批事务官员,如受卷、誊录、巡查等,其规模远比秀才考试要庞大而繁杂的多。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乡试要考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每场都要在考舍住三天三夜,因为中间还有两次换场,实际在考舍里要九天九夜,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考生进入贡院要经过几道门严格检查。最后一道门称之为“龙门”,这道门的检查更为严格,如果在此查出作弊或者违禁品,则连带前两道门的卫兵都要被治罪。违禁考生则永远不许再参加科考,并割除以前所有功名,一辈子也不许做官,还要五花大绑在贡院前示众。在“龙门”前,考生排队依次接受异常严格的检查,为防止考生在食物中夹带小抄,进场时卫兵除了搜身检查,还要将头发散开,将干粮切成一寸多得方块。还要开襟、解怀、赤足、解发等等一阵折腾,兵丁们还吆喝辱骂,类似对待违法的囚犯,考生丝毫没有一点尊严。刘春霖无限感慨地对刘春堂说:“看来这贡院也并非斯文之地,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哦。”刘春堂苦笑一声说:“蝉变前的煎熬,不脱层皮怎么能破茧而出,受着吧。”考舍南北成排,巷口门头上书编号,备置好油灯、水缸,以供考生夜行及饮水用。考试期间食宿自备。考生要背负行李、笔墨、食品,有些考生还要带上保温的茶壶,因为考场一般都没热水,三天不喝热水有些人受不了。考舍左右两壁砖墙离地面一二尺高处,上下分别砌出两道托,以便在上面放置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课桌,下层木板代替板凳,晚上睡觉两层木板并入一起,便又是一张床。这样简陋的设计非常节约空间和时间,但却苦了考生,由于号舍长度不过一米三左右,一般都伸不开腿。开考前,每名考生按顺序号码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的“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笔墨纸砚以及饮食等各种考试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闭落锁。考试期间考生吃住就在这个矮小简陋的号舍里。每排号舍顶头有一间茅厕,凡是去厕所的考生要事先报告,但是不许说话,用牌子来表示。牌子两面各书写“入静”、“出恭”二字。乡试在中秋季节,天气还很热,这个小小的号舍里,闷热难耐,蚊虫叮咬,甚至有时耗子、蛇蝎出动。或因中暑、或因心力衰竭、或因精神高度紧张等等,有些考生难以消受,时常有考生死在号舍。社会上有种说法,考生如果平常作恶、不孝者,此时便有*、*蛇出来,这出更加重了考生的进账情绪,有些考生到晚上吓得睡不着觉。光绪28年,乡试、会试、殿试科考均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此科首场考试中国*治史事论;二场试各国*治艺学策,三场试四书义、五经义。试题为:1、越王勾践之谋生聚秦商鞅之崇告讦皆急于国强败坏风俗论;2、秦并天下幤为二等*金为上幤钱为下幤而银不为幤论;3、汉文帝遗匈奴书言和亲之后汉过不先论;4、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论;5、王安石青苗钱法误会周礼论。举子们考卷当场弥封,三场考卷完毕后开始阅卷。阅卷由房官开始,房官择优加批后再呈送给主考官员。主考官再排出名次,决定录取人。九月十三日正式放榜,刘春霖、刘春堂同时考中举人。每次乡试各省取录的名额不一,礼部按各地人口和文风而分配给一定的比例。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解元”含有为“解送朝廷”之意。乡试发的榜称“乙榜”,又称“桂榜”;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原指被省府推举之人,是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则是乡试考中者的专称,所以,只有达到这一级别的考生才称之为“举子”。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明清时期,一旦中举就具有永远会试的资格,以至于考取进士。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於以前朝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自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所描写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贫穷,被人们看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打开了通向官府之门。举人一级,可以说是科举入仕的一道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是鲤鱼跳过了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山重水复的层层考试,无人在意的“酸腐秀才”,转瞬间变的风光无限,富丽堂皇的“举人老爷”。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之后带来的天壤之别、中举之后带来的巨大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举人这一级别的考试,就好比是进入了庶民和官僚阶层的分水岭,中举之后的地位是秀才所望尘莫及的。一般秀才不能作官,通常只能教书或成为乡村知识分子,所以人们往往叫“穷秀才”。中了举人之后就有了当官的资格,算是进入了官僚阶层。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有中了举人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才能有中进士的机会。会试一次不中,还可以请求朝廷担任教职、做学*官员;会试三次不中,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所谓大挑,就是由吏部官员或总督、学*面试,不需再笔试,主要是看相貌,一般多取体貌丰伟,年富力强者;其次是看口才,多取言语清楚、应对敏捷、熟悉吏治者。挑上的人,常常发往急需用人的地方,例如地方救灾或治河工程,以候补知县试用。中了举人,即使不去做官,在家也算是乡绅,交结官府,包揽词讼,属于乡里颇具势力之人。前几年刘春霖哥俩双中秀才,而今又双中举人,这在肃宁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北石宝村民自发的为此举行庆祝;刘氏家族、村里的邻舍朋友、周围村子的族亲等等很多人接踵而来,纷纷掏红包凑份子;刘魁书在家里置办了酒席;肃宁县的礼房也送来了贺礼和鎏金大扁,知县率县乡官绅亲到北石宝道贺。刘春霖荣幸之中也感到一丝酸楚,他不由得想起《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范进为考取功名,弄的自己痴呆愚钝,一心只想科考,只精心钻研八股,对任何事物别无兴趣,穷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屡遭挫败,仍情有独钟,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天鹅肉’来!……这些中举老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胡屠户和邻居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在“家里没有米饭”,老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也还要再去应考;而当范进确定自己“中举”后,却欢喜得疯了。当范进疯了,众人要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让范进把痰吐出来,就会清醒时,胡屠户却又说:“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刘春霖想,吴敬梓揭示当时社会的世俗和学子的悲哀,不正是现实版的一种再现吗。这世态炎凉,在故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世间常见锦上添花的,却难有雪中送炭的,刘春霖想起在孩童时代、在中举之前,很多人生怕沾上他的穷,都避而远之;中举之后,本不相识的一些官绅,却也来邀请他们参加一些饮酒聚会;主动邀请参与一些官府活动;有些财主,主动找上门来拉亲认故,出手阔卓;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来攀亲认族。刘春霖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从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他和哥哥都可以拿到朝廷的一定俸禄,他们也为乡里做些与官府沟通之事收取一些报酬,很多人富贾财东也给与无偿援助。刘魁书这时已经年过六旬,退职在家,便在家里置办了土地,有了买卖,生活开始富足起来。刘春霖中举之后,正赶上肃宁县丞因为贪污水利工程款被革职查办,县丞一职空缺。县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一职。但现在的副县长职位很多,而那个时候的副县长也只有一个,属于实权人物,这县丞着实使个肥缺。为了这个缺,很多人跑京城,上省城,到处找靠山、拉关系、送银子,垂涎三尺,梦寐以求。在清代,县丞是知县的佐贰官,是辅佐知县处理行*事务的官员。县丞也并非每个县都设,县丞衙门的建置和衙役设置也因县、因时而变化,县丞的职责亦因县、因时而异,县丞制度和县丞行*权的实施也差异很大。县丞一职,为正八品,亦属于朝廷命官。县丞一般在进士中任命,但也可以在社会中“大挑”。挑选上的,首先要向朝廷缴纳一笔不菲的银子。参加“大挑”的必须是举人出身。那时候刘春霖已经30岁,也算是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了。有朋友劝他参加大挑,很多人说愿意为他出银子。有位朋友说:“你如今也算功名在身了,已是而立之年,还是放弃科考,捐了这个官职,俺们也跟着风光风光。”刘春霖说:“哪能科考半途而废,岂不是辜负了父亲的期待和老师的教诲。我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不能为眼前这点小荣耀所迷惑。”他想无非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老了,考不动了,只好放弃;另一个就是会试上榜,殿试夺魁。要说,刘春霖是饱尝了科考的艰辛,他经过了科考的风风雨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他的意志不是没有动摇过,也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但是,他在每个阶段都会调整好自己,最后还是顽强的奔向一个奋斗目标。他曾经刻有两枚印章:“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居高望岳”,以自勉励。
预告:明日续发《末代状元仕幻录》又遭马举人暗算
[编辑郭文甫/图片网络]精彩回顾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编者按、作者简介)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2(写在前面的话)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3(北石宝石佛)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4(神奇的一卦)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5(济南府衙役)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6(吃得苦中苦)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7(妙联戏乡绅)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8(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9(初试受挫)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0(红帽子改变了命运)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1(迈过科考三道门槛)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2(考入莲池书院)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3(考课改革)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4(废除科举还是改良科举)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5(亦师亦友)
孟东岭
末代状元仕幻录16(拜师快跤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