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洪洞人
TUhjnbcbe - 2021/7/6 16:02:00

声明:本文经作者贺王生授权刊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宗法礼教熏陶了洪洞人

早在中华文明之初,尧建都在平阳,临近的洪洞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受这种悠久浑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在洪洞人的性格中,便潜移默化而有了礼让文雅之质。再加上洪洞的庙宇很多,全县个村子,现存的庙宇有座,新建的庙宇有座,佚失的庙宇有座,共计座,平均每个村有4座,最多的是常青村,就有40座。这些庙宇有儒教的,有道教的,有佛教的。有玉皇庙、城隍庙、三官庙,文庙、佛庙、关公庙,土地庙、娘娘庙、二郎庙……洪洞县庙多,庙会也多,遍布全县各乡镇,有祈福型庙会,有还愿型庙会,有敬神型庙会,最有名的是广胜寺3月18庙会、历山3月3庙会、青龙山3月25日玄帝宫庙会和3月初十侯村女娲娘娘庙会。

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国人把女娲尊为人类的祖先。女娲仙逝后,人们把她葬在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在陵旁又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女娲娘娘庙,每逢三月初十女娲寿诞之日,历代帝王都要派官员来祭祀供拜,妇女们也蜂拥而来求儿求女。在女娲陵的泥土中,用手刨之,就可以刨出玉米大小的“料角石”,人们传说这“料角石”,长的生男孩,圆的生女孩。人们跪在陵前,一边祷告,一边刨,一旦“料角石”到手,便满心欢喜,即刻回家,据说很灵验。但德性不好的人刨不到,人们说这是娘娘对恶人的惩罚,让他断子绝孙。

众多的庙宇供奉着众多的神灵,儒教叫人重义气,道教叫人讲道德,佛教叫人行慈善,一座座庙宇就是一个个道德教育基地,一场场庙会就是一次次信男善女们倾心交流的好机会。洪洞人烧香许愿,洪洞人顶礼膜拜,养成了崇尚勤俭、耻于骄奢、习于法程、敦朴礼让的古俗流风。

洪洞县民风古俗

洪洞县的民风古俗,一年中有腊八、祭灶、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男女结婚有说媒订婚、换帖纳彩、迎亲拜堂的全过程。人生有满月、百岁、圆满、大寿等场面。

洪洞人习于法程,待人接物注重礼节,失礼或礼数不到是丢人的事。人们说话讳忌,人死了,说人没了;病了,说不好下了;人断了一只腿,说人没了一只腿;把小偷说成“三只手”;把女孩的风韵事,说成“丢了丑”。婚丧寿辰、逢年过节和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讲究和禁忌,亲朋好友有事要互相帮忙,彼此关照;路上熟人相遇,要抢先问候;久别重逢,互致问候;客来敬茶、敬烟、请人上座;客走要送之门外,招呼“慢走”;与人同桌吃饭,长者动筷始得动筷,馍要掰开吃,菜忌乱搅动,长者离席始得离席;吃饭、喝水、谈话忌给人脊背;打喷嚏、打呵欠忌对人照面;参加喜庆宴会,忌穿孝服和说不吉利话;午后忌看望病人;客人未走,忌打扫房间;新娘上轿、下轿禁孕妇、产妇、重孝男女和属相克犯的人参观、迎送;花轿经过的水井、大石头、庙宇要用红布或红纸象征性的遮挡;两位新娘忌路途相遇;亡人归葬,应请风水先生选坟划穴,忌乱葬乱埋,棺木所经两旁住户,各在门前点火或撒白灰线避邪;死于外地,其尸棺忌进村;守丧人家正月初五前忌出门拜节,当年忌贴春联,第二年春联以*纸书写;建房忌妨太岁,必选大利之位动土;已婚女儿忌在娘家过年;已婚女儿不得与丈夫在娘家同住一床,叫做“女婿上床,家破人亡”;药罐能借不能还;借用水桶,忌空桶送回,如送空桶,必须挑一只、提一只;洪洞人讲意头,车号、手机号忌“3、4、7”,喜“6、8、9、”。送礼忌送钟、梨,因“钟”与“终”、“梨”与“离”同音。

洪洞礼仪的代表是明末清初的曲亭镇师村人范鄗鼎,他是一位理学家,连胸怀天下、雄视万邦的康熙皇帝都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想借理学之手把千万汉人都变成顺民,圆满地完成对汉人的洗脑运动,他认为,以“天理”、“良心”来规范人民,有时比明文规定的国家律条还奏效。

洪洞人的衣着简朴

早先的洪洞人穿着是宽衣博带的华夏服装,战国时,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赵城属于赵国,赵城人就棉袄上扎腰带,棉裤上绑腿带,木捻袜子木捻鞋,完全是一种胡人的装扮。洪洞属于魏国,与赵国相邻,受赵国的感染,也穿起了胡服,再加上洪洞男人头上白羊肚手巾的捂法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河南人捂毛巾是从前向后捂,结打在脑后。陕北的男子捂毛巾是从后向前捂,在额头上交叉绾一下,紮起两个角儿,如打安塞腰鼓的男子们。而洪洞的男子捂毛巾是从左向右捂,在额头右侧绾一个疙瘩,好像舞台上《七侠五义》中的展昭的帽子,使人感到有一种粗狂豪爽的武侠派头。

农耕时期,洪洞人的穿戴大众化,随大流,冬天一身黑,夏天一身白。穿得好一点,人们会说你是装潢*,穿得烂一点,人们会说你是操花头。你戴副墨镜,人们说你是二*子,你留个分头,人们说你是二流子。因而,穿奇装异服的不多,标新立异者少,一般讲究冬暖夏凉,图个实用。

现时期,全国服装几乎一体化,洪洞人也融入了大潮流,男人们穿西服扎领带,女人们穿裙子高跟鞋,男子留长发,戴墨镜,女的戴项链,烫发头,想怎么,就怎么,那才叫个五彩缤纷,那才叫个美。90年代那阵子,“全国妇女一条裤”,洪洞女人也穿上了踩带儿裤,现代服装的冲击使洪洞人失去了自己的衣服个性,从穿戴上已经分不出哪是洪洞人了,要分只能从说话上去分了。

洪洞人的食用节俭

洪洞人以小麦为主食,爱吃馒头、饽馍馍、干面这些硬朗饭,米汤、拌汤是灌缝哩。吃了这些饭,洪洞人力气大,连说话也声音大,因而就会有人说:“你吃了铁啦!”

六0年天旱和“学大寨”的年代,小麦打得不多,吃不上白面馍馍,人们说:“遭了一季子,吃了一箅子”,洪洞人只好以窝窝、糊糊为主,凑合着吃点野菜充饥,春天时,用苜蓿蒸点“古磊”,秋天时,笼里蒸着红薯、毛豆角、小豆角,还有玉米疙垛子,酸菜把把儿干面成了最可口的饭。

洪洞十年九旱的气候,尽管人们尽力耕种,但岁收不及其他地方的一半,故而洪洞人节俭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逼上梁山”,因而,洪洞人平常吃饭节俭,不轻易把饭倒掉,小孩吃饭剩下饭底子,大人说那是饭根子,吃了它,一是肯长,二是能当皇上,小孩在大人的忽悠下,就把饭吃完了,从小就养成了节俭习惯。洪洞人见了那些爱吃好饭的人,就说他是“没账算”,见了那些吃得多的人,就说他是“光绪三年转的”。

洪洞人主张“过光景不得不细,待朋友不得不宽”,别看平时吝啬,婚嫁时,很讲究丰盛、体面,早饭为梢子面、蒸饭,午饭为“十全席”、“六六席”、“八八席”、“重八席”。

洪洞人认为最好的饭是煮角儿,就是饺子,但一年吃不了几顿,只有隆重的时候才吃,大年初一吃,八月十五吃,还有冬至节气时吃,煮角儿的样子像耳朵,人们说:“冬至吃了煮角儿,不冻耳朵儿”。此外,一些特别事情能吃煮角儿,比如,人们生日、男子娶媳妇、女子改嫁,因为煮角儿的样子扁扁的,人们叫“扁食”,根据谐音,人们叫“变世”,希望在这一天吃了煮角儿,人生能变得好一些。

洪洞人以前不多吃肉,要吃也是以猪肉为主,只有过年和中秋节,才割上一刀子,人们说:“有了猪肉羊肉,红白萝卜,就能过个好年”。自己家养的鸡儿舍不得杀,要下蛋哩,遇到传鸡瘟,鸡儿死了,又不敢吃,埋到粪堆里算了,现在才知道有鸡爪、鸡脯、鸡尾、鸡脖子这些小食品。吃鱼儿、吃虾儿、吃王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洪洞人以前很少喝酒,过年时招待亲朋好友,四个碟儿一壶酒,酒要热了喝,酒盅儿是小的,意思到了就行。办婚事时,才买一两瓶酒,只有媒人和送亲的才有资格喝一喝。改革开放以来,洪洞人开始喝酒了,但由于没有传统和功夫,酒量不大,喝不了几盅儿就醉了,个别人趁着喝酒耍酒疯,打人骂人吐白沫,常常闹出不少笑话和悲剧。

洪洞人的住房讲究

洪洞人的住房大多是窑洞,这源于人类的祖先最初住的就是洞穴,尧王访仙于临汾姑射山,见一鹿仙女从山洞走出,尧王迎了上去,仙女见尧王高大魁梧,尧王见仙女窈窕美丽,两人一见钟情,他们便在山洞完婚,从此,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

洪洞人延续了古代人住窑洞的习俗,丘陵地带的人在高崖上打土窑,平川地带的人盖砖窑,就是寺庙的和尚也在大殿旁建个小院盖几孔窑住。窑洞的墙厚顶厚,夏天晒不透,冬天冻不透,冬暖夏凉,最宜于人居。你若有机会到山沿一带看一看,就会发现,几乎在每一家土窑里都有长寿的老人。

一些大户人家的住房也以窑洞为主,为了摆阔,在窑上又盖上了二层楼,院内盖上了东西厢房和南厦厅,不但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建筑精巧,木雕、砖雕、石雕等缀于墙壁、院门、斗拱、画板、门楣、栏楹、匾额等部位,不论从考古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都值得研究和欣赏。

一般家庭,不管院子里房子多少,都盖个道门,门额上刻有“耕读传家”、“光前裕后”等,也有刻“有三声”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兴旺的象征应该有读书声、织布声和小孩哭声三种声音,有了读书声,证明这个人家是个书香门第,有了织布声,证明这家人,男有妻室,而且妇女会纺织。有了小孩哭声,就证明这家有了后代。

洪洞人选择房基地时很讲究风水,宅院不要棺材状的或不规则的,以北窑为主的院子,厕所一般都建在西南角,说那里是乌龟头,要压住它,道门一般都建在东南角,说那是八卦里的“巽”字,能够荣华富贵。

洪洞人不管盖窑洞还是盖房子,多是以三间或五间为一单元,不管是几间,都是中间是厅,两边是住室,长辈人住左,小辈人住右,讲究长幼有序,正统观念浓厚。

如今的洪洞人也赶时兴,他们嫌窑洞、瓦房土气,纷纷住上了现浇的钢筋水泥房,但住在这种房子里,冬天暖气太干燥,不舒服,夏天里又容易得空调病,一旦停了电,把人热得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一些老年人说:“还是土窑好”。

洪洞人的行路阔绰

农耕时期的洪洞人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坐车,财主家坐轿车,普通人家坐大车,这个大车是木头的,有马拉的,有驴拉的,有牛拉的,还有骡子拉的,它既是拉运庄稼的工具,也是交通工具。一匹马拉的车叫一套车,两匹马拉的叫双套车,以此类推,还有三套车、四套车,要是有辆四套车的家户就是好光景,就好像现在谁家有了奥迪小车一样装人。

洪洞长篇歌谣《福香妈哭夫》中唱到:“我叫你受苦做庄稼,你一心想赶套好车马。好水地卖了八亩八,称心如意搭了挂四套车。朱红脚子米*厢,辕里驾了条大青骡。串套骡子外套马,头上全把红缨缨扎。串铃铃响得哗啦啦,捞起鞭子你舍不得打。弟兄们念书去做官,你就爱一条长鞭杆。鞭儿响的叭叭叭,你进门笑成一朵花”。

洪洞人赶车用的鞭子与别的地方不同,北边的太原人也好,南边的运城人也好,用的鞭子是鞭杆儿长鞭子短,鞭杆儿是木棒儿,洪洞人用的鞭子是鞭杆儿短鞭子长,鞭杆儿是用三根竹子扭成的,叫三扭的鞭杆。外地人用鞭子打牲口是真打哩,洪洞人是用鞭子吓牲口哩,他舍不得打。你看那赶车的人,见牲口走得慢了,扬起鞭子“叭叭叭……”如同放鞭炮,声音挺大,但打不着牲口,牲口听到响声,四蹄蹬展,快跑如飞,洪洞人不但继承了舜王用敲簸箕吓牲口的做法,也继承了舜王爱护牲口的美德。

现在的洪洞人早已融入了大众社会,人们的拉运再也不是三套车、四套车了,而是由三轮车、四轮车过渡到了大汽车。人们的出行再也不是马车、轿车了,而是由自行车、摩托车过渡到了小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半数左右的人家有了小车,步行的人没有了,刚有了小车的人在路上想抖抖阔气捎个人都找不到。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虽然使洪洞人失去了扬起三扭鞭子“叭叭叭……”响的个性,但争强好胜的洪洞人开着车往往超车,经常撞红灯,被警察罚了几次,还是“贼心”不死。

洪洞人的娱乐丰富

洪洞人爱红火,唐宋时期洪洞县的红火就很活跃,元朝时,戏曲搬上了舞台,广胜寺下寺的水神庙里有座明应王殿,是一座元代建筑,著名的元代戏剧壁画就在明应王殿内,表现的是宋、金、元时期洪洞戏剧活动空前繁荣的景象。

清朝以后,洪洞的红火进入盛期,正月十五前,各处红火先在村、后到乡,闹过后,选择其中的精华在正月十五到县城,这一天,县城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锣鼓咚咚,三眼枪轰鸣,狮子、龙灯、旱船、竹马、高跷、抬阁、挠阁、彩车、花鼓、秧歌等应有尽有。

最能体现洪洞人性格的是干河、小河的“拆楼”,最使人过瘾,“拆楼”取材于北宋年间,奸臣潘仁美的家将欺侮杨家孤儿寡妇,到“天波府”寻衅滋事,被杨排风和八姐九妹一帮女将打得头破血流、血肉模糊。寻衅者上身赤裸,下围白裙,有的被锥子扎进眼窝,眼珠子掉了出来;有的被厨刀砍进脑袋,血流满面;还有的被利剑刺穿,肠子缠了肚子一圈,使人惊心动魄。因杨家将的祖先是从洪洞迁走的,后遭奸臣陷害,洪洞人就气得了不得,每年都要趁正月十五闹热闹的机会,把潘仁美羞辱一番,以解心头之狠,图个心里平衡,图个心里快乐。

每年元宵节,县城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赛花灯、猜灯谜,游人不绝。到了晚上,县城还要举行一场焰火晚会,随着一声接一声的雷鸣声,满天花火,五彩缤纷,观众欢声如雷。

人们说:“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锣鼓是闹红火中的主角,敲锣鼓时,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意气风发,缓慢时,如和风细雨,悦耳动听,激烈时,如暴雨狂风,万马奔腾。你看那擂鼓手,昂头挺胸,双眼紧闭,鼓槌如暴雨猛下。敲锣者,弯腰弓腿,一手捧锣,一手紧握带红鬃的锣槌儿时上时下,如同仙女散花。你看那拍脑钹者,大多是高个子,他将两只钹儿时张时合,好比莲花开放。擦钹者,一般都是些二干子,他突然把一只叉钹抛在高高的空中,叉钹旋转着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与手中的另一只合在一起,真把人看得捏一把汗。

解放前的锣鼓均由男子表演,且人数不多,解放后,演奏人数增加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一些乡、村还组织了女子威风锣鼓队,在洪洞县,大的村子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春节、元宵节,各村锣鼓队云集县城,迎面对擂,大抖威风,上百面鼓,成百副钹,几百面锣,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塌地震,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洪洞人敲锣鼓是红脸较,压对方,明知是娱乐,但还要争高下,这叫“不争馒头争气哩”。年,洪洞的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40周年文艺表演。年,洪洞的锣鼓又在北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那动人心魄的鼓声,如波澜冲击九霄,似雷霆滚过天宇,擂出了中华民族撼天拔地的威风。那雄浑壮阔的气势,如猛虎下山,似蛟龙翻滚,一展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显示了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因而,洪洞的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洪洞人爱看戏,尤爱蒲剧,蒲剧也叫乱弹,它不像眉户戏哼哼唧唧,光演那些《屠夫状元》、《梁秋燕》一类的小户人家家长里短,也不似*梅戏缠缠绵绵,净唱那些《女驸马》、《天仙配》一类的男男女女情深意厚,而是腔高板急,慷慨激昂,唱的是《下河东》、《薛刚反朝》一类的国家朝廷大事,帝王将相,文武带打,看起来振奋,听起来过瘾。60年代,洪洞县就有两个剧团,一个是大槐树蒲剧团,一个是道情剧团,凡是大一点的村镇都有戏台,收秋后和过年都要请剧团演几场,往往这个村里的戏还没演完,那个村接剧团的人和车就等在后台出口了,老乡们也是一听说哪个村儿唱戏,一大群人夹着小板凳相跟着就到哪个村去了,路再远也不怕。有时,你在地里干活,偶尔间,不一定会从哪个方向传来一两句乱弹,惹得你嗓子眼里直痒痒,忍不住也咥上几句,身上立刻就舒服了。

农村在结婚、寿辰、出殡,甚至小孩满月、圆满时,要请上鼓乐班子热闹一番,全县鼓乐班子有不少,每个班子虽然人数不多,但有男有女,吹拉弹唱,样样齐全,演出不讲究环境条件,有歌有舞,有小品,有相声,虽不专业,但很卖力,他们图的赚钱,老百姓图个热闹。

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家小院,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人集聚的地方,总有一些“笑话篓子”闲侃,逗人发笑,比如有人说:“纺线离不开棹拐儿,婆婆离不开老汉儿,敲鼓离不开鼓杵儿,年轻的离不开媳妇儿”。比如有人说“四滑拉”——“漆了的桌子、瓷器碗,窗户上的玻璃、媳妇脸”。比如有人说“四好听”——“笛儿响、胡胡声,蒲剧乱弹、媳妇哼”。比如有人说“四大闲”——领导的老婆,贪官的钱,和尚的鸡巴,调研员。比如有人说他不看电视:“电视里净是你亲哩、她闻哩,我嫌电视坏人哩”。也有个别人说点儿荤的:“阴阴之天,走扇之门,醒了,肚子上爬圪节人,推过吧,自己人,不推吧,疼死人,……”;“一提尿盔子,二闩门,三上炕,四点灯(den),五铺被子,六上(shuo)身,七各列,八扭人,九××,十××”这些话,有甜有酸,有素有荤,让你听在耳朵里,美在心窝里,让你听得如痴如醉,直抹泪花。人们吃饭,光吃家常便饭不行,有时也得吃点儿肉,闲谈如同吃饭,光一本正经不行,有时也得有点儿笑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洪洞人说话口气大

洪洞的地形北高南低,哗啦啦的汾河水在洪洞境内由北向南缓缓流去,洪洞人的性格也由北向南趋于平和,北边的赵城人靠近古燕赵,说话超,性格强,中间的洪洞人说话倔,性格犟,南边的洪洞人靠近尧都临汾,说话文,性格绵。有人说:赵城人先动手,后动口,用拳头说理。洪洞人先动口,后动手,口手相加。临汾人只动口不动手。一次,一外地人与一洪洞人在火车上争座位,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吵着、争着,洪洞人说了句:“你这鸡娃子家伙,再与我争,小心揍死你。”旁边的人听到“鸡娃子”三个字,知道这是洪洞人的口头语,赶快劝外地人说:“他是洪洞人。”外地人一听是洪洞人,骂声嘎然而止,不与洪洞人争座位了。洪洞人凭着“鸡娃子”和拳头,没有摆不平的事。

洪洞人说话带把子,口头语是“鸡娃子”,洪洞人开口“鸡娃子”,闭口“鸡娃子”,离了“鸡娃子”不说话,洪洞人一口能说几个“鸡娃子”。

生产队时,队长派一个社员去铡草,铡草是个苦重活儿,这个社员不愿意去,就说:“你“鸡娃子”回回派我铡草,今天我就不去,看你“鸡娃子”队长能把我怎样?顶多是不记“鸡娃子”工分算了,你“鸡娃子”队长还能把我开除到联合国去”。

队长说:“今天只要你“鸡娃子”不去,我就敢把全队的牲口都拴到你“鸡娃子”院子里去吼。吼得你“鸡娃子”睡不着觉,要是把牲口饿死了,非法办你“鸡娃子”不可”。

这个社员害怕了,只得去铡草。

“鸡娃子”就是“毬”,是指男性生殖器,好像《水浒》里李逵说“鸟”一样:“杀了这个鸟官”、“你这个鸟人”、“夺了皇帝的鸟位”。“鸟”,diǎo,是人、畜的雄性生殖器,“鸟”是骂人的粗话,如:鸟人(坏人)、鸟事(坏事情)。

你再把上面这段话的“鸡娃子”换成“毬”说,就是这样的:

社员说:“你“毬”回回派我铡草,今天我就不去,看你“毬”队长能把我怎样?顶多是不记“毬”工分算了,你“毬”队长还能把我开除到联合国去”。

队长说:“今天只要你“毬”不去,我就敢把全队的牲口都拴到你“毬”院子里去吼。吼的你“毬”睡不着觉,要是把牲口饿死了,非法办你“毬”不可”。

这表明洪洞人的性格像李逵一样强硬,鄙视任何人、瞧不起任何事。

洪洞人说话口气大,说话时常称自己是老子,你听,“老子今天不干了”,“老子不尿你”。就连女人也称自己是老子,只不过是把“老子”念走音了,说成“喇子”,你听,“喇子给你做下饭了”,“喇子走娘家住几天”。洪洞人说话时常称别人是“子儿”,你听,“你这颗子儿坏透了”,“这颗子儿不听话”。

咥(die),是洪洞话中出口率非常高的字之一,就是“吃”的意思,还有“打”、“揍”的意思。你听,洪洞人吃东西叫“咥饭”、“咥干面”、“咥拉条子”、“咥苹果”、“咥西瓜”“咥香蕉”“咥纸烟”;洪洞人打架叫“咥架”、“咥死活”“把那家伙咥翻了”;洪洞人办事叫“咥事”;洪洞人唱戏叫“咥乱弹”,遇到使人伤心的人时会气愤地说:“把你的骨头解了!”“把你的脑子喝了!”“把你家开了瓷窑!”,又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洪洞人见到自己的女人受了别人的欺负,委屈的光会哭时,就会说:“别嚎啦,泪颗儿比尿水子还多哩,有话说哩,光哭顶毬,走,找他去,非把他日塌了不可。”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洪洞人的性格外露

洪洞人性格外露,遇到升迁、发财之类的喜事,碰到考中、表彰之类的好事,洪洞人喜形于色,会演场电影或唱台戏,别人越是夸赞、祝贺,自己越是高兴,不怕别人称“烧包”,洪洞人认为,该咋的就咋的,何必伪装和虚伪,不能让脾气受委屈。

洪洞人性格粗狂,你看,洪洞人闹热闹,敲的是直径一米的牛皮鼓。洪洞人唱起道情来,连哼十几个哟嗬、哦嗬、哦嗬才停住。洪洞的男人赶车儿,三扭的鞭子响起来,叭叭叭……如同放鞭炮一样。洪洞的女人做起饭来,锅碗瓢勺玎玲咣当响。洪洞的小孩玩游戏,用的是半头砖。洪洞的老汉吃旱烟,敢把火红的烟蛋蛋放在手心里,等着装下一锅儿烟。

洪洞人不溜须、不拍马屁,在生产队劳动时,对那些“少提意见、多舔屁眼、见了队长递根儿纸烟”的人,不肖一顾、嗤之以鼻。洪洞人对自己所不满的、看不惯的事情,不忍肚子疼,马上就怒形于色,给对方难堪,让对方下不了台,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因此被外地人称为“难干”。

洪洞人见不得熊囊*,看到那些干活不麻利的女人,就说她是“稻杆婹子”,看到那些说话奶声奶气的男人,就会说他是“二姑娘”。洪洞人见不得那些软胎子货,看到遇事不敢上的人,就说“看你这吃鼻涕屙浓的熊式”,但在“极左”时期,常开“极左”会议,洪洞人也得无奈地去参加,到了会场里,脊背靠墙(qiuo),眼窝一合,对干部们讲的那些“极左”言语,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四清干部说:“洪洞人有暮气”,其实洪洞人是在做一种无声的抵触,面子上应付,心里不服,要不是害怕扣上帽子,洪洞人早就爆了。外地人问:“洪洞人不是硬吗?怎么也老实了”。洪洞人答:“站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看来,精人不与*策对抗,精人不与法律碰撞。

洪洞的男人敢担当

洪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至今,出了许多英雄豪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也有人文始祖、帝王将相,他们在洪洞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激扬文字,潇洒风流。在洪洞,随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撰的《中国历史名人词典》中,远古人物列有26位,能在洪洞找到他们的活动传说和文化遗存的竟达半数以上。民谣说:近二十年的历史看深圳,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两千年的历史看陕西,三千年的历史看山西,而五千年的历史则必看洪洞。如果把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剖开一个切面,每个时期都有与洪洞有关的人和事。

我们驾着直升飞机盘旋在洪洞上空,在淹底乡卦底村,看到了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一派生机。在广胜寺镇的九箕山中,看到了尧王访贤,他要把江山禅让给巢父和许由,巢父、许由连连摇手谦让。尧王又到了万安镇东圈头的历山,把江山禅让给舜。

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了遥远的古代,在甘亭镇士师村见到了中国的法律鼻祖皋陶,目睹了他制订的中国第一部法律《狱典》,聆听了他五刑五教并用的治国安邦之道,看到了家家都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一片和谐。

在曲亭镇师村,中国音乐鼻祖师旷为我们弹奏了他的新作《阳春》和《白雪》,顿时,马儿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鸟儿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我们也听得心旷神怡。

在公孙堡村,我们见到了公孙杵臼,他正在与程曲人程婴商议怎样藏匿赵氏孤儿。在上纪落村一座桥上,我们看到了豫让三刺空衣,为智伯报仇。在荥阳城,我们看到了赵城人纪信为救刘邦,被项羽活生生地烧死。在雁门关,我们看到了号称“苍鹰”的师村人郅都吓跑了匈奴。在广胜寺镇封里村,三国名将徐晃给我们详细地讲了“三国演义”故事。

在刘家垣镇罗云村,我们看到赵弘殷正担着两只“龙窝”去逃难,两只“龙窝”里一边一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赵匡胤、赵匡义,他们兄弟俩都做了宋朝的皇帝。

我们翻阅历史,看到了曾任明朝户部尚书的洪洞李堡村人韩文弹劾太监刘瑾的奏疏。仿佛听到了洪洞枣坪村人张煌刺杀山西巡抚陆钟琦的枪声,又仿佛看到了洪洞白石村人温寿泉在辛亥革命时,当上了山西副都督。

在近代,洪洞明姜镇韩家庄的南汉宸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毛主席说他是“会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

洪洞杜戍村人王世英,曾任山西省省长,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结婚,被称为“*内海瑞”。书画大师董寿平也是洪洞杜戍村,许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多请他作画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府和元首。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还有金代状元王纲,笔力扛鼎的画家王铎,编纂《山西通志》的王轩,一代名伶侯俊山,飞虹塔下护经的和尚任重远,红色“御医”王敏清,无冕棋王贾题韬,作家孟伟哉,现代画家苏光,人民作家郑笃,戏曲家卢未凡等都是洪洞的精英。

想来想去,洪洞人中还没有出现过像赵高、秦桧、吴三桂、甫志高、“四人帮”一类的千夫指。

洪洞女人也灵秀

洪洞的精英除了男子,也有女子,薄姬就是一位,她生在秦朝时的洪洞县曲亭镇薄村,因美丽,成了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不久,魏豹被刘邦击败,刘邦看到薄姬长得不错,就纳她为妃子,但是很长时间并未宠幸于她。一天,刘邦召幸薄姬,便留下了龙脉,此后就再也没有召幸薄姬。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一不与戚夫人争宠,二不与吕后争位,专心抚育刘恒。戚夫人一心争宠,闹着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刘邦一死,不仅荣华富贵成了过眼烟云,连自己与儿子都不能保全。薄姬性格宽厚,安心随儿子远离京都,得以避吕后之陷害,吕后死后,她精心抚育的刘恒成了汉朝一位好皇帝。

薄姬是一位韬光养晦、不争是争的女子。

除了薄姬外,洪洞女子虽然没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容颜,但属于看上去比较顺眼的那一种,有身材挺拔者,有阿娜多姿者,在家里不管如何灰眉土眼,到人前也要光光亮亮。

洪洞女子没有湖南女子多情,没有四川女子秀气,没有北京女子的见识,没有上海女子的前卫,也没用东北女子的泼辣,但是端庄贤淑,温柔内秀,有女人的韵味。

洪洞女子会做女儿、妻子、母亲。做女儿的,知道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总是尽力地帮衬家里。做妻子的,孝敬老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把家里收拾的利利索索,操持的有条有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做母亲的,以德服人,以勤示人,携子女,管孙儿,像冬天里的一团火,像屋子里挡风的墙。

洪洞女子不管长得高大还是矮小,身体壮实还是纤细,都提得起放得下。在地里干活,同男人一道辛勤劳作,早出晚归,在家里,总是干在前头,吃到后头,如果饭少了或者没有了,就凑合一顿。

洪洞女人什么时候都把自己男人的衣服收拾得干净整洁,男人出门邋里邋遢,女人也觉得脸上无光,看看身上的衣,就知道家中的妻,正是“妻子如衣服”。洪洞女人在背后不管如何数落男人,但在人前总要给自己的男人留足面子,哪怕自己的男人再不成器,也总捡好的说,让自己的男人在人前直得起腰。

洪洞女子注重名节,爱上一个男人,也不直接表露,总是遮遮掩掩,让男人猜心思。结了婚,想着从一而终,偶尔出点儿风流韵事,很快传遍十里八村,女人在人前抬不起头,全家人和亲朋好友也会灰头耷脑的。

洪洞女子留恋故里,不愿外出,女孩出去打工,家里人总不放心,总怕出点什么事情,女孩也不注重通过外出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希望嫁个好人家,便一生足矣,因而,洪洞女子的婚姻圈很窄,大部分不愿意远嫁,只在方圆十里八村找婆家,还有的“好女子不出村”。

各个年代,洪洞女子找婆家的条件和标准都不同,她们是与时俱进的,不特殊,但也不落伍。50年代:汗巾汗巾绾圪塔,扭扭咧咧地找婆家,好箱子、好柜子,花儿枕头绸被子,二十亩地顶真的,两口儿过得遂心的;60年代:一等女子*用品,二等女子嫁工人,剩下的女子无人问,只好去嫁那农民,嫁给农民第一条,阶级成分最重要,门对门、户对户,富农的女子只有嫁地主;70年代:头等女子一千七,车子手表缝纫机,毛衣毛裤毛毕叽,差了一件不嫁你;80年代:三转一响一头沉,三十六条腿的家具要崭新,西式窗子西式门,婚后不想管老人;90年代:电视摩托洗衣机,空调要安立式的,耳环项链要金的,一溜儿小车娶我才跟你;新世纪:彩礼要送八万八,家用电器全买下,新房装潢要气派,小汽车再给我开过来。

洪洞人懂哲理

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洪洞县有三个故事堪称哲理。

其一是《师旷劝学》,师旷是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是晋国的掌乐太师,晋平公晚年时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走路总比在黑暗中走路好吧?”


  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人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其二是《叔向贺贫》,叔向是春秋时晋国的大臣,洪洞曾为叔向食邑。有一天,叔向去见卿大夫韩起,韩起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韩起说:“我空有卿大夫其名,却没有其财,我正发愁,你却来祝贺,为什么?”


  叔向回答说:“晋厉公时,有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的一半,他的家奴抵得上三*的一半,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引起大臣们的嫉恨,最后,他被陈尸在朝堂上,宗族也被灭绝,这就是有财没德的缘故!

晋厉公时,还有个正卿,叫栾武子,虽然掌管祭祀大权,但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使晋国安定下来,这就是有德没财的缘故。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这是有德的缘故,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你不忧虑道德的建树,却只知道敛财,我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于是,韩起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走弯路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这就是有名的《叔向贺贫》,这是一个对贫富的辩证看法,只有那些一生甘受清贫的人才活得安然,而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暴富的人家,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祸从天降。

三是张瑞玑的《谁园记》,张瑞玑,洪洞赵城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曾在陕西韩城、兴平、临潼等县任知县,所到之地,均有*声。归家后,他建了一座院落,即作一篇《谁园记》,大意是:“我建了个花园,客人问,叫啥名?我说,没有名,你看,前朝古代许多人的花园都成了别人的了,我今年四十二,再过二十八年,就七十了,我终久要死去。我死后,此园传给子孙,已经不是我的了,子孙又传给子孙,沧桑变化,还能保住吗?所以说,不用一百年,园必荒,墙必塌,本园就没了,还要名字干啥?园还没有建成,结局已定。至于将来此园的主人是谁?我不得知。要起个名吗,就叫谁园。客人说:好,好。”

这个故事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那些买了一处房子,再买一处房子,有了两处房子,还要第三处、第四处、第五处的人,你们想一想,不久的将来,这些房子的主人是谁呢?你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洪洞人经商也在行

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没有工业和第三产业,人们除了种田就是做买卖,俗话说:“庄稼搅买卖,发财来得快”。在做买卖这一行当,洪洞人也不逊色,出现了许多财主,有代表性的是苏堡刘家、杜戍董家、万安刘家、马牧许家、城里刘家等。如果有人来拍电视剧,他们任意一家在官场、商场的作为都不比《乔家大院》差。

洪洞的财主大多是在清朝时以贩盐起家的。苏堡刘家、万安刘家是在山东贩盐,杜戍董家是在运城贩盐。他们善经营懂管理,买卖越做越大,董家每年从盐场得到的纯收入都有30万两左右的白银,与全山西省财*地丁存留银的总额相同,地方文献把董家称为富同王侯的“素封”之家,实非过誉。

他们发财后,就会回报家乡和社会。苏堡刘家修了洪洞学宫,建了洪安涧河桥;万安刘家在韩家庄村东涧河、西梁村北涧河、辛南村通利渠各建石桥一座,又从山东到洪洞每60里设一座旅店,只要是与刘家有关的客人,住店吃饭一律免费,沿途的关卡也大开绿灯,当时流传:“万安有个刘洪茂,山东到洪洞买了股道”。

他们发财后,不忘国家,每当国家有难,他们就会挺身而出。天旱时,他们出钱、出粮、出物,救难民于危难之中。渠道堵塞时,他们尤好义举,出资重修。光绪三年,山西发生了年未有的大旱,连续10个月无雨雪,饿死者十有五六,洪洞县是重灾区之一,杜戍董家除带头捐款外,又让当地百姓垒土扩大平地,新修院子和厢房,百姓们每挑一担土发给制钱一文,用以养活妻小,因而洪洞没有饿死人,而全山西饿死了五六百万人,这叫“以工代赈”,又叫“拉动内需”。

他们发财后,就有了“富而思文”的思想,便会走“先贾后儒再官”的道路。苏堡刘家创下了八代为官的辉煌,打破了“没有三代的大臣,也没有三代的乞丐”的俗言。从清朝顺治时的刘二苏为官开始,到同治时的刘钟郁为官终了,最大的官是二品刑部侍郎,最小的官也是七品知县,八代人,仕宦相望,从清初绵延至清末,与清廷相始终,堪称传奇。杜戍董家到了第九代,董麟官居刑部郎中,董文涣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董文灿入都任国史馆校对,三弟兄联翩入都,甚是风光。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皇帝在宁寿宫的皇极殿举办“千叟宴”,万安刘克昌就在被邀请之列。塾堡贺勋,吏部郎中,因参加编修《大清会典》,皇上赏他顶带花翎,进三品衔。

山西人的特点就是喜欢以房屋的好坏炫耀自己的身份或身价,因而,许许多多的山西人,不论是当官的或是经商的,在功成名就后,大都要在自己家乡盖处宅院,以此光前裕后,洪洞人也不例外,你看,塾堡贺家建了“天官府”,杜戍董家建了“永乐堡”,万安刘家建了头宅、二宅、三宅,苏堡刘家、城里刘家和马牧许家的房屋也不俗,家家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曲径幽静,花卉喷泉,可惜,岁月沧桑,变化无常,昔日的财主家全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文字里的辉煌。

说到洪洞商人,还要提一个人,他就是马贩子沈洪,他出手阔绰,用1两银子在北京苏淮妓院买下名妓苏三为妾。有人核查,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元,1两银子就接近于今天的80万元。沈洪出高价买下苏三,并非好色之徒,只因为老婆皮氏不会生养,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家业有继,才这样做,无可厚非。苏三因他而到洪洞,洪洞因苏三而出名,沈洪真是给洪洞做了一桩大买卖,1两银子花得值,洪洞应当给沈洪发一个大大的奖章。

流风古俗,民风强悍的洪洞人在顽强的生活中,不但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创造了社会文明、道德文明,使洪洞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曾记否,洪洞羊獬和历山两地的“接姑姑、迎娘娘”延续了余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堪称“走亲戚”之最,走亲戚时,人们敲打的威风锣鼓又堪称“天下第一鼓”。东汉时就建起的龙马青龙山玄帝宫,堪称山腰建筑的开山之作,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就是年后它的放大。洪洞一棵大槐树的阴凉覆盖了多半个华夏,洪洞的一出苏三戏唱响了神州,唱出了国门。洪洞人在明朝重建的广胜寺十三层飞虹宝塔,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是全国十九佛塔之一,中央电视台年版《西游记》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就是在广胜寺拍摄的。年,洪洞县办起了全国第一座农村小型水电站,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洪洞县明姜水电站取的外景,电影中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经郭兰英一唱,从六十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来洪洞视察,看到洪洞秀美的山川河流和洪洞人民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情不自禁挥毫蘸墨写下了《游洪洞》一诗:


  “洪洞风景如画,一望麦绿树青。


  大渠小渠分布,地下管道通行。


  电站密如星点,包办动力照明。


  百业操作电化,不用油可机耕。


  工农林牧全举,年年加倍收成。


  人民勤劳勇敢,有武并且有文。


  青年孩子可爱,个个聪敏机灵。”

冲着洪洞的魅力,邓小平来过洪洞,胡耀邦来过洪洞,江泽民来过洪洞,今天,那数不清来洪洞旅游的人们,可能也是冲着这种吸引力来的。

洪洞人仍需努力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过去的辉煌不能代表今天的繁荣,过去的光环不擦也会生锈,我们洪洞人跟上发展的步伐了吗?我们在哪些地方不如人呢?

重土厌迁的思想观念应当改变。

历史上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影响,使洪洞人乃至山西人成了不出门的死绵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观念根深蒂固。想当年,解放*南下,有的洪洞人不愿离开家乡,装病的有,开小差的有,结果,南下的人都当了大官,留下的人还在种田,他们后悔了。想当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温州人早就下海经商了,洪洞人还在面朝*土背朝天的耕作。看今天,四川、广西的年轻人已在广东、北京打工落户了,洪洞的年轻人还在洪洞这块小天地上徘徊不前,有的人一天看不到自家的烟筒冒烟,就急得团团转。洪洞先民们那种离开大槐树,打拼走天下的移民精神,我们还有吗?

优秀的民风应当代代继承。

在历史上,洪洞人曾经创造了许多优秀品质的顶峰。女娲补天搭救万民。尧王访贤,巢父谦让。舜耕历山,爱畜如子,人人效法舜的做法,从此有了“孝顺”之说。皋陶推行“五教”,要求家庭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奠基了华夏文明。现在的我们距离他们的时代虽然非常遥远,但是他们的思想智慧和高贵品质并不因时空转变而落伍,反而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有提升的必要。因物质生活的改善,使道德观念逐渐沉沦的现象,每每令人感叹!你看,在有的农村,换届选举时,想当干部的人用一盒烟就能换来一张选票,用十元钱就能改变选民的意志。空巢老人的增多成了普遍现象,但有的年轻人借口打工,常年不管老人,出现了父母告子女的事情。一些公益事业难以推动,甚至每年的正月十五闹热闹,不给一百元钱,没人去。所以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治德修身,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充实生命意义。

对洪洞名片应当保护和创新。

洪洞县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得毫不逊色,我们的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洪洞精神,在我们这一代,既有保护的义务,又有创新的责任。别的地方没有名人还在争名人,连西门庆、秦桧这样的臭人都被争得不可开交,我们怎能放着现成的人文资源不好好利用?绵山能做大,古县的一株牡丹花能扬天下,我们众多的人文景点怎么迈不开巨人的步伐?我们的道情剧团散了,我们的洪洞琴书没了,我们的通背拳也只剩下寥寥几个人在玩耍,常常令人惋惜。每年我们也评选全县“十佳”、“感动人物”,但还没有一个像徐晃、韩文、南汉宸、王世英那样在全国叫得响的人物。我们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家、实干家,但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苏堡刘家、杜戍董家。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但还没有出现第二个王轩、孟伟哉,还没有出现第二个王铎、董寿平。

看来,现在的洪洞人是有点落伍了,我们应当乘着浩荡的顺风,扬起飞翔的翅膀,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使洪洞这张名片叫得更响,更响。

年3月7日

附:作者简介:

贺王生,生于年,山西省洪洞县龙马乡塾堡村人,康杰中学毕业。曾任村*支部书记,乡*委副书记,县民*局主任科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荣誉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奇草》,执行主编《洪洞五千年记忆》、《历代皇帝与洪洞》等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