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龙泉这块土地就有先民劳作生息。春秋时期,剑祖欧冶子铸剑于此,龙泉亦因剑得名。
唐乾元二年()龙泉置县,“历二百年,便由‘中县’上升为‘望县’”,并成为中国生产青瓷的中心。自宋历元、明六百余年,龙泉青瓷以主角身份参与开辟了中国至东非及欧亚的“陶瓷之路”,龙泉成为“海丝之路”陆上起点,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今其传统烧制技艺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川雄秀,必产英才”。历史上曾有过“人文蕃盛,辅相侍从蝉联接蹱”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绾章绶著声绩者,更仆难数”的局面。
千百年来,龙泉人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岁月风雨的损蚀,更由于战火兵燹、*治运动以及愚昧无知所造成的破坏,不少历史文化瑰宝或辱身泥涂、或惨遭“横扫”。
时光穿越数千年,在层层堆积的文化厚土上,呈现的是怎样的面貌,我以镜头作出回应。我追求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和的状态,从中体味文化的演进与传承,感受沧海桑田物移星转,以及逶迤苍古的诗意。
渺茫历史与骨感现实在此相逢,让影像成为唤醒记忆的起点,回溯去日辉煌……
窑址宋代大窑枫洞岩青瓷窑遗址
大窑,古称琉田,此地山林茂密,流水潺湲,更兼丰富的瓷土矿,为青瓷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窑烧制青瓷始于五代,宋、元、明、清以来“沿河十里,烟火相望”,形成一个庞大的古青瓷窑群,现已发现古窑址有54处。世传龙泉青瓷祖师爷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此制瓷。章生一烧制的青瓷产品为“哥窑”,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章生二烧制的青瓷产品为“弟窑”。大窑青瓷古窑址群,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元代源口龙窑遗址
龙窑面朝西南,窑址面积约平方米,窑长97米,为龙泉境内已发现的古窑中最长的龙窑。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文物局进行了考古发掘,见其基部完好,器物有碗、高足杯、盘、碟、笔洗等,纹饰中有八思巴文。在龙窑附近,有工场遗址四处,淘洗池十二个,掏车坑十个,素烧窑四座,足见当时该窑场规模之大。
看窑人宋代瓦垟窑遗址
溪口村溪北谷下坑至瓦窑垟一带,有古窑址11处。以粉青、梅子青类釉色产品为多,制作工艺水平很高,为宋、元两代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的一处重要窑群。
窑具堆积宋代安福窑遗址
安福村,四面环山,分布着宋、元、明代窑址42处。其中大栗山一带就有古窑址30多处,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年紧水滩电站工程考古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对窑群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发掘。获得了较完整的龙泉东片民间窑场制作工艺、产品性质等方面资料。
瓯冶子公园春秋剑池湖遗址
剑池湖位于城南秦溪山麓,相传为欧冶子铸剑处,铸就“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古时,剑池湖面积有30余亩,山侧有井7口,如北斗分布,井水甘冽,最宜淬剑。今犹存1井,井旁有亭,称“剑池阁”,“文革”时期被毁。
剑池湖古迹,历代有诗题咏。清代吴志健诗“剑池湖怀古”曰:纯钩湛卢久飞去,此地剩有剑池湖。灵迹不随历劫坏,精神自与造化符。……
休闲的人们春秋欧冶子将*庙遗址
欧冶子将*庙,是历代祭祀欧冶子将*,拜师学艺的场所。现在庙宇南面已建成欧冶子公园。年11月29日,为欧冶子铜像揭彩,并举行了戊子年龙泉宝剑欧冶子圣祖公祭活动。
校园塑像北宋华严塔遗址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于金沙寺中建成华严塔,砖石构砌,七级,高十一丈,庄严矞皇,为龙邑唯一可登临之塔。年拆毁,后经省文物部门抢救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刻印《妙法莲花经》长卷,比杭州雷锋塔经卷高出约二倍半,字大如铜钱,行字数在21~24字不等,为唐代晚期刻本;《西方净变》残卷,是我国至今发现最精彩的唐代佛画;宋代青花瓷碗,是研究我国青花瓷起源的重要资料(现存省博物馆);还有唐代铜佛像(现存市博物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遗址处为龙泉师范学校,现为中等职业学校。
塔砖明代稽圣塔遗址
稽圣潭塔位于城东隅莲山上,因其下有稽圣潭而得名,为明代天启、崇祯年间(-)邑令郑奎光所倡造,塔为楼阁式建筑,土砖结构实体,塔身六面七层,每层作棱角牙子叠涩檐。从第二层起,每层有壁龛,计三十六个,塔刹呈宝伞型。年,县人民*府进行了修缮。文革初期破“四旧”时,部分塔身遭到破坏,幸龙泉中学部分师生昼夜进行保护,方得保存。惜于年7月12日下午,轰然倒塌,至此龙泉城区最后一座古代建筑消亡。
倾斜的庙门后晋清修寺遗址
清修寺,坐落城北隅安清山麓。开山建基于后晋天福九年()。虽形势迫仄,亦玲珑庄严,不失禅院规制。自古,安清山为龙渊居民游憩之胜地,以遍野修篁,如海如云;人行其下,但觉绿意盈眸,秀色可餐,为史籍所称“龙渊十景”之一——竹院奇踪。
人们喜爱此地,更在于寺内有唐时所植木樨二株,人称唐桂,为世罕有。古干杈桠,高罩繁阴,每届仲秋,丹桂满枝,清香四溢,游人为之驻步。惜于数年前遭大风吹折,不复存在。
幼儿园后晋西大寺遗址
法名为集福寺,址在九姑山之西天台山南麓,创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明代史籍载,"集福寺雄宫伟殿,金碧辉煌,诸刹丛林不能与之争胜"。寺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十八罗汉塑像。还有铸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铜钟一只,由时任太常博士邑人鲍彪作铭。东西放生池与池畔阅尽人间沧桑的两株松柏,今犹在焉。
建筑工地唐代东大寺遗址
崇因禅寺即东大寺,旧县志载:“在县东北,有七塔列于外,二塔峙于内。”原占地十余亩,始建于唐宋之际,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钟楼等,建筑面积约多平方米,为古城最大寺庙之一。现存宋绍兴乙亥()年铸造的青铜钟一口,钟高1.94米,口径1.18米,钟上部铸有铭文(现存市博物馆门口)。寺内双塔也于年被拆毁,挖掘出土有南梁时期的经卷、铜佛像、银塔、银龙等。
商住楼群北宋孔庙遗址
创于北宋天禧二年(),早衢县“南孔”二百余年,且其规制、建筑,历代士子皆以为可与南孔庙媲美。位于城区东首,大溪之滨。为宋元明清四代祭孔圣地。庙内有清康熙至光绪八代皇帝题词。建筑宏伟,其石雕、木雕与彩绘,造诣精深,为世公认。自宋迄明,名儒相望,人文炳蔚,怎不忆孔庙?
民国时,殿宇规制尚存。抗日战争时杭州私立树范中学迁徙龙泉,在孔庙办学至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龙泉初级师范及龙泉一中校址,逐年拆旧建新,以致消亡。
来自福建松溪的香客南朝昴山灵感寺遗址
龙泉西乡有两条溪,一条是桑溪,一条是锦溪,皆往东南流入龙泉溪。据说早年间,有一西僧智药,泛舟至此,闻其香,品其味,便对其徒说:“此二水与西天之水无别,其间必有胜地,可建观音菩萨道场。”说着,溯流而上,来到昴山,一看,山水环合,峰峦奇秀,风竹连云,万叶千声,便叹道:“此地一如西天的宝林山。”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果然一座气概宏伟的灵感禅寺出现在昴山之巅。
当人们进入这古寺的范围时,但觉苍山如海,觉路顿开;万水潆洄,迷津普渡,实是浙闽赣边境诸邑的一处福地。
市井小庙清代后岩庙遗址
坐落市区北河街与神童巷、扇厂巷交叉之处。重建于清嘉庆丁丑年()。翼然高矗的四厢楼,使这座朴素无华的街巷小庙显得古澹且高妙。斯庙主供五显神,但人们最虔拜的是庑殿配祀的麻疹圣母。圣母,实即马氏天仙,亦称马夫人。旧《县志》载:“马夫人,唐光化(——)间人。家贫,养姑甚谨,遇仙得度。”又载:“明万历(——)末年,痘疹流行,患者恍惚,见一女子,曰:‘我,马夫人,祀我即吉。’”以此可知旧时麻疹肆虐,缺医乏药之况。
今日,后岩庙香火依然颇盛,尤以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节、十二月二十三灶神升天日最为旺盛。届时,庙内做斋醮,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以祭告神灵,祈福消灾;庙外是医卜星相,小贩掮客,吆喝叫卖,嘈杂一片,平添了后岩庙许多热闹。
进香唐代植碧殿遗址
植碧殿为龙泉香火最盛的庙宇之一。史载植碧殿极为简略:“自唐创建,历代修葺。”今殿宇,亦为十余年前的一场火灾后重建。主供五显大帝,配供神灵十数。道教多神灵,可见一斑。植碧殿坐落于青溪植碧潭畔。青溪两岸林峦拥带,松篁交翠;田畴平衍,禾稼青青;溪山明媚,碧云障水;岸草汀花,宛然纷然;处处入画,行观不尽。除本市信众外,邻省浦城、松溪、*和等地香客每逢香期云集,植碧殿内香烟缭绕,摩肩接踵。
待揭幕的香菇文化石碑明代下田村菇神庙遗址
龙邑祀奉五显灵光大帝的庙宇最多,有称五显庙的,有称他名社殿的。东乡(安仁、龙南一带)又是五显庙最多的地方。大村不必说,十数户之小村社殿,主供的还是五显神。史载,五显神古时曾称“五圣”,是我国南方乡村中供奉的神道,兄弟五人,唐代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宋徽宗大观年间赐庙额。宋末由侯加封至王。因其封号首字为“显”,故又称“五显神”。
东乡是菇民区,以出远门,在外做香菇为谋生主业,历史久远。五显神是菇民的保护神,“维神威灵,夙播武烈;弹压山*,驱逐虫兽;安尔闾里,佑尔丰登。”难怪乎,菇民世代敬祀五显神,下田村、龙井村一带的五显庙,庙宇恢宏瑰丽,鸟革翚飞;神像冕旒英发,望之俨然;俎豆不绝,香火延绵。
石马清代何氏宗祠遗址
何氏宗祠位于豫章溪畔的豫章村,建于清光绪十七年(),民国年间重修,回字形建筑,通面通进均为三间。祠前尚存石翁仲及残存的石马数尊,雕刻精致,栩栩如生。豫章何氏两宋间出进士25人,登仕版者余人。北宋宰相何执中;南宋副相何澹均出豫章何氏一门。
何执中(—),字伯通,北宋著名*治家,官至宰相,在位时能戒边吏勿生事,重生产、惜人才、节浮费、戒奢侈、宽民力,在文学、书法、音律等方面皆有造诣。还首创了“架阁库”(即今档案馆)。
何澹(—),南宋副相,居相位不忘故乡,在开禧间主持修建处州通济堰,嘉定间又编纂龙泉第一部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
龙渊公园宋代县衙遗址
自宋至年,龙泉县衙府址千年一贯,总在九姑山之阳。自宋大观二年()重建,后经元至元间(—),明洪武间(—),弘治十二年(),隆庆二年(),万历二十六年()叠次重建增修,大略如此。向称堂宇宏敞,园沼秀异。清乾隆三十年()再建,规模更宏且备。
新华街清代问心亭遗址
清乾隆三十年()县知事顾元揆在荷花池两池之间建有一亭,题名“瀛亭”,同治元年()重修,改名“问心亭”。旧县志载:“问心亭两旁为荷花池,前为三思桥,中有古龙坛,每逢荷花盛开时,四壁皆花,中央掩映,清风一过,香气袭人,涤尽软红十丈也。”桥名“三思”,亭名“问心”,语皆出自《论语》,为官者凡事须三思而行、问心无愧。
龙雕塑宋代荷花塘遗址
史书称荷池,千年古迹。自古就是龙泉一大胜景,“池水皆碧色,清冽莹然,岸侧古树参差”。清乾隆版和光绪版龙泉县志均有记载。池分左右,中有古龙坛,旧县志载:“宋嘉定戊辰四月二十七日,湫中有异物如员鱼,人有披荷睇盼者,鱼则冉冉浮动,俄而云滃风怒,骤雨倾盆,其人错愕匍匐卧柳下,见鱼跃起而去,尾类白蛇。而雨雹特甚。有巫投牒石马龙井中祈雨者,翌日牒出此湫,雨亦遂足。是后凡祈雨必先至此而后往,谓之龙坛。今池依然,而坛湫不知其处矣。”龙坛典故至今已近年,故事依然动人,此乃龙泉也。
春色宋代留槎洲遗址
留槎洲原名灵州。宋元祐间,苏轼任杭州太守。元祐五年()的一天,龙泉乡宦何才翁与苏轼一道泛舟西湖,言及灵洲胜状,激发起大诗人想象,喜曰:你所说之处,不就当年张骞所乘之槎搁于斯么!。兴之所至,苏轼当即书成“留槎阁”三字赠予何,何携归刻匾悬于高阁。留槎洲遂名播当世。明清以降,槎洲日见荒废。现高阁凌空,花树夹岸,成市民乐园。
眺望明代管家大屋遗址
位于城东后甸村,为明代建筑,大屋通面宽45米,通进深54米,建筑占地平方米,由南进北依次为台门、天井、两侧厢房、前厅、天井、两侧厢房、后厅、天天井。厅堂五开间,进深七柱,中柱高6.24米,古镜型硬木柱础。天井海墁为长条青石,墁地以青砖、卵石拼图。现存管家大屋仅前厅三开间,聊作纪念。
宋时先贤管师复、师仁、师常族处于斯,其后子孙繁衍。师复与弟师常“学有盛名”。师复长于诗,隐居不仕。仁宗闻其名,召至,问曰:“卿诗所得如何?”对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臣所得也。”赐爵不受,放归故里,人称卧云先生。
管师仁,熙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旋拜知枢密院事,封面阳郡侯。管师仁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宋史》评曰:“崇仁、宣和间,*在蔡京,奸*日蕃。师仁执*二月,引疾求去,其可尚矣。”
居民明代叶溥故居遗址
位于城西宫头村。明代中晚期建筑。叶溥,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初()官至江西左布*致仕,为官清廉,执*为民,时称叶青天。该宅座北朝南,纵轴线依次为台门、天井、前厅、天井、后厅、天井、照壁,天井两侧有厢房。通面宽46.5米,通进深55.5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七开间。
前后厅均用望板,小青瓦阴阳合铺悬山。台门前甬道中为金砖,两边以卵石墁地,天井和前后厅均用方砖墁地。天井海墁用条石制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铜钱,麒麟,鹤,鱼等图案。内额枋斗拱两旁用驼峰,雕刻云纹,格扇窗、门。叶溥故居为城内现存年代最早、规格最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
文化古街唐代西街遗址
西街自唐朝建县时即存在,因地处县治之西,自古称为西街。千余年朝代更替,西街同步盛衰。南宋定都临安,*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西街的成长。清代称西中街,民国是称平西街。抗战时期,大批国民*机关与避难群众迁徙龙泉,西街繁荣至极。年改名为西新街,年改称东方红大街,年复称西街。年西街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古镇生活明代永和桥遗址
永和桥在市东安仁溪上,建于明成化乙酉年(),是时名为永宁桥,古为浙闽商旅通道。清顺治年间曾毁于火灾,康熙五十七年()募费重建,改成今名。桥长.7米,为简支悬臂式廊屋桥,廊屋42间,两端屋檐斗拱层叠,作门楼式,古朴大方。永和桥是浙江省保存至今最完好,最长的廊桥之一,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人有诗赞:“风帆叶叶漾中流,两岸疏林绘晚秋;横锁彩虹分玉镜,锺灵不亚古槎洲。”
南大桥宋代济川桥遗址
龙泉市城内的济川桥,建于宋代,垂南北两岸,原名“清化”,宋宰相何执中易其名为“济川”,米芾书额。斯桥历元、明、清,倾而建,建而倾,反复者达数十次。济川桥长七十余丈,广一丈六尺,上有廊屋七十二间,除中央两间为神龛外,其余皆是小铺小摊,土产小吃,百货辐辏。桥下清波粼粼,风帆掠影,鹰翅弄阳;桥上行人如织,小贩吆喝,热闹非凡,仿若一幅“清明上河图”。
济川桥是当年龙泉最为壮观的廊桥。但天宝多舛,年5月15日下午4时,日机炸毁桥屋七间。年10月16日下午3时,摊贩失火,桥面焚毁。年坍塌。
徐仰山雕像明代源底村遗址
辛亥革命烈士徐仰山的故里上垟镇源底村,是龙泉古民居的典型村庄。只见粉墙高耸,鸳瓦黛青,掉楔鸥吻,雕梁画栋,均系一式的“四水归堂”,尽显浙派山乡建筑特色。最为宏伟气派的是建在村尾的徐迪斋父辈古宅,占地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拥有七直三进七十二间房,大小天井15个。分外院、中院、内院,前堂、中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会客厅,以及女佣住室、长工住室、贮藏室、厨房、马厩、粮仓、轿廊、走马楼、花园等,并设有活水池塘和水井。宅内砖、木、石三雕精细,加上挑翘的脊饰飞禽走兽,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古色古香,富丽风光。
叶绍翁像南宋叶绍翁故居遗址
叶绍翁,字嗣宗,号清逸。龙泉岩后村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少年时过继龙泉叶姓为子。光宗到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脍炙人口,成千古绝唱。
墓碑元代胡深墓遗址
塔石乡南弄石碑,是胡深祖父胡堂(字伯益)的墓志铭。碑文是胡深父亲胡钰在朝鲜任征东行省任佐官时,于至元五年()十月,请行省长官梁载写的,因墓主人卒于年,早下葬,故墓碑竖在胡氏祠堂里。沧海桑田,祠堂无痕,居然暴露在田野之中。
胡深是明初名将,开国元勋。年出征福建,战败被捕遇害,时年五十二岁。龙泉至今有白马墓、马波亭的传说。胡深次子胡杞,作为明初十大将*之一帅兵南征,南方平定之后,定居湖南大庸县(今之张家界永定区)。他的后裔分别于年10月和年3月,携新修《族谱》,千里迢迢,祭拜于先祖墓志铭碑之下。
公墓新石器时代牛门岗文化遗址
牛门岗,位于市区东北隅。而古文化遗址外延至中央岗、临江湾、官山寮、李家,面积约4平方公里。年发现石器有石斧、石矛、石箭簇、石纺轮、石石奔、石刀、网坠等,陶器有釜、瓶、盂、豆、小缸、罐等。陶质为印纹、印陶、灰陶、夹砂陶、红陶。纹饰有编织、叶脉、方格纹等。省文物部门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牛门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见证了龙泉历史之悠久,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已活动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
注:文字部分主要摘编于潘海树先生年为“龙泉文化遗产展”所撰的图说,在此表示谢意。参考资料有:《龙泉县志》(89版)《龙渊古迹寻踪》(浙江人民出版社)《千年名邑中国龙泉》(中国文史出版社)《龙泉青瓷》(苏鹤鸣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