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秦安ldquo园区走教rdqu
TUhjnbcbe - 2021/2/16 23:31:00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3854.html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班级规模小、师资不均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较低、生源萎缩等困境。为了破解农村教育的发展难题,年,秦安县委、县*府率先在陇城镇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创新“园区+走教”的办学模式,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有效解决农村学校课程开不齐、师生留不住、发展不均衡等难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教师稳岗等,为当地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秦安样本”。

秦安:“园区+走教”走“活”山村教育

□记者 闫锁田

年,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建设和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省、市级主要领导对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发展高度重视。6月24日,省委书记林铎在省委改革办起草的《天水市秦安县创新陇城教育园区办学模式调研报告》上批示:“这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省*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研究,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视情推广。”原省长唐仁健和副省长张世珍也分别对此作出批示。有了省上领导提纲挈领的批示,天水市委书记王锐第一时间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做出规划,在全市逐步推广实施。

如今,秦安县教育园区建设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

A“园区+走教”,激发教学点活力

陇城教育园区是集全镇教师吃、住、行、教研教改于一体的一个教育综合体,园区分为住宅区、办公区和综合服务区,并配有食堂、锅炉房、健身设备等附属设施,是教师温馨的“港湾”。

“王老师,要是哪天有时间,再来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上一节音乐课吧!”去年12月17日,陇城教育园区音乐“走教”教师王昕接到许敦小学校长的电话邀请,是在走教任务已完成的情况下,准备再去上课。

年,她带着二胡到许敦小学和赵山、崇仁教学点,为59名学生上了节课音乐课。一天上完课,赵山小学学生赵倩跑过来问她:“老师,您能教我唱《听我说,谢谢您》这首歌吗?”等学会后,又借王昕的手机唱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听。通过这件事,王昕感触很深,除了教好课,她也特别关爱山区留守儿童。

目前,陇城镇的小学共有固定“走教”教师78名,思想品德、科学等综合学科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巡回“走教”教师12名。每周二、四为巡回“走教”时间,同一学科教师到2至3所学校“走教”上课,巡回“走教”教师每人每学期“走教”课程64节,总节数达到节。

随着“走教”模式不断深入推进,陇城教育园区把教学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走教”的一个创新点,从去年开始推行教师“动”和学生“动”相结合的“双走”模式。每周二、周四下午,用校车将崇仁、上袁、朱魏教学点的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接送到附近规模较大的学校,参加精彩的活动,展示才艺;教师开展心理疏导,使孩子们更加阳光自信,很好地融入学校环境。

B多点突破,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双提升”

近两年来,陇城教育园区把教研活动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分别开展大规模教研和小规模教研活动。大规模教研活动中,学区小学教师全部参加,主要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讨、毕业年级备考研讨会、“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新入职教师培训、学困生转化等活动;小规模教研活动中,由5个教研组自行确定研讨主题和交流教师,主要进行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问题研讨、说课比赛等,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使教研活动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陇城教育园区还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形成了小规模学校“总分托挂式”“一校带一点式”教学片区和结对帮扶模式。目前,园区教师平均年龄36岁,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49.4%,高学历、年轻化、理念新等成为园区师资的优势。因此,该园区启动全科教师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带头学音体美等专业知识,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全科教师。

经过5年的探索,陇城教育园区先后有多名山区孩子实现了高质量就近入学,巩固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加快了教育扶贫进程。为了促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陇城教育园区采取巡回“走教”的方式,对教师统一调配,实现了区域内师资共享,确保了教学点开足开齐课程,弥补了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近几年小学六年级质量检测情况看,全镇学业测评成绩由年的全县第十四名上升到年的第八名。全学区先后有38名流出的学生回到原学校就读,其中山王教学点学生人数由最初的4名增加到40多名,园区内12个教学点普遍实现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双提升”。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陇城教育园区组织教师长期和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交流互动,给予必要的学习辅导和情感关爱,“走教”教师的陪伴,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C点面结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年以来,秦安县为推广陇城教育园区办学模式及其典型经验,起到以点带面、放大效应、扩大成果的作用,先后筹资1.67亿元,在莲花、五营、安伏和王尹镇新建了4个教育园区。目前,均已完成主体工程,将服务于4镇99个行*村85所学校,受益学生1.04万人。

记者日前在五营教育园区建设工地看到,教师周转宿舍、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和教学综合楼已基本完工,室外附属工程、温暖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预计年春季学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秦安县委、县*府积极探索建设经验,不断拓展教育园区建设的投资渠道,莲花津南教育园区总投资万元,其中争取到天津津南区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万元,助力园区实施“双走”模式,打破校际界限,实行校点(中心校和教学点)联盟抱团办学。

同时,陇城教育园区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其中安伏教育园区将采取“线下走教”与“线上送教”相结合的模式运行。“线下走教”中,实施部分学科“走教”;“线上送教”中,依托主讲教室和网络设备,开展师资紧缺课程“1托3(专递课堂)”线上共享教学,实现线上远程送教;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定期开展线上课程交流展示,实现“师生不动,资源共享”。园区(学区)成立中心教研组,每个片区均采用“集中教研+分校授课+线上共享”的方式进行教学研讨。

在此基础上,秦安县全面推行“1+8”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大学区制”管理模式,实施质量连片提升工程,通过“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等办学形式,打破校际界线,在镇域范围内组建起紧凑型和立体式“大学区”,构建点面结合的管理格局。

目前,天水市教育局已制定《天水市推广秦安农村教育园区办学模式实施方案》,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在全市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教育园区建设,在探索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创出成熟经验。

“推广教育园区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下一步将在全市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经济实力较强、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区乡镇先行试点,推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天水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组书记伏平说。

张掖市甘州区依托“行*+学会+基地”模式,着力培养体艺学科“领头雁”——

城乡学校人人都有体艺专长

□记者 田 明

“跟我学,再来一次。”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教师李振锋连续练习着“钟摆跳”动作;一旁的“教练”姜海霞老师一次次示范、纠正……有了“教练”示范,老师们两两组合练习动作,最后推出最佳组合进行展示。这是张掖市甘州区青年教师体育艺术素养提升项目花样跳绳周末兴趣班上的一幕。面对教师结构性缺编、艺体专业教师少、校园艺体活动单一的实际,甘州区立足实际,依托“行*+学会+基地”协同培训模式,以破解区域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为切入点,推动区域校园体艺工作高质量开展。

在着力打造体艺学科“领头雁”,成立音体美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会的基础上,甘州区教育局从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各遴选1名学科名师担任副理事长,各学段再选拔3-5名学科骨干担任理事,组建县区学科名师团队,起名为“蒲公英导师”团队。为填补部分培训课程师资“空白”,先后聘请河西学院武术、体育教师以及中国书协成员、区七一剧团艺术家等到培训班上课。同时,甘州区教育局连续选派体艺“蒲公英导师”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江苏等地的知名中小学跟岗学习,本土“导师们”快速成长起来了,他们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在城乡中小学的角角落落:承担全区体艺素养提升项目教师培训任务,组织中小学师生书法展、师生文娱表演等区域性活动;开展送培进校、专项视导、课程开发、线上授课、社团建设等研训工作,发挥示范、指导、引领的作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

甘州中学教师杨光英是美术掐丝班的主讲教师,年,她主持的艺术实践工作坊获省艺术展演一等奖。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开发了“掐丝制作”系列课程,通过陇*钉平台,向师生授“艺”。在甘州区,像杨光英这样的教师凝聚起了体艺教育的力量,为大面积开展体艺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

如何把优质学校变为研训基地校,着力编织体艺教师成长的摇篮?这成为开展大面积体艺教师培训的又一难题。对此,甘州区教育局按“师资、设备、校长专业领导力”三维度,从全区遴选音体美教师培训基地,很多校长有了学校校长、基地校校长、体育课程研究会理事长这三重身份,有了*策和人力、场地、服务等资源支持,开展工作更有力。同时,下放权力,允许基地校根据教师发展需要,自主聘请主讲教师;允许课程研究会基于发展需求,自主开发课程。

为提升基地校的吸引力,甘州区投入万元,为音体美教师培训基地购置教辅材料、专用桌凳等,借助名师力量,盘活学科资源,以学校发展基地,以基地发展学校,基地校特色越来越明显,知名度不断扩大。其中,体育研训基地马神庙街小学被评为省级阳光体育足球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美术研训基地甘州区大成学校、音乐研训基地甘州区南关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金色教苑”教师培训基地。

把定量供给变为量身定做,甘州区着力构建适合教师成长的课程体系。为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采用分班、分层教学,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培训,设置基础班、能力提升班和高研班。零专业知识的教师被编入基础班,以基本技能学习为主;兼职教师被编入能力提升班,围绕教材教法解读,重教学能力提升;有专业底子的教师被编入高研班,注重综合素养培养。同时,按“满足需要,能力提升,分层设计”的要求,各课程研究会按调研、研发、实践“三步走”方略,精心设计课程:坚持课程设置立足教学实际的原则,优先满足国家课程需要;坚持从发展需求出发原则,优先保障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坚持从生命成长实际出发原则,优先保障学校美育需求。为此,音体美学科主讲教师先后开发舞蹈、合唱、葫芦丝、武术、足球、花样跳绳等20多种技能课程,以及才艺展示、拓展训练、岗位练兵等5大类实践课程,为学员成长、学校发展提供了支持。

在着力构建研训学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县域资源配置、培训方案整体设计、课程设置、培训经费、时间协调安排等,都离不开行*推动。在具体落实中,甘州区教育局弱化行*命令,转变行*功能,全方位服务,统筹协调,提供*策支持,着力强化基地校和课程研究会的自主发展能力,先后制定下发经费及学会、基地管理办法,将培训纳入学分管理,为培训保驾护航。为确保研训质量,还制定了考核细则,对学员实行“宽进严出”,按照阶段检测、集中展示、专业评价等方式进行考核。实行学员升级制度,基础班学员若被评为优秀学员,可推荐到能力提升班继续学习,高研班优秀学员优先推荐参加省外学习,学习期满、取得合格证的学员可回校兼任体艺课程教学工作。

教师返岗后教学效果怎样,如何让其在实践中强起来?一方面,依托学科导师,建立涵盖义务教育音乐、美术、书法等微课资源库,实现城乡远程授课、评课同步,重点提升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该区实施精准助教——体艺联盟助力农村学校体艺行动计划,成立体艺联盟,实行导师承包制,遴选20名体艺学科“蒲公英导师”开展“1+3+N助力计划”,即1名首席导师+3名音体美学科“蒲公英导师”+N所学校专职教师开展联合走教活动,到乡镇学校听课评课,为课堂教学诊断把脉,面对面指导1个特色社团活动,为学校体艺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变一点提升为多点开花,甘州区着力播撒美育的种子,使每一位教师一专多能、每一所学校生动活泼、每一位学生能唱会跳。开展培训6年来,名教师参加体艺提升培训学习,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农村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课率达%,器乐进课堂达%,合唱进校园达%。从教师体艺素养提升,到培育教师高尚的兴趣爱好,带动学生体艺社团全面升级:器乐入班、书法进校、校校有合唱团,大课间融合了健身、民族舞表演、花样跳绳等元素,每位学生有3项体艺特长……如今,在甘州,师生们在美育的滋养下更好地成长。“快乐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正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李金铭说的一样,行走在体艺道路上,收获的快乐才能持久弥新。

监制:张亚群

审核:尹晓*

编辑:蔡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安ldquo园区走教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