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1分钟前
本篇并不是宣扬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
寻找历史名人,归入本邦地方志,此习惯古已有之。明清《太平县志》记录人物,严格遵循着儒家的等级秩序,进行详略记述。
《县志》“人物志”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仕进”。而能成为名臣的,皆是籍贯本县,身居高位的官员。《县志》里的“仕宦”或“仕进”传记,其实就是一部历代温岭人的官场版图。
(本篇只记文官,武官暂略)
南宋王居安方岩乡人(现温岭大溪)
仕途星级★★★★一甲进士
官至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
宰相同学:20岁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与后来的权相史弥远是同榜进士。
*治庇护人:右丞相谢深甫(台州人)招王居安入京,并授以馆职。后谢氏病重离职,王居安亦被人弹劾,解职。
社交达人:结交勋贵子弟张镃(南渡名将张俊的曾孙,刘光世的外孙),王居安是张镃“牡丹会”的常客,是聚会里的活跃分子。
争议事件:开禧年间,参与主和派史弥远、杨皇后、张镃等人策划的“玉津园事件”。事后,宰相韩侂胄被暗杀,函首送到金国,宋金达成议和。
仕途履历:徽州推官;江东提刑司斡官;入国子监,为国子正、太学博士;入馆阁授校书郎;司农寺丞;知兴化*;秘阁秘书丞;著作郎兼考功郎官;左司谏;起居郎兼崇*殿说书;太平知州;工部侍郎;宝谟阁待制知温州;敷文阁待制知福州;龙图阁直学士;大中大夫。死后,朝廷追赠少保(从一品)。入《宋史》名臣列传。
徐似道上珙人(现温岭温峤)
仕途星级★★★二甲进士
官至秘书少监,江西提刑(正五品)
淡泊:他在司户、县尉、学官这一低级官吏队伍里沉浮了将近三十年。长久得不到升迁,这与徐似道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他恃才傲物,不会曲意逢迎,把名利看得太过淡泊。
诗人:他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诗人,与当时文化界的大佬陆游、周必大、杨万里都有交往。徐似道的仕途可能得到过周必大的提携(时周为吏部尚书),他第一次入京,就得到了“主管官告院”这样一个看似不错的职务。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一般都是知名文人,像以前的苏轼、曾巩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名士:徐似道身上有一股名士气。他两次入京,两次被贬,他已尝够了朝中士大夫的虚伪和官场的恶浊,愤然弃官而去。
时人笔记有载:渊子为小蓬,朝闻弹疏,坐以小舟,载菖蒲数盆,翩然而去。道间争望,若神仙然。(见《贵耳集》,宋张端义撰)弃官,无财,一叶小舟只载菖蒲数盆,飘然而去,这是何等的洒脱。
技术官僚:在仕途后期,徐似道出任江西提刑,他化身技术官僚,上奏朝廷要求规范验尸程序,以避免产生冤狱。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下诏向全国推行。他的这套“检验尸格”也成为后世历代刑名的验尸标准。此事被记入《宋史》。
仕途履历:吴江尉;太和县令;主管官告院;郢州知州;礼部员外郎;翰林权直;秘书少监、起居舍人;江西提刑。
戴良齐泉溪人(现温岭太平)
仕途星级★★
进士
官至秘书少监(正五品)
学术官僚:在仕途的多数时候沉寂于下僚,相对于仕途的不显,戴良齐致力于学问之道,是南宋末年的古文名家,尤精性理之学。他也是朱子一脉“南湖学派”的二代传人(私淑弟子)。
吴澄之师:在《宋元学案?南湖学案》里吴澄是作为南湖一派的门人存在的,戴良齐的学说是通过吴澄才“远淑诸人”,《南湖学案》显示戴良齐也是他的师承之一。
“吴澄之师”这个名头很大。吴澄是南宋的理学神童,元代的理学大师,生前盛名于世,死后入祀孔庙。
仕途履历:太常寺薄,史馆校勘兼荘文府教授;秘书郎;*器少监;秘书少监;赐爵临海子。
戴良齐是由宋入元的历史人物,其事迹被记入《新元史》儒林列传。
元温岭人官场版图一片空白。
温岭地面没出过一个像样的高官。
明李匡长屿人(现温岭长屿)
仕途星级★★★
二甲进士
仕途相当之坎坷,曾两度下狱,后官复原职
官至左佥都御使巡抚宣府(正四品)
天子耳目:仕途起点很高,中进士不久后,李匡被选为监察御史。这个职务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可以代天子巡按各地,纠弹地方官吏的不法。
一件让首辅难堪的案子:李匡巡按江西挖出“杨稷案”,杨稷是内阁首辅杨士奇的儿子。“杨稷案”在明正统年间非常有名,首辅杨士奇就是因为这个案件而倒台。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年轻的李匡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他捅开的是怎样一个天大的窟窿——杨士奇倒台,宦官王振专权,土木堡之祸,明朝国势也由此开始由盛转衰。
两度入狱:“杨稷案”给李匡的仕途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毕竟被扳倒的宰辅是四朝重臣,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在景泰三年和天顺三年,李匡两度蒙冤入狱(第二次甚至被打入诏狱),出狱后削职为民。直到天顺六年,才官复原职,成为经略北方边地的**大员。
仕途履历: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司副使;右佥都御使巡抚四川;左佥都御使巡抚四川;下狱,罢黜为民;再次下锦衣卫狱;官复原职,以左佥都御使巡抚宣府(正四品)。
林鹗北山人
仕途星级★★★★
二甲进士
官至刑部右侍郎(正三品)
景泰旧臣:中进士后被景泰帝选为监察御史,虽然级别不高,但已属天子近臣。
独持大体:景泰初年,朝堂人事斗争激烈,当时别的御史都忙着搜罗材料用来打击别人,只有林鹗清谨奉公持大体,不轻易弹劾同僚。
英宗赐宴:几年后“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废景泰帝。作为景泰旧臣,林鄂被外放为镇江知府。但明英宗对林鄂还是比较欣赏的。临行前,英宗皇帝赐宴、赏赐路费,并向他说明外调廷臣只是仿效先朝故事,并不是贬谪出京,这让林鹗感激涕零。
模范官僚:16年后,林鹗被召回京城。这16年间林鄂升迁迅速,从镇江知府到苏州知府(从四品),再升任江西按察使、左右布*使,再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正三品虚职)、刑部右侍郎(正三品实职)。
林鹗是一位务实能干的官员,地方工作经验丰富,“革弊举废,治甚有声”。他的升迁完全是依靠个人出色的行*能力和道德操守。他不攀附,清廉,身后无余财,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官僚。
仕途履历:监察御史;镇江知府;苏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左右布*使;南京刑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嘉靖年间,同乡赵大佑为其上书追赠刑部尚书,谥恭肃。入《明史》名臣列传。
京师三人组:*孔昭、谢铎、林克贤林鄂之后,太平县出现了一个京官群体。这源自于县里几大世宦家族的科第蝉联,簪缨鼎盛。
从明朝景泰到正德年间的50多年里,太平县的科举人才出现了井喷现象,长屿李氏、北山林氏、桃溪谢氏、洞山*氏、温峤戴氏相继有族中子弟中进士,而且成绩还相当不错,基本上都是二甲进士。
在明清两代,一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二甲就是第四名往下若干名,三甲基本上是在名之外。
考中二甲进士,就有很大的机率成为京官,而三甲进士一般只能去下面当知县,明代京官升迁的速度可是要远高于地方官的。
明景泰至正统年间太平县进士榜
姓名
科年
公元
进士名次
初授官
林鹗
景泰二年
二甲
京官
谢省
景泰五年
二甲
京官
李燧
天顺元年
二甲
*孔昭
天顺四年
二甲
京官
谢铎
天顺八年
二甲
京官
林克贤
成化二年
二甲
京官
林霄
成化十四年
二甲
京官
戴豪
成化十四年
二甲
京官
陈绮
成化十四年
三甲
*俌
成化十七年
二甲
京官
邵諴
成化十七年
二甲
徐宽
成化十七年
二甲
叶凤灵
弘治十五年
二甲
陈进
弘治十八年
三甲
戴颙
正德六年
三甲
京官
戴驳
正德六年
三甲
这些人中,最出名的有三个:*孔昭、谢铎、林克贤。
*孔昭出自洞山*氏,谢铎出自桃溪谢氏,林克贤出自北山林氏。
他们仨是*岩县学的同学,先后中二甲进士,授了京官,仕途起点都比较高。
介绍明代中期太平县的官场版图,这三位是绕不开的话题。
天顺四年()*孔昭中进士,在工部任官。
天顺八年()谢铎中进士,为翰林院为庶吉士。
成化二年()林克贤中进士,在刑部任官。
成化年间,三人同在京师任职,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如异姓兄弟。
京城从来不缺乏有才华的读书人,更不缺乏有才干的官员。可是,有才华、有才干并不代表会当官。要想在官场混得久,出人头地,就需要有一张关系网,而这张网就要靠“姻谊”、“乡谊”、“年谊”等织就。
在成化年间,三人相互结为儿女亲家。
他们三人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关系网组合——*孔昭官场能量极大,谢铎朋友圈关系极硬,林克贤宗族势力极强。
*孔昭洞山人(现温岭岙环),后迁居*岩县城
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正三品)
仕途星级★★★★
成化五年(),*被吏部尚书姚夔看中,破格调入文选司,后出任文选司郎中。
吏部文选司郎中是明代权力最大的五品官,这也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惹不起的官。因为他负责全国知州、知县的任命、考核、升迁、调动,他的这些工作有时甚至连吏部尚书也干涉不了。
对这个职位,你只能用两个字去形容——强悍。
谢铎桃溪人(现温岭大溪)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正三品)
仕途星级★★★★
说起谢铎,你就不得不提他的“同年”(同榜进士)朋友圈和翰林院朋友圈。
同年密友李东阳,弘治、正德朝的首辅,执掌国柄十八年,与谢铎、*孔昭关系密切。
翰林院好友吴宽,状元,士林领袖,弘治年间的吏部侍郎、礼部尚书。
同年好友倪岳,弘治年间的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
同年好友傅翰,弘治年间的礼部尚书。
还有商辂、谢迁、程敏*、刘大夏……
谢铎结交的都是怎样一批牛人啊,这些人就是放在《明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林克贤北山人(现温岭北山)
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正五品)
仕途星级★★
刑部侍郎林鄂是他的堂哥。
太平北山林氏,是温岭明代最有名的仕宦家族。这个家族在正统至成化年间簪缨连绵,相继出了4个进士,7个举人。
在成化五年的太平立县问题上,北山林氏也是有发言权的。他们家族曾反对太平立县,只是当时林鄂尚未调入京城,林克贤也只是个刑部员外郎,虽林克贤上疏朝廷想阻止*岩分县,但没有成功。
林克贤仕途运气欠佳,在福建按察司佥事(正五品)任上,十年得不到升迁,后来又生了病,在成化二十年()去世。
林克贤的去世,让*孔昭和谢铎很悲伤。
*孔昭、谢铎、林克贤仕途年表
时间线
*孔昭
谢铎
林克贤
年
出生
年
出生
年
出生
年
中进士/工部主事
年
都水员外郎
中进士
年
翰林院编修
年
中进士/刑部主事
年
文选司任职
刑部员外郎
年
文选司郎中
侍讲
福建按察司佥事
年
回家守制
回家守制
年
复职按察司佥事
年
右通*
年
去世
年
南京工部右侍郎
年
复任侍讲
年
南京国子监祭酒
年
去世
辞官回家
年
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
年
去世
注意上面图表。成化九年也就是公元年,是三人仕途上最关键的一年——三人同时得到了升迁。
这一年*孔昭坐到了吏部文选司郎中(正五品)的位置上,谢铎晋升为翰林院侍讲(从五品),林克贤离开刑部外调为福建按察司佥事(正五品)。
其实在这一年还有一个细节不可忽视——林克贤的堂兄林鹗奉诏进京,担任刑部右侍郎(正三品)。
林鹗是明代太平县第一位重量级高官。*孔昭、谢铎、陈选在京城与林鹗关系密切,这事《明史》有记。(注:陈选,状元,临海人,与*孔昭是同年。)
《明史》*孔昭传:孔昭嗜学敦行,与陈选、林鹗、谢铎友善,并为士类所宗。
曾铣、赵大佑的异路仕途曾铣和赵大佑是同时代的人物(两人仅差一岁),他们前期的仕途经历竟然出奇的相似,都是从地方官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然后成为巡按,出任大理寺丞、佥都御史。
只是后来,曾铣卷入朝廷高层的*治斗争被冤杀;赵大佑则主动远离是非之地,请调出京保全了自己的*治生命。这是嘉靖朝两位太平籍高官的异路人生。
曾铣松门卫*籍
三甲进士
仕途星级★★★★
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务(正三品)
曾铣,他是*籍,祖居松门南门外。因为松门卫不设卫学(没有生员名额),*户子弟又不能入地方官学,曾铣只能按规定返回祖籍地杨州江都参加科考,20岁时中了进士。
中进士后的短短十余年,曾铣就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此时他还40岁不到。
都说人生太顺利会出大事,成功太早会毁了一个人。
曾铣确实才气逼人,有着高人一等的胆识胆略,比如只身平定辽东兵乱,比如提出“收复河套失地”的战略设想。
嘉靖二十五年(),朝廷加封曾铣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务,节制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四镇,曾铣到达自己仕途生涯的颠峰。
但就在此时,他却卷入了内阁首辅夏言和次辅严嵩的争斗(曾铣结交夏言,以图得到内阁的支持,收复河套地区)。结果被嘉靖皇帝以“边将结交近侍”的罪名定了死罪。
曾铣、夏言先后被杀,这是明朝*治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乡邦名人深入阅读链接:
历史钩沉|曾铣:出自松门甘岙的大明忠臣
赵大佑太平冠屿人(今大溪)
三甲进士
仕途星级★★★★★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正二品)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当曾铣被斩于北京西市的时候,赵大佑正在离开京师的路上。
他推辞了京官的任命,转赴南直隶出任南京大理寺丞,他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半路上他吐血了,病了。
曾铣之死让他彻底看清了嘉靖帝的冷酷和严嵩的阴险狡诈。他向朝廷告假,请求回家修养……
如果说有一个人对赵大佑影响最大的,那莫过于王廷相。
王廷相是嘉靖前七子之一,时人称“浚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治家和文学家。
王廷相对赵大佑有知遇之恩。嘉靖十八年(),时为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的王廷相举荐年仅28岁的赵大佑为广东道监察御史。能被王廷相看中的人肯定不简单,在历史上王廷相就是以“知贤”和“用贤”著称。
赵大佑受知于王廷相。赵大佑后来在都察院和刑部的很多举措,我们都可以看到王廷相*治主张的影子,例如“仁义与刑法并用”、“执法秉直,不阿于权”、“宽刑法”、“清狱囚”。
赵大佑是个廉洁奉公,有能力的官员,他这一生的仕途总体上来说是一路向上的,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波折,当然这也与首辅徐阶的提携有关。
徐阶和赵大佑相交半生,两人有亦师亦友的关系。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徐阶接任首辅,随即赵大佑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隆庆元年(),朝廷又任命已经致仕的赵大佑为南京兵部尚书,但这次赵大佑以侍奉双亲的理由没有赴任。
赵大佑是温岭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二品高官,但有点可惜,他没有被列入《明史》名臣列传。
清清代,温岭人的官场版图一片萧然。
唯一可值得一提的,可能就是台湾明郑(郑成功)时期的“东都”承天府尹顾礽。
顾礽,字南金,明末遗民,生卒年不详。
浙江台州府太平县松门人。
台湾“东都”承天府尹是个什么官呢?
按现在的比拟就是“台北市市长”。
顾礽这个人物的背景非常复杂,他叛明后又叛清,最后随郑成功东渡台湾。
顾礽在南明时期,参与过潞王监国。在南京、杭州陷落后,剃发降清,担任过清廷的浙江粮道、福建按察使佥事。后来他又投奔郑成功,成为郑成功的主要智囊之一。
清代《太平县志》对顾礽这个人物的记录语焉不详,可能因为他是个“贰臣”,这不符合儒家正统的忠义观。
除顾礽外,清代温岭真没有出过一个像样的官,甚至连知府一级的都没有。
乡邦名人深入阅读链接:
连载|《松门卫城记》:顾礽,孤臣遗民的黍离之悲
往期沉浮文章精选(点击查看)
群氓的盛宴:-年,太平县“长毛乱”真相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岭县民间泛滥的枪支|从自治到保甲,*府如何走出了地方武化的困局
看图说史:年,日*占领松门事件
叙事:,松门之役|解放*攻克浙江省最后一座坚城
城一座,碎石砌成
讲稿|民间记录,重组记忆的碎片:刘伯瑜之死
讲稿|让子弹飞——海匪往事|海上武装王相义的崛起
海上“孟良崮”:积谷山岛之战
绝望之岛:一江山战役
下海,下海:大陈岛——
时有风吹
非虚构写作者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