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詹氏的演变(五)
广东湛江?詹和
江西詹姓出自詹康邦、詹成邦之后,多数是詹初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的中部、东部和北部。浮梁、景德镇、都昌、鄱阳、乐平、瑞昌、九江、玉山、铅山、上饶、贵溪、鹰潭、金溪、抚州、崇仁、乐安、南昌、万载等市县,是詹姓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江西又是詹姓向外迁徙的发散地,鄱阳瓦屑坝(今瓦燮岭一带)就是明初主要迁民点。由江西迁出的人口主要是到云贵川、湖广、安徽、广东、广西等省。有许多迁祖是随*、任官、经商而落籍他乡。也有一些随着福建、广东移民渡台谋生。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九江市管辖,詹姓在该县为著姓,大田和董家港是主要的聚居地。都昌大田詹姓始祖是徽公,为初公十七代孙、伯振公十二代孙、雄先公之子。自徽公于后唐定居大田始,演绎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其后代声名显赫。长子楷公,登庆历进士;孙良臣,授缙云县尉,受皇帝赐封。四代孙书十四,讳珍,字大方,登北宋元祐进士,南宋绍兴三年进签书枢密院,以光禄大夫致仕。七代孙舜公,士官谏院侍制,以端明学士致仕,获皇帝御笔赠诗。八代孙宙公,为翰林院编修。远世裔孙佼佼者,更不乏其人。其裔孙的分迁更是星罗棋布,枝繁叶茂。谏四公子孙在鄱阳县和邻县播衍(如鄱阳珠湖、乐安县、余干县、万年县、建德县)。海公迁鄱阳后庄、衡十二公迁鄱阳城南、衡十三公迁鄱阳*婆岭(现三潼镇)。衡十二公之子、天赐公,由鄱阳赴东莞任官。万一公,是鄱阳下府岸始祖。有一支于鄱阳县管驿前,一支于四十里街,一支于白沙洲。德茂公支系由景德镇迁鄱阳。崇公迁安徽太湖。直夫公,是鄱阳迁蕲春始祖,等等。董家港詹村始祖是世伦公,由鸽子颈石港庄迁徙而来。世伦公迁入董家港的时间是明宣德年间,迄今有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据谱卷记载:始迁石港的是琼三公,由县城避乱而迁。琼三公迁入石港庄后,其后裔居石港庄三百年左右。首迁出石港庄的是琼三公次子莹二公,三子莹三公两支,,址迁为三港口(汪墩乡七星村委会,,现更名为詹家岭)。其次是幼子莹四公一支,迁湖口酬山(今隶张青乡爱国村委会)。其长子莹一公支系,也即莹一公幼子世伦公迁董家港。其五世孙珪公迁烂可咀(今隶北山乡松村委会)。六世孙俛公迁中塘山。七世孙锋公迁倪家湖(今北山乡素仙村委会)。八世孙日爱公迁南京铁作坊。九世孙显富迁樟树咀。十世孙明旺公迁倪家湖。大琦,大成由石港庄迁入进贤县。瑞昌詹姓,其始祖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年)奉召从太湖赴瑞昌南駅(即现在的瑞昌市洪岭大屋村),后落籍此地。追根溯源,,根在安徽太湖。鹰潭贵溪詹姓自隋唐始至明清,已发展成庞大的家族,也向四面八方播衍。抚州詹姓,据乐安县衙背《詹氏族谱》载:詹德详,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年),迁居临川,为抚州市詹氏始祖。德祥公自乐安来抚发展,无亲无友,全靠个人的奋斗,先立业,后成家。成家时年龄已三十六。德祥公生有五子,后代继续繁衍。玉山《归仁詹氏宗谱》载:始祖德佑,唐元和间自严陵徙信州玉山县,其子殊,始定居归仁乡詹村。后世子孙或迁新安、或石田、或剡溪。江西那独特的山水文化,农民文化和耕读文化,陶瓷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宗教宗法文化,体现了襟怀博大、务实求真、朴素勤奋、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因之也造就了詹姓。詹姓子孙除了以农耕为主之外,也从事经商、手工业,从*、为官、教育的众多。江西是陶瓷之乡,制陶业发达,詹姓子孙在这个行业里也有许多建树,有些充任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当时,明朝廷设置御器厂,委派专门负责管理御器厂的官员,名为督陶官,或称督陶使。明朝的督陶官,一般以中官也即宦官充任。如詹珊《重建敕封万硕侯题师主佑陶碑记》中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在整个明代,基本上都是以中官督理陶*。有时也会派地方官兼管陶*。如宣德年间(公元—年),就曾以营造所丞督理陶厂。又如嘉靖年间(公元—年),曾遴选江西一些州府的同知轮流担任督陶官。江西道教盛行,詹姓也出一些真人,如詹大顺早在宋时就负盛名,明时讲道之人甚众。詹姓名人层出不穷。詹轼、詹凤翔、詹泮、詹珪、詹事讲、詹尔达、詹兆恒等,就是明朝江西詹姓拔尖人物。根据史籍记载,特录抄他们的事典如下。詹轼,字敬之。为人开爽磊落,善谈论。从父瀚,字汝约,与公黼同举进士。时方为刑部主事,亦以谏受杖。轼死,为经纪其丧以归。嘉靖中,瀚争“大礼”,再受杖。每阴雨创痛,曰:“吾无愧敬之地下,足矣。”积官刑部侍郎。詹凤翔,江西乐安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詹泮,字少华,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诗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著有《少华集》。詹珪,江西鄱阳人,正德进士。明代官吏。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詹事讲,按《江西通志》,事讲,字明甫,别号养贞,乐安人。万历丁丑(公元年)进士。为北直隶提学御史。著有《詹养贞集》。詹尔达,按《江西通志》,尔达,号起鹏,乐安人。万历甲辰(年)进士。历兵曹,备兵湖南,剿武陵蓝山之寇,平四川蔺囚值白莲妖贼,改大名道。擢光禄寺卿,以纠劾魏珰闲住。崇祯初以兵部侍郎起用,辞,终养不赴。詹兆恒,(《明史》卷二七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纪:詹兆恒,字月如,广信永丰人。父士龙,顺天府尹。兆恒举崇祯四年(公元年)进士。由甄宁知县征授南京御史,疏陈盗铸之弊,帝下所司察核。十四年夏,言燕、齐二千里间,寇盗纵横,行旅阻绝,四方饷金滞中途者,至数百万,请急发京*剿灭。又言楚、豫之疆尽青磷白骨,新征旧逋,断无从出,请多方蠲贷。帝并采纳。明年,贼陷含山,犯无为,劾总督高斗光。又明年秋,贼陷庐州,临江欲渡,陈内外合防策。再劾斗光,请以史可法代,斗光遂获谴。时江北民避乱,尽走南京。兆恒虑贼谍阑入,处之城外,为严保伍,察非常,奸宄无所匿。福王立,擢兆恒大理寺丞。马士英荐阮大铖,令冠带陛见。兆恒言:“先皇手定逆案,芟刈群凶,第一美*。今者大仇未报,乃忽召大铖,还以冠带,岂不上伤先皇灵,下短忠义气哉!”疏奏,命取逆案进览,兆恒即上进。而士英亦以是日进《三朝要典》,大铖竟起用。其秋,奉命祭告,寻进本寺少卿。使事竣,即旋里。江苏、上海,地处江南,水陆交通方便,是北人南迁的主要通道。詹姓随几次中国人口大迁徙,都与江苏上海有关。詹姓入居江苏早在汉代,后在宋、明为多,明清时迁出也多。扬州、宜兴、丹徒、苏州等处都有詹姓聚居。宋代,就有詹姓人入居上海,明时由于经商到上海落籍的较多。湖北詹姓分布在鄂省东西两翼,主要是武汉、鄂州、*冈、*石,人口较多,支系繁杂,有荣二公支系、迁四公支系和同公支系,以及分布于恩施、襄樊、谷城、长阳、安陆、随州、应城、云梦、孝感等地的詹姓子孙。荣二公后人分布在江夏、*石、大冶、鄂城等地。迁四公后人分布在湖北蕲春、浠水、广济、武穴以及安徽宿松、安庆。同文公支系,是指同文公之子徽公和鲁公二个支系。徽公支下分布在红安县、团风县(受一公)、*陂区、新洲区(受五公)、*冈市的*州区(受四公)、仙桃市(受三公)、荆门市(受二公)。同文公支下在外省有安徽金寨县、歙县怀金乡。鲁公之下有四个支系,分布在河南之光山县,罗山县,商城县,兴县等地。鄂州、*冈、*石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西接武汉,北倚河南,东连安徽,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大别山横亘于北,长江蜿蜒流经南沿。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兼备,岗峦起伏,陂泽纵横。内河水系。濒江地区还多湖泊,水网密布,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其地钟灵毓秀,物产富饶,地奇人杰,孕育了无数才俊杰豪,史载“人物彬彬”、“英杰代兴”。其他姓族人不说,就詹姓而言,人口兴旺,英才辈出,事业繁荣。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詹姓在移民浪潮中也概莫能外。鄂西恩施、襄樊二地区近八万詹姓人口。谷城县庙滩镇辖区内就有不少詹姓人。还有大概五万詹姓人分布各处,近六百年无谱。长阳县垠山詹姓,谱序只有两句话,祖籍广东饶平、原籍四川,迁长阳始祖为节公,字云峰,堂名为永锡堂。荆门詹姓有以詹寿为代表的三祖,于十七世纪末(约公元年左右)迁至荆门。原因是战荒灾难,背井离乡,搬迁至此。拾桥后巷曾集等地詹姓,也是搬迁户。沈集杨湾詹姓来自*岗烧箕洼。响岭巷岗詹姓来自江西。湖南詹姓在明代有较大的演变,一是先朝原住詹姓人口扩大,其次是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詹姓迁入,再次是詹姓人口由湖南向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迁徙。如詹氏五十二代信公支系衍生。信公官于河南太守,始迁江西浮梁县新安乡。至后裔荣五公,世居新安,木商为业。荣五公长子再九,官迁常卫,后落籍湖南,为今湖南桃江、常德、汉寿、桃源、宁乡、安化、靖州与四川城口等县詹姓始祖。再九公生于元顺帝至元三年,二十岁,随父经商,排泊鄱阳湖,适朱元璋为元兵所迫,避难于排,公待之以礼,遂弃商从戎,屡立功勋,赐姓为杨,晋升镇抚,洪武七年调长沙卫,十八年调常德卫,二十八年征会同苗寨,卒于*,追谥“*”,即杨*,葬会同县之太阳坪(今属靖州县甘棠镇龙峰乡)。二世祖杨茂椿(即詹魁一),定居武陵。三世祖从善,永乐二年(公元年)屯益阳鲊埠颜家山。至清康熙年间十二代祥燕,因就益阳县试,始复詹姓。一九二三年六修族谱。其时族人分布于益阳之碧螺乡、九岗乡等处。靖县太阳坪詹氏,始祖再九公,四世铎公,其后裔廷信,明嘉靖四年举人,任绥宁知县,携眷迁居靖州。益阳詹姓的辈分派字是:伯月廷文学,佳祥雅有能,荣昌天道显,万世庆敦仁,忠厚开基远,光明立德成,先朝传正范,南国美家声,族睦兴邦易,修齐利治平,同心图奋发,华夏定飞腾。又如蓝山詹姓,南平乡詹家坊詹氏始迁祖宗绍公,由江西经商迁来。南平乡石壁下詹氏始迁祖光吉公,由詹家坊迁来。南平乡老故石詹氏始迁祖初良公,由詹家坊詹家分来。南平乡茅屋下詹氏始迁祖祖贤公,由詹家坊分来。嘉禾下车詹氏,始迁祖代三公,元时自蓝山詹家坊迁嘉禾下车。靖县七里街詹氏,清初由广东迁居。在湖南的东南部、中部和西部都分布有詹姓。詹姓族崇宗厚德,血脉相承,“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群山顾祖,云开岳色三千”。桃江县蚱埠回族乡詹氏宗祠这副对联写出了詹氏精神的真谛。常宁人詹显绅,清乾隆年间南康县令,以清廉自励。这也体现了詹氏的高风亮节。詹氏統宗譜編委會小小赞赏是对修谱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