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自古文风鼎盛,名儒巨公彬彬辈出。在这片广袤丰沃的红土地上,流传着许多才子名人的美好故事。今天的《抚州文化大讲堂》,且听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为您讲述抚州名人和书院的缘生缘起。我们无不自豪于家乡抚州历史悠长,文昌千载。先贤之伟创,文脉之深厚,何其璀?!今天,先讲一个临川才子“五步成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曹植能七步成诗。尚不知,抚州有位才子,却可以五步成词。他,就是宋代临川才子谢逸一一谢逸(-),字无逸,宋代临川人。与其从弟谢薖(Ke)并称“临川二谢”。是“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之一。曾写过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他的诗风与山水大诗人谢灵运相近,因而又被誉为江西的谢灵运。元祐年间,谢无逸过*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他们四人知道谢来自才乡临川。于是,以“曹植七步成诗,请君七步为词如何?”相嘻戏。殊不知,谢逸果然徐徐踱行,只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首于馆壁。词曰: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你看场景清晰,意境清雅,情景俱妙。一时间,谢逸“五步成词”,闻名天下。临川才子名士何其多啊!今天,我们讲名人与书院的故事。之所以把名人与书院结合起来介绍,是因为,才子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与书院又分不开。宋代,是文教大兴的时期。有一人,被称为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人。大家知道昰谁吗?此人就是北宋词人宰相、临川晏殊。大多数人知道晏殊是神童,十四岁中进士。昰宋初词坛领袖,是北宋江西出的第一位宰相。其实,他任宰相时,干了一件大好事一一与副使范仲淹联合上疏宋仁宗,建议:诏令“各州县皆立学”,也就是由朝廷下令各地都要兴办府学县学。从此,北宋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抚州,则领风气之先。晏殊一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荐用。宋代,江西和抚州,出了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等众多名宦文魁,经济和文化在全国引领风骚。晏殊,居功至伟,泽被千秋!在宋代,教育分为四类:一昰太学府学县学,为官办之学。二是乡学社学,是民办官助性质的基层学校。三是私塾,是民办蒙学。四是书院,书院在宋代,先民办后官办,明清后是官办,为读书人的讲习所、各学派的宣讲堂。其中,数书院学研风气最为活跃。宋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史上的繁盛时期,先后建有各类书院40余所。这在江西乃至全国,均居前列。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成效高,这是宋代抚州书院的特点。那么,抚州最早的书院究竟是哪一所?抚州第一位金榜进士又是哪一位呢?本期《抚州文化大讲堂》继续为您讲述。抚州最早的书院是湖山书院。一一湖山书院于唐天佑年间(-年)建于宜*棠荫镇。那时,南城人危全讽任抚州刺史,倡导儒学,兴建书院。宜*人罗坚首先响应,他捐赠田产,兴建书院于宜*棠荫镇,是为湖山书院。首开抚州书院之先河。乐(yue)史是抚州“进士第一”。(《姓氏渊源》说:乐姓有六个源头:其中,五为汉族一为蒙古族,除源于蒙古的读Ie外,五汉皆读作yue)。一一据王安石所撰《乐氏源流前序》:乐史“南唐举进士第一。入朝,复登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御史台”。南唐保大十年(),割据南方的南唐后主李煜,首次开科取士,23岁的乐史参加角逐,名列榜首,即“进士第一”(该科共取进士5名)。因此,有人称乐史是抚州的“开山状元”。公元年,宋灭南唐,从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大宋江山。第三年,即再举科考。史载:“复试进士,有颜明远、乐史等四人,以见任官举进士。复登进士甲科”。此时,乐史在四川陵州任上,以在任官员参试,用乐史自己的话来说,叫“宝刀再淬”、“火浣重烧”。《抚州府志》明载:抚州首次列举进士的时间是,“太平兴国五年苏易简榜:乐史”(抚州府此榜仅乐史一人)。宋以前,抚州是否有学子登科,“失其传与考”。而抚州地方史料、宋以后的记述比较详备,宋以前寥寥。据此,以我所见抚州现存方志史藉而言,乐史确是北宋抚州地区的“第一进士”。其实,乐史在抚州文化中的标志性意义,还不仅仅是“第一进士”这一点上:乐史的《太平环宇记》一一在我国地理方志学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太平环宇记》二百卷,是一部全国地方历史地理总志。成为后世编纂地方志之模范。纪晓岚赞:“后世编地名志、地方志,其体皆始于乐”。又如,乐史家族的“进士之家”一一具有家族示范意义。有学者说,临川才子现象是以家族崛起为表证的。乐史家族首开榜例。他家一榜三进士、一门十一进士。是名符其实的进士之家。研究临川文化不难发现,晏、王、曾、谢、危等宗族,才子现象都是一串一串、一摞一摞地出,如两宋南丰曾氏,以曾致尧为首,到曾巩兄弟一榜四进士、一姓先后32进士。这一现象确实值得研究。而首开其例的,是宋初宜*乐氏一族。再如、乐史的“著作倍身”一一也具有榜范效应。乐史一生,著述宏富逾千卷。这种敬业修文的精神,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榜样效应。细细品读临川文化的代表人物,可以发现很多名儒世家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凸显了古时家族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家族藏书与书院兴盛的重要性。接下来,介绍几位名人和他们的书院一一首先:李觏和旴江书院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博学通识。他不拘泥于诸儒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他的思想,对王安石影响颇大。旴江书院一一北宋庆历三年(年),李觏始创,位于南城县北登高山下。不仅接纳本郡学子,还接纳各郡府前来求学者,学者过千余人,这在当时是规模很大的书院,也是江西古代书院史中,宋代“门徒千人”的三所书院之一,这三所书院是南城的旴江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和南康洪氏的雷塘书院。可见,旴江书院在当时整个江西书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曾巩和兴鲁书院在抚州市的兴鲁坊(今实验小学和第六中学之间)。是曾巩所创兴鲁书院原址。这一带又叫曾家园。宋朝至和二年(公元年),由37岁的曾巩创办。曾巩(一),字子固,南丰人。早年,曾巩在南丰读书岩发奋苦读的故事已深入人心。成年后入仕前,他曾长期生活在抚州。取名兴鲁书院,意在“兴五帝三王之道”、“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史载,兴鲁书院规模宏大,内设讲堂学馆、彩亭后院。书院创建之初,曾巩亲自执教,制定学规,还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知名学者莅院讲学。一时学风大盛。由宋至清,兴鲁书院一直是抚州6县的讲学之所,为本地培育出了大批人才。有人指出,宋代以来,抚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与曾巩创办兴鲁书院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兴鲁书院也曾几经兴废、多次重修。年,抚州知府再次重修了兴鲁书院,请理学名臣李绂担任书院院长;年,在书院讲堂旁建造了一座梦欧亭;年,知府、知县又捐资重修;年,兴鲁书院改名为抚郡中学堂。民国以后,才逐渐破败。50年代初,书院后一部分改成一个小学,前一部分则几乎废败成仅剩一栋平方米的矮房。文革后,逐步改造成一所中学。但书院已原貌换新颜了,原来的样子已不复存在。江西书院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领冠中华,而抚州书院的兴盛又冠绝江西。虽然到今天,盱江书院和兴鲁书院的原址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影响依然传承到今天。陆九渊和象山书院(象山学舍)陆九渊(—),字子静,金溪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或“陆象山”。(不过,象山书院不在金溪,而在贵溪。陆九渊排行第六,四兄九韶,五兄九龄,都以学名世,号称金溪三陆。乾道八年(年)中进士,初任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淳熙十三年(年),陆九渊在朝中提出医国“四君子汤”:任贤、使能、赏功、罚罪一一得到孝宗赞许。陆九渊为*官位不显。后来,他便归江西象山书院(今上尧贵溪县)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绍熙二年(年),升知荆门*,颇有*绩。绍熙三年(年)逝世,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却见解多不合。主张“心即理”。声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王观唯心主义范畴。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象山先生全集》传世。明正德十六年(年),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对联:学茍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吴澄和草庐书屋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当初,吴澄居住在几间简陋的茅草房中,因称为"草庐先生"。吴澄曾任国子司业,集贤直讲,奉议大夫,主编元《英宗实录》。后年事已高,坚辞归里讲学。天历四年六月,吴澄重病去世,终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其为江西行省左丞、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作为一代理学大师,同当时著名的学者都有密切交往,是一代受人敬仰的学人表率。他博大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德行,为人所共慕。崇仁吴氏由于出了吴澄,宗族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有元一代当地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抚州书院经过风雨的洗礼,代代修建,代代拓伸。即使到了明代官学兴起,一些名儒所办的书院依然是青年学子们向往的学术圣地。例如罗汝芳的从姑山房和汤显祖的崇儒书院就是其中的翘楚。下面介绍罗汝芳与从姑山的前峰书屋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人。他是汤显祖尊敬的老师。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曾任云南副使。师从泰州学派的颜钧,信守“百姓日用即道”、“制欲非体仁”的理念,主张“赤子良心”,弃除一切依傍,追求自由精神。颇有创见。他曾变卖家产,赴南京(留都)救师出狱。终因阐扬左派王学而被罢官。从姑山一一在南城县东南五公里。临江竖立,与麻姑山遥相对应,奇而雄伟。古有人云:“麻姑以瀑奇,从姑以石怪”。明嘉靖二十四年(年),罗汝芳在从姑山建“从姑山房”,创前峰书屋讲学。设有“南阳,宝光,长春,倚云”四阁,还有“前峰书屋”、“见云堂”、“潜光轩”等,接待四方学人。17岁的汤显祖拜其门下。罗汝芳的前卫思想和侠义气格为青少年显祖心慕神追。罗汝芳是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明末清初*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汤显祖与崇儒书院崇儒书院一一位于临川城南下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弃官归里的汤显祖有感于宋初*勉斋在城郊南湖建了“临汝书院”,而后临川人才兴旺,名儒辈出。他不弃“治国平天下”的赤子之心,寄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希望家乡能代出贤臣良吏,拯救世风。他联络几位好友高应芳、舒化、曾如春等,商议创办“崇儒书院”。立即得到知县吴用先等人的赞许支持。书院建成后,将郡中先贤:晏同叔、王荆公、曾子固、陆氏昆,以及李觏、吴澄、吴与弼等入主祭祀,并经常到书院讲学弘道,培养后秀。以汤公的才名学力和气节名望,影响很大,除身边的汤氏后俊他的儿子大耆、开远、开先、侄子维岳,朋友之子刘同升、帅氏二兄弟从龙、从升,以及号称后四大才子的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外,还有许多才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从其门下,一时蔚为壮观。抚州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如:临汝书院一一位于抚州城西南湖。又名南湖书院。峨峰书院一一位于城南青云峰左。南宋嘉定年间创建。青城书院一一位于城北羊角石。青云书院一一在城南青云峰。清乾隆四年(年),县令李廷友与李绂捐资兴建。汝阳书院一一在城隍庙右侧(今抚州一中北端)。还有:槐堂书院,红泉精舍,兴贤书院,碧涧书院,双桂书院等等,以及建昌府和各县的书院约六十余所。均各自蔚为壮观,恕不一一介绍。千古遗风,薪火相传。名人与书院的故事告诉我们:百年树人,教育为先。少年强,则家国旺!今日抚州,四海听潮、接轨国际,通过建设直通国外院校的绿色通道,抚州教育正伴随着临川才子的脚印,大步走向世界。
抚州:亮剑“好人主义”促高质量发展
王宏安深入城中村调研督导创国卫工作
我市大力构建环城绿道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来源:本台?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