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越洋行善是权利舆论褒贬亦自由t5sya4l3
TUhjnbcbe - 2020/6/26 18:43:00

越洋行善是权利 舆论褒贬亦自由


给国外名校捐款,一捐就是1亿美元,激起不小的舆论反响,不少批评声也纷至沓来。而这毁誉不一的舆情生态,某种程度上,也映衬出慈善命题与社会心理的繁复交织关系。


  据报道,因与哈佛签订金额为1500万美元的 SOHO中国助学金 协议,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日前被推上风口浪尖。据了解,其未来还要向耶鲁等世界名校捐8500万美元。这广遭质疑:为什么要助学国外,而非捐给中国名校? 给国外名校捐款,一捐就是1亿美元,激起不小的舆论反响,不少批评声也纷至沓来。而这毁誉不一的舆情生态,某种程度上,也映衬出慈善命题与社会心理的繁复交织关系。 事实上,此次捐款并非是以潘石屹个人名义捐出,主要用途也是资助那些就读世界名校的中国贫困学生。但在感性的舆论解读中,潘石屹早已与SOHO符号 一体化 了,而捐助对象也从中国贫困留学生,变为了抽象的 哈佛 等学校。这虽然容易将捐赠主体与客体都含糊化,可它并不妨碍公众在此事上复杂观感的呈现。 理论上讲,潘石屹欲将助学金投向哪,是其自由。而在时下,公众对多元的慈善选择,包括它怎么用、用在哪,也该有更高的包容度,不应动辄以狭隘视角去审视,当然前提是,它无违法律规约与慈善伦理。就潘石屹 捐哈佛 风波而言,他对贫困留学生伸以援手,无碍行善的定性,哪怕它有借轰动效应曲线营销的嫌疑,也无需苛责。 可揆诸当下,许多质疑声却将矛头对准其 动机 ,如认为潘石屹是想以捐赠人身份为孩子将来读哈佛 买门票 ,或揣测他是想搞 长线投资 为SOHO储备人才,或批评他在外献殷勤,这些 看客心态 带有道德绑架之嫌,也易将慈善议题拽向口水化的境地。 对潘石屹 捐哈佛 的慈善选择,的确没必要在 动机论 下大搞批判,将慈善内涵窄化。但也应看到,如潮的质疑声中,也有很多不乏值得一听的声音,它既折射出在当前观念水位下,公众对慈善价值认知的风向,也构成了慈善面临的现实舆情环境。 比如有人质疑,这笔助学金的 覆盖面 太窄 据2013年年底数据显示,中国在哈佛的留学生有686名,这其中符合 攻读哈佛本科的 和 家庭年收入在6.5万元以下的 有多少?还有人提出,慈善确实无国界,但与其搞 出口转内销 这出,不如直接对国内某些贫困人群 雪中送炭 ,慈善效果会更明显。还有些舆论,则着眼于潘石屹 国内致富 的经历,认为从人伦情感的层面看,他在 人之幼 的同时无妨也 幼吾幼 一番,厚彼时别太薄此,也算是反哺。 毫无疑问,这些结论未必理性,毕竟潘石屹方面搞 越洋行善 ,或许也自有其考虑,如虑及国内高校资金管理水平等问题,但即便如此,它也很难摆脱这类舆论裹挟 虽说慈善无是非之分,可在民众眼里,慈善的被接纳度,受到多重因素牵制,包括它是否能 择贫而济 ,更具本土关照意识等等,它反映的,就是民众的真切感受和价值层次,它也势必反馈到慈善评价中去。 对潘石屹们来说,只要慈善没有违法,就不必承受莫名的苛责,而公众也不应在评判维度上太过情绪化,毕竟 包容比自由更重要 。但与此同时,若他们在意对善举的舆情回馈,就该理解公众的 不理解 ,它也是对慈善选择与社会观念契合度的一种现实度量。 说白了,潘石屹有 越洋行善 的权利,而舆论褒贬,亦是其自由。当纠结其上的观念隔阂,无法在价值共振中实现磨合,那争议的喷发也只会是必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越洋行善是权利舆论褒贬亦自由t5sya4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