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衣也叫竹壳、笋壳、竹笋壳,是竹笋的外层薄皮。乐安竹衣工艺是流传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境内的一项传统技艺,以韧性良好的毛竹外壳为原料,通过剪裁、拼接形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作品,颇为讲究气势、气韵和意境。年,这项工艺被列入乐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展双翼的雄鹰,似乎下一刻便要冲向云霄;窈窕艳丽的孔雀,好似下一秒便要翩翩起舞;盘踞缠绕的巨龙,仿佛即将穿行在汹涌波涛之中……几截树根、一堆被忽视便会腐烂于山间的竹衣,在匠人的巧手中竟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那细密的羽毛、闪着光的鳞片绝非水墨可攀,这便是江西省乐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衣工艺。
乐安竹衣工艺作品栩栩如生
乐安竹类资源丰富
乐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总面积.59平方公里,东与崇仁县、宜黄县相交,西与永丰县、新干县相邻,南连宁都县,北靠丰城市。因地处山区,县境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占38%,低丘岗地占51%,高丘占11%,南部多山,北部以丘陵为主。
乐安作为毛竹生产大县,其境内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这与当地多山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如今,全县种植毛竹35万亩,立竹万株,竹笋年产量12.5万吨,是全国商品木竹基地县和江西省重点林业县。近年来,乐安县根据山区毛竹资源丰富这一特点,通过“政策活竹、科技兴竹、龙头强竹”,变毛竹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优势,使毛竹、竹笋成为绿色“聚宝盆”。
乐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周文胜告诉,丰富的毛竹、竹笋资源为乐安竹衣工艺制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竹衣也叫竹壳、笋壳、竹笋壳,是竹笋破土而出时包在外面的壳,主要起保护作用。乐安匠人以韧性良好的毛竹外壳为原料,通过剪裁、拼接等方式,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竹衣工艺源于清代
随着竹子慢慢长大,竹衣会不断脱落。在大部分地区,人们都任由脱落的竹衣自然腐烂而化为肥料,但经过乐安匠人的巧手,这些竹衣会变成雄鹰的羽翼、卧龙的鳞片、仕女的罗裙……仿佛世间万物皆可由竹衣生成。
据了解,传统竹衣工艺源于清代,早在清道光年间(公元~年),乐安县鳌溪镇毛竹外壳就被用于制作风筝、画作等,其作品讲究气势、气韵和意境。55岁的陈亮是乐安竹衣工艺传承人,他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与绘画。因祖辈都是雕刻艺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身怀雕刻技艺。年初中毕业后,他便被乐安家具厂上海分工厂聘任为烙画师。在工作的同时,他自费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了两年,这也为他后期对竹衣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竹衣工艺在乐安至少传承了四代。以前,人们在元宵节给小孩制作的金鱼灯,孩子们平时玩的风筝以及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是传承下来的最原始的竹衣工艺作品。如今,竹衣工艺品不再讲究实用性,而是侧重观赏性和收藏价值。”陈亮介绍道。竹衣工艺品按照表现内容与形式可以分为花鸟鱼虫、诗词歌赋、龙凤走兽、人物传说等,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制作中的乐安竹衣工艺画
历经30多道工序制成
据了解,竹衣工艺品的选材极为严格,必须是2.5米以上4米以下的毛竹竹衣,因为越接近地面,笋节就越短,竹衣也越短,这样就没有大面积的纵向感;而再往上,竹衣会变尖,面积也会变小,能够利用的地方也相应减少。此外,竹衣不能生掰,得等它自然脱落了才能用,否则太嫩,无法形成粗硬纤维,一经雕画便容易断裂。
为竹衣工艺品选材,就好比《红楼梦》里的一句话:“真真琐碎死人。”因此,当地甚至还有匠人专门雇请一位竹场老农,每天定时去竹林里搜寻掉落的竹衣。鳌溪镇下罗村村民袁启福便是这样一位竹场老农,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一片茂密的毛竹林。他告诉:“竹衣要干净,不能是‘躺’在地上好几天、被雨淋过的,因为这样的竹衣特别容易长霉点。”
据陈亮介绍:“搜集好竹衣后,经过清洗、去毛、蒸煮、杀菌、消毒、烘干、压平、整形等多重工序后,再根据竹衣的纹理进行搭配,经过定模型、剪片、绘型、雕刻、打磨、定型、上光、配底座等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制作出各种古朴典雅、惟妙惟肖、具有较高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手工艺品。制作竹衣工艺品前后要经过30多道工序,是名副其实的‘慢工出细活’。”
说着,陈亮拿起一片竹衣给看,只见纹路清晰,触摸上去比较干燥,轻轻纵向撕开后可以拼接,外皮的斑点自然形成,颜色深浅不一,里面则是清爽的米黄色。乐安当地匠人制作的竹衣工艺品巧妙地利用了竹衣本来的颜色和内外的色差,其间可不添或少添其他颜色,意趣天然。
传统手艺焕发新生
周文胜告诉,要做出一件精美的竹衣工艺品,需要匠人高度集中精力,也需要极大的耐性。竹衣技艺全靠手,判断一位竹衣匠人的经验是否丰富,通过他手上的茧子便能一目了然。
此外,因为每个手工艺人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技巧和习惯,所以没有形成十分严格的制作规范。百余年来,乐安传统竹衣工艺得以传承,几乎全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年轻学徒学习竹衣制品更要心灵手巧。初学时,徒弟有问题请教师傅,有的人看一眼就会,有的人则学了几年还出不了师。
正因为这项手艺需要极大的耐心,且十分辛苦,如今愿意继承的人越来越少。但尽管如此,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依然是竹衣工艺的发展动力。一代代匠人在继承传统工艺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持续丰富着竹衣工艺的内涵。
如何做到长久保存竹衣工艺品和竹衣工艺的不断创新,是竹衣工匠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找到长久保存竹衣工艺品的方法,陈亮跑遍了乐安当地的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精进,最终通过反复蒸煮晒等特殊处理,达到了留住竹衣工艺品永恒美的效果。
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陈亮还发现竹衣外层花纹与鸟羽花纹极其相似,于是他模拟麻雀、八哥、鸡、鸭等形态,融合木雕、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经过7年的摸索创新,让竹衣工艺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据周文胜介绍,年,竹衣工艺被列入乐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陈亮以竹衣工艺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年9月,竹衣工艺作品《凤凰展翅》入选江西省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大放光彩,陈亮也因此成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如今,乐安当地为了传承与发扬这一传统技艺,频频加大宣传力度。“现在每逢节假日,都会有感兴趣的孩子来工作室参观学习竹衣工艺制作。”在陈亮看来,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让文化创造新价值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来源:“晨读江西”
责任编辑:刘思芸罗光飞陈海云
作者/来源:资溪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