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风桥,听上去虚幻又缥缈,单是“玄风”二字,就颇具武侠色彩,让人浮想联翩,仿佛应该出现在金庸、古龙小说里的名字,却是碑林一处实实在在的街道名称。
玄风桥位于东大街东段路南,建国路之西,北临东大街,南至东八道巷,南北纵巷,被穿其而过的东三道巷分为玄风桥北巷和玄风桥南巷。
初来此地,难免会受到路牌上“玄风桥”三个字的吸引,若是进去走一遭,却发现,玄风桥道路两侧商铺和居民楼林立,市井气息虽浓郁,但街景与碑林区众多小巷并无二致。因此,领略过玄风桥街景的人又不禁疑惑,这样一处看似无奇的地方,到底是怎样得来这样一个“武侠之名”呢?
玄风桥,以桥得名
追溯至隋唐时期,这里位于原隋唐长安的外郭城,属于众多坊里之一的崇仁坊。唐末,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从防御考虑“缩建”长安城,放弃了原有的外郭城和宫城,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原崇仁坊一带成为城外。
玄风桥巷道,形成于明初向东拓筑府城后。巷道起初是东西横巷,东起今建国路,西接东三道巷,长一百余米。
明清时期,因龙首渠水自东面入城后流经此地而建有一桥名为“玄风桥”,此巷道以桥得名。这座未知之桥,贯通南北,可遮风避雨,可过桥、上楼、还可将朱府两处连接起来,便人便已,不仅美观大方,还成为区域的一大地标,却因战乱而损毁,故近代无人目睹。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年),今玄风桥一带曾被圈入汉军南城。南城是清西安城内汉军驻防的小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筑建。
嘉庆《咸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添驻汉军,复于端履门至东城门中间筑墙,抵城南垣,为南城。”当时,由于西安驻防的八旗兵中增添汉军,满城内不敷居住,于是在府城东南隅、满城之南,另筑了一座小城。由于这座城中之城位于满城之南,所以称为南城。又因为城里面驻防的是汉军八旗兵,因此又称为“汉军南城”。
南城存在约百年,至乾隆四十五年“汉军出旗”,奉命调出,包括玄风桥在内的南城地区始归西安东城区咸宁县行政管辖。
根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由玄风桥又衍生出两个地名——玄风桥北巷和玄风桥南巷。
玄风桥的老院落
在玄风桥巷子里,有一座著名的院落,民国时期剧作家韩绾青的公馆。民国二十七年(年)三月,他曾与西安著名文化人阎甘园、剧作家封至模等人筹建夏声剧院、夏声戏曲学校。韩绾青创作过《仗义疏财》等剧本。
解放后,韩公馆归西北妇联使用,大门改开在建国路上,面朝东。由年底起,为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的家属院。年后,医院的部分家属院。
如今的玄风桥,最让人魂牵梦萦的还要属那一家家香气四溢的小店了,肉丁胡辣汤、高炉烧饼夹花干、红油米线,这绝对是一条让你未见其面先闻其香的巷子。
街道越老越有味道,美食也一样,这些开在这里数十年的小店,用心制作的美食每一口都是最正宗的记忆的味道。逛至此处时,一定别忘了进来品尝一番。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