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口耳相传的陈年旧事,更是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读史悟道,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学识、拓宽视野,通过鉴古思今、深刻反省,寻求智慧和启示,把握历史演变的深层规律,使人终身获益。
《古人这样过日子》,以图文并茂形式,描述中国古代生活中的民风、民俗、民学,包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婚、丧、礼、学,带我们走入逝去年代,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体会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溯源东方生活美学。
生活在当今社会,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约上三两好友,不知不觉就能逛上一天。这得益于当下商场的全方位服务,不仅能购物,还能吃喝娱乐。那么在古代,人们能去哪里逛街购物呢?
人类最初没有市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吃饱饭都是问题,没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人们会把多余的产品拿出去交换,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早期市场是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的,并非官府创设的。
后来,民众交易日益频繁,市场也从偶然的交易地点演变为固定的商业场所。此时,政府开始介入市场的管理。城内是市场的集中地,城市一词也因此而生。
西周以后,官府开始管理城中的市场,这便形成了官市。唐朝中后期,商业行为突破了官府设定的区域限制。出现了如以乐器铺闻名的崇仁坊,丝绢铺集中的宣阳坊,金银玉器店林立的延寿坊。从此,古代商业由官市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到了宋朝,坊市制度完全消失,民众皆可临街开店。
节庆送礼之风绵延数千年按照国人所讲究的礼节习俗,端午、中秋、新年这三个传统节日是千万不能漏掉的。《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被中国人奉为至理,从而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则。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
唐朝,人们会制作一些拜年帖送人,皇室用金箔制作赐予大臣,而老百姓用梅花笺纸题辞祝贺赠与亲朋以表心意。宋代,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真是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
筵席,是与日常饮食迥异的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聚餐方式,具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严格的礼仪程序和成套的饮食菜单,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后的产物。它源起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而完全成形则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社会市场是封闭的,人口流动极为困难,职业选择并不是很多。按照我国古代人社会身份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古代社会上种种职业大致归纳为三教九流。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三大传统宗教不仅深刻影响古代人思想和行为,而且三教相互影响并融合。九流又划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比如快递员在古代就等于驾部郎,消防员在古代就等于潜火军,翻译在古代就等于大鸿胪,当然“译”在周朝时,原本就是指翻译北方语言的翻译官,相应的,翻译西方语言的翻译官则是狄鞮,东方是寄,南方是象。西汉为培养翻译人才,汉朝官府还专设了外语学科。唐朝时期,朝廷设有翻译机构“鸿胪寺”,翻译官称作“译语”
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十分低下,被无数纲常伦理束缚,甚至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
除了男女尊卑有别之外,女性也有阶级观念,在许多大户人家里,正妻的地位仅次于男主人,小妾的地位则比奴仆高一些。
小妾没有单独和丈夫过夜的权力,尤其是洞房花烛夜当天,正妻和丫环都会参与其中,不仅新房是她们所布置,就连丈夫行房时,正妻和丫环也要在一旁监督伺候。
小妾即便再受宠,她也没有名列家谱、受后代祭奠的待遇,就算生了儿子也不能母凭子贵,提高身份地位,名义上的母亲就只能是正妻,自己只能看着亲生骨肉喊自己姨娘。
现代人过着便利的生活,往往会想了解老祖宗们的日常是怎么过的,书中写实的描述着朝代的食衣住行等情形,满足我们原来如此的省思与感怀,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古代生活生存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