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石慧
通讯员崔莹
散落在绍兴各处的非遗,珍藏着这座千年古城的乡愁记忆,更是回望历史与眺望未来的时空节点,涵养着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昨天,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绍兴市主场(嵊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三届绍兴非遗兴乡大巡游首站活动精彩上演。
据了解,在此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绍兴市申报的传统医药类项目“绍派伤寒”和民俗类项目“绍兴舜王庙会”成功入选。至此,绍兴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和“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两大主题展开,并融合了庆祝建党百年绍兴“红色主题”非遗作品展、绍兴市非遗保护成果展及“越剧与崇仁”古镇越剧文化图文展等内容。继主场活动拉开帷幕后,各地分会场博物馆也将陆续接棒,共同呈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灿烂图景。
越剧、长乐吹打、拔茅舞龙、草塔抖狮子、小越蚌舞、崇仁大头荷……开幕式现场,来自绍兴六个区、县(市)选送的12支非遗巡游队伍进行集中展演。随后,非遗巡游队伍伴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依次穿过崇仁古镇的老街,让市民游客零距离享受非遗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而《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也已被列上日程。仪式中,绍兴市聘任四位专家为《条例》立法调研,旨在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
“眼下,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在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市级非遗专家俞志慧看来,以专家调研的形式为《条例》出台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传承人与传承基地的培育,确保扶植经费以及物理空间的落实,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绍兴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胡学瑾告诉记者,地方立法是对上位法的细化和补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如果地方在非遗保护上有经验和亮点,也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化。”
与旅游“牵手”后,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大众、融入生活。“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何俊杰期许着,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旅产业推动力、乡村旅游发展力和安居乐业幸福力,为乡村振兴与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徐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