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在革命圣地延安,曾经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著名将领黄克功与青年女学生刘茜因爱生恨,黄克功拔枪杀人,一时间惊动整个延安。
遇害的女学生刘茜当时只有十六岁,因为满怀爱国热情不惜离家出走而来到延安,并与黄克功相识相恋。仅仅两个月后,刘茜与黄克功感情破裂,终为黄克功所杀。
一时间,中央震动,围绕着黄克功的杀与留,党内与群众之中都有着不同的声音,引发汹汹舆论。
毛主席在延安老照片黄克功杀人当诛,而有些干部甚至是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都站出来为黄克功说情,毛主席为此大怒:“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吗?”
飞向延安的一只小鸟
刘茜本名董秋月,是山西省定襄县官庄村人,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董崇仁和晚清时期著名的大宦官李莲英颇为相熟,靠着这层关系,董崇仁花钱买了一个四品候补道的官职,正式步入仕途。
董崇仁的长子董晋魁,也就是刘茜的父亲,出生于年。因为受新思潮影响,董晋魁与父亲意见不合,因而离家出走。
刘茜照片董晋魁走后不久,他的又一个孩子出世了,是一个女孩,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刘茜,家里人给他起名为董秋月。刘茜是董晋魁的第二个孩子,在她之前还有一个哥哥董家宝。
在这种封建大家庭,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直至董晋魁归家,带着妻子儿女去了天津,董家人在抵达天津之后,将大儿子董家宝送进了学校去读书,而刘茜却被关在家里学习女红。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年纪尚小的刘茜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因而陷入了一种惆怅沉默的精神状态。
后来,人们在追忆刘茜的时候,都说这孩子尽管规规矩矩的,但却沉默寡言,像一个小大人似的。
后来,董家再次搬家,回到山西太原,刘茜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刘茜的一个姨妈,名为刘映荷,曾在日本留学,此时学成归来,回到了太原,也来到董家探望自己的表姐。
30年代小女孩在来到董家之后,刘映荷对董家人不让刘茜读书,只让她学女红的做法非常不满。
刘映荷不仅只是说说,她也不管自己的表姐是否同意,直接带着刘茜来到了当地的一个小学,通过自己的一位朋友,安排刘茜进入了小学三年级读书。
尽管此前刘茜缺失了很多教育,但她却是一个领悟能力非常不错的姑娘,而且很是热爱学习。
进入学校之后的刘茜就像变了一个人,话也多了起来,热衷于参与集体活动,成绩也逐渐有了起色,还被选为了班上的班长。在小学的学习结束后,刘茜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考上了太原的友仁中学。
中学时期的刘茜,对文学十分感兴趣,喜欢读《安娜卡列尼娜》、《我的童年》以及巴金的《家》、《春》、《秋》等作品。
彼时的中国,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民族的抗日热潮不断涌起,这种情绪当然也影响到了学校中的学生,刘茜就在当时撰写抗日宣传材料,为抗日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日女学生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她给自己起了“刘茜”这个笔名,刘字是表达对刘映荷的诚挚感情,而茜字来自茜草,这是一种红色染料的来源,而红色象征着革命。
在中学读书期间,刘茜秘密参加了当时的抗日救亡组织,负责书写宣传材料和发传单,这些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
在学校里,刘茜还是装作无事发生,在家长眼里还是那个乖乖女。
后来,日寇为了鲸吞中国,悍然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掀起全面的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华北危急,身在太原的董晋魁准备带着妻子儿女一起逃难。
逃难老照片在逃难之前,董晋魁先去看望了自己的父亲董崇仁,留下女儿看家,准备返回之后再带着女儿逃难。
不承想的是,等到董晋魁归家之时,女儿却不见了踪影,只有一纸书信。刘茜离开了,她告诉父母:她像一个鸟儿一样飞进了广阔的天地。
眼看着日军就要进逼太原,战争巨兽即将吞噬这座古城,满城人心惶惶,四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也就顾不上把女儿找回来了,董晋魁只好带着其他亲眷先行离开太原,一路西行前往西安,后来又逃至甘肃天水。
日军轰炸剧照不过,董晋魁还是没有忘记女儿的安危,一路上遇到熟人他就要打听女儿的下落。
终于,董晋魁遇到了以前和刘茜一起读过书的同学,从他们的口中,董晋魁得知女儿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延安。
此后的董晋魁夫妇,只要遇到从延安过来的人,就会去打听自己的女儿。
在有一天,董晋魁夫妇遇到了来自延安的一位老乡,急忙向他打听女儿董秋月的下落,但对方却说没听过这个人。
董晋魁的妻子高荷清此时想起来,女儿此前给自己起了一个“刘茜”的名字,就追问刘茜的下落。
这位老乡当即想了起来,却叹息着说:“别提你女儿了,被黄克功枪杀了,这事让毛主席伤了脑筋。”
抗战时期延安老照片听闻此言,董晋魁夫妇悲从心来,原来他们苦苦寻觅的女儿已经不在人世了。
一段时间之后,董晋魁远在西安准备考大学的儿子董家宝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人正是妹妹刘茜。
这封信写完已经很久了,是刘茜托人带给董家宝的,但路途中几经波折,信最终到董家宝手中时,刘茜已经殒命。
在信件中,刘茜对哥哥说了自己前往延安的经历,当时的她乘坐火车,经历了一天两夜的颠簸来到了黄河边上,并再次换乘渡船渡过黄河,历经波折,最终成功乘坐火车抵达延安,进入学校学习。
刘茜还以有点撒娇的语气对哥哥说:以后告你住址,可你不要告诉父母及任何一个人,你应当对我忠实点。
刘茜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年的8月9日,此时的她刚刚进入延安学习,并期待着在学成之后回到太原,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可她哪里想到,她仅仅十六岁的生命,在两个月后,就要走到尽头。
天才将领为爱杀人
刘茜是被自己的上司黄克功杀害的,黄克功也是一个老革命了,其来自江西南康的一个农民家庭。
黄克功照片年少时期就投身军旅,随从革命队伍南征北战,经历过井冈山斗争以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等到革命军队抵达延安。
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他已经是身经百战,是红军队伍中少有的青年俊才。黄克功不仅才能出众,也生得一副好样貌,个子也挺拔,喜欢对人笑。
为了培养好这个好苗子,党组织将他送入抗日军政大学进一步深造,弥补其文化知识欠缺的短处。
抗大老照片也是在此时,刘茜来到了延安,并被分配到了抗大十五队,队长正是黄克功。在革命队伍之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就给男同志找对象带来了一些麻烦。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学生来到延安,她们中的很多人都乐于嫁给老革命,尤其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女同志的眼中,他们是一种英雄般的存在,很多女性都倾慕他们,更不要说黄克功这种青年俊秀。
当然,刘茜的自身条件也十分出色,家世好,样貌好,又是知识青年,集气质与才华于一身,自然也吸引了很多的青年男同志,黄克功也注意到了她。
刘茜剧照因为是革命年代,党组织对婚姻事务有着明确的规定,当时就要求符合二十八岁、五年党龄、七年军龄,团级干部这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才可以申请结婚,这个规定也被称为“二八五七团”。
当时的黄克功虽然只有二十六岁,但其它条件他都满足,因此是被允许找对象的。
在黄克功向刘茜表露心声之后,刘茜也答应了黄克功的追求,懵懂年纪的姑娘,对于这样一份突如其来的爱情,大抵都是感到欣喜的。
在黄克功与刘茜确立恋爱关系之后,这样一个郎才女貌的爱情佳话也在延安传开了。
黄克功与刘茜剧照等到九月份,陕北公学成立,刘茜也被编入了陕北公学之中继续学习,二黄克功却被编入抗大第六队担任队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故。
随着了解的深入,刘茜终于从情窦初开的喜悦中回过神来,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于两人无论是性格、见识、志趣、年龄还是生活,都有着较大地差异,刘茜对于这段感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尽管如此,黄克功的心志却没有变化,反而对刘茜展开更为猛烈的爱情攻势,不断的给她送东西,并进一步提出要和刘茜结婚。
对此,刘茜从此前的纠结,逐渐变成反感,其给黄克功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希望我的爱人变成精神上的爱我者。我希望你站在朋友或爱人的位置上来指导你的小妹妹,能吧?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认识上的相同......我们都有恋爱的自由,谁都不能干涉对方的交友......四万万同胞正需要我们的爱,你说是吗?你爱我吗?而你更应该爱大众!这是我的点许希望。”
在信的最后,刘茜写道:“请原谅我的走开,感谢你过去对我的爱,送你一个吻。”
刘茜写给黄克功的信当时的刘茜住在陕北公学,她担心如果自己亲自去送信,会遭到黄克功的纠缠,于是就托别人把信带了过去。
当时的黄克功并不在住处,信被交给了工作人员进行转达。黄克功在回来之后,看到这封信,因为黄克功识字不多,只认出信的结尾写着“送你一个”四个字。
黄克功以为刘茜送了他什么东西,就问旁边的人,但大家都说没见到,黄克功以为是大家故意藏起来整蛊他,就在窑洞里到处乱翻,最终啥也没翻到。
然后其他人就说:“你把信给我们看看嘛。”
黄克功把信递了过去,众人这才明白,哄笑着对黄克功说:“人家跟你拉倒了,送你一个吻,这是礼貌。”
一句话说的黄克功脸上无光,他黑着脸坐了半天,然后又走出了门。
在当天的傍晚,大家吃过晚饭,黄克功约刘茜出来散步,两人在延河河滩上边走边说话,黄克功多次哀求刘茜,希望她能回心转意,继续做自己的女朋友,但刘茜始终不肯。
黄克功约刘茜散步剧照渐渐地,黄克功的语气严厉起来,他开始指责刘茜对自己不忠贞,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
刘茜不以为然,反说自己与黄克功又没有婚约,只是简单接触过几次,根本谈不上忠贞的问题。
黄克功不依不饶,继续与刘茜争辩,刘茜也不让步,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争吵中,黄克功一怒之下拔出了手枪,指着刘茜说:“你到底干不干,不干我就打死你!”
两人出现纠纷剧照盛怒中的黄克功脸色凶恶,但这个倔强的女孩还是没有屈服的意思,他对黄克功说:“你这算什么,你打吧,不干就是不干。”
话音刚落,黄克功拿着枪的手扣响了扳机,在枪响之后,子弹刺穿了刘茜的胸膛,她瞪大了眼睛捂着胸口的创伤,然后跌倒在地,黄克功又开一枪,打穿了刘茜的肋部,刘茜倒在河滩上,不久之后就停止了呼吸。
而在刘茜渐渐停止呼吸之后,黄克功终于从失控的情绪中回过神来,一把摔了手枪,扑倒在刘茜身上放声大哭。随后的黄克功,捡起手枪迈着沉重地步伐转身离开。
黄克功枪杀刘茜剧照在回到住处之后,警卫员发现了首长的情绪很差,也不敢多问。那一天晚上,黄克功彻夜难眠。
到了早上,警卫员为黄克功擦拭武器,发现手枪有开火的痕迹,警卫员心生疑惑,随后又翻出了黄克功昨晚换下的衣服,在衣服上也发现了血迹。
随后,一个陕北公学的女学生来到了黄克功的住处,询问刘茜的下落,警卫员注意到黄克功虽然说自己不知道,但神色十分紧张。
在来人走后,黄克功站到院子里,眺望着远处,那是延河的方向。满腹狐疑的警卫员似乎猜到了什么,便私下里向上级做了汇报。
黄克功被捕剧照而与此同时,保安处也接到了群众的举报,说是河滩的一块大石头后面发现了一个女学生的尸体,身中两枪,已经死去多时。
综合以上线索,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已经基本明确了,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当即找来了黄克功谈话,而黄克功也不否认,向罗瑞卿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黄克功交代罪行剧照当时的罗瑞卿心思沉重,对于眼前的年轻人他本来是十分欢喜的,但现在只有痛心,他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最终还是拨通了毛主席的电话。
因为犯罪事实成立,黄克功随后被延安高等法院逮捕。这件事很快就被外界知晓,并迅速在延安的群众中引发轩然大波。
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案件的严重性,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争相打探案件细节,并揣测处理方式。
原本来说,杀人偿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黄克功故意杀人理应被判处死刑,但此案的特点就在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在当时,尤其是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在听闻案件之后,都怒不可遏的要求处死黄克功。
抗大纪念馆展出的黄克功事件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对黄克功本来十分器重,但罗瑞卿的原则性十分强,他在会议上强调说:“黄克功敢于开枪杀人,就是自恃有功,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如果我们不惩办他,不是也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吗?”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干部群众认为黄克功是一个可用之人,希望能留他一条性命好将功赎罪,甚至有干部激动地说:“黄克功可以独当一面开辟工作,能打开一个县一个地区的局面,不要说一个刘茜,就是十个、一百个刘茜都抵不过一个黄克功。”
当时的延安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也给毛主席写了信,尽管没有明说自己的主张,但字里行间的意思也透露出他想要留黄克功一命的想法。
就连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在当时也站了出来,流着泪劝说毛主席,希望他能在这件事上网开一面。
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延安而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的黄克功也表示他还有最后一个愿望:“死刑如果是必须执行的话,我希望我能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可见黄克功当时只是激情杀人,希望毛主席给与其戴罪立功的机会。
两种观点在当时争执不休,而另一边的国民党也风闻此事,还特意派了记者团来到延安,眼睛瞪得大大地,就是在看我党如何处理此事。
案件还没有最终结果,但国民党的媒体已经将此事描述为“桃色事件”,攻击我党边区“无法无天”和“蹂躏人权”,以此试图拦住那些想要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
眼看着事情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毛主席在当时也是伤透了脑筋,面对越来越多的为黄克功求情的人,包括含泪央求的贺子珍,毛主席大为光火,他质问道:“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吗?”
贺子珍向毛主席求情剧照最终,在毛主席的亲自主持下,会议确定了对黄克功处以死刑的决定。
毛主席在当时尽管愤怒不已,但在宣布决定的时候,他也是流下了眼泪,可见毛主席对于黄克功,也是颇为痛惜的,只是他不愿意用情感绑架原则。
在案发六天之后,就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延安高等法院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审,并宣读了死刑决定。
公审现场剧照在听到自己的死刑判决之后,黄克功面无表情,他沉默了一会,然后转过身去,对着身后的群众喊道:“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随后,他看了一眼毛主席所在的凤凰山麓的方向,然后穿过人群默默地走向了刑场。
就在黄克功即将离开的时候,一匹快马冲进了会场,一个工作人员大喊:“信,毛主席的信!”
这是毛主席写的,要在会场上宣读的信,法官又将黄克功请回了被告席,然后由莫文骅进行了宣读。
莫文骅宣读信件剧照毛主席在信中写道: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到。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
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
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毛主席关于处决黄克功的信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当莫文骅宣读完毕后,大家都看向黄克功,而他也扬起头颅,再次高呼三声口号。不久之后,远处传来了枪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剧照中的公审大会数日之内,两次枪响,两个本来有着大好前途的青年,走到了人生尽头。
当时的刘茜只有十六岁,满怀着革命热情来到延安,希望能报效国家。而彼时的黄克功也只有二十六岁,已经是一个颇有成绩的青年俊逸,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只可惜造化弄人,两个青年男女因爱生恨,黄克功动手杀人,最终酿成大错。
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杀人案,乃至于牵动了整个政局,使得毛主席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空余一声长叹。
在行刑结束后,张闻天同志在公审大会上做了《民主、法制与共产主义的恋爱观》这一报告。
毛主席在抗大演讲照片而随后毛主席也在抗大做了“革命与恋爱”的演讲,并提出了革命青年恋爱的三原则,即: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而在黄克功被处决之后,也在社会上引发极大的反响,国民党政府对边区政府的污蔑不攻自破,人们对党和军队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精神大加赞扬,李公朴先生就说:“它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好的法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