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德州的解放大道
TUhjnbcbe - 2025/2/26 17:40:00

解放大道是德城区的交通主干道之一,它南起七里铺大桥北至萱蕙路全长20余华里。它南北贯穿于整个德城区,穿越市区的大学路、青年路、天衢路、三八路等多条东西向干道,平行于湖滨大道、迎宾大道之间。位于最繁华的区域之中,是历史最悠久的马路。故年9月7日,德州市政府按照山东省《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的要求,决定:因年解放德州城时,八路军首先夺取了这条路上的玉皇阁、攻入南门城楼,为解放德州城打开突破口,将其定名为“解放路”,后又改为“解放大道”。

历史悠久的解放大道

据《德州志》记载:它原来的名字是“学前大街”,“学”指的就是“学宫”。据史料记载,德州学宫最初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年),由知州秦政所建。明洪武十年(年),知州阎九成将“学宫”移到今“德州监狱”的位置。据此推理“学前大街”应该是那时建的。而德州砖城是明洪武三十年(),由德州卫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带领全体卫军建的。故“学前大街”的年龄,比德州城还要大。

德州砖城修好后,学前大街北起德州城文庙的魁星楼,一直向南出德州城向阳门(南门),穿过玉皇阁进入通济南府的大道,实际在没翻修德州砖城之前它就是重要通道。故它要比德州砖城要早20年,由此推算它的路龄已有余年了。

因德州砖城修好后,城里全是驻军没有居民故街道名字极少。一个“学前大街”就出了德州城。明永乐九年(),德州知州何原移州治合于卫城之内,对德州城里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规划,他“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将知州衙门建在该路的偏东位置。致使学前大街的名字逐渐被淡化。又过了近百年,明正德六年()知州宁河将市民移至城里居住,形成了“州卫同治”城里逐步住满了居民,为了管理方便各种街巷的名字就纷纷涌现。一条学前大街肯定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了。

随着历史前进步伐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学前大街被诸多政治性、商业类、名家大户式的时髦路名所取代。如民国二十年(),时任德县县长的李树德,将全县编为31镇85街村庄。在这次规划中,原“学前大街”的位置被南关街、南四牌楼角、枣市街、忠义街、米市角、南门里街、预备仓街、喧哗角、当铺街、二郎庙南街、王家角、二郎庙角、李家角、步云街、升平街等时髦的街巷名称所替代。

德州城解放后,德州市(县级,以下同)民主政府对街巷名称进行规划时,这条路上的当铺街变成了新生街、枣市街变成了进步街等。年,德州市政府将南门(正阳门)拆除。年初,市建设局聘请天津大学沈玉麟教授等30余位专家,按照“大跃进”的要求在原《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德州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图以南门外的“人民剧场”为城市中心,即今东方红路与解放大道的十字路口处,由此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发展。

年市政府的根据这一规划,首先从人民剧场向北至二郎庙角处,对这条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因多种原因这段路拆迁后,因多种原因只将其简单的铺设了一层三合土,故路面很快就凹凸不平了。被扩宽的路段也没有命名,仍沿用了原来的街名,如二郎庙、新生街等。年“文革”开始后,首次将其命名为“红卫路”。

这条中间宽两头窄、凹凸不平的路段坚持了近20年,至年才分两次向南拓宽延伸至东风路;年从二郎庙角向北拓宽至原齿轮厂以北。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解放大道才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德州城这条历史悠久的大道,过去除了南门里到喧哗角处是石条路面外,其他路段均系窄狭、凹凸不平的土路。它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后,直到年德州城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条路不断翻修、拓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速度的飞快发展,才真正改变了“德州城自古南北路不通”的局面,才有了今天这条贯通城市南北的繁华大道。

诸多的历史遗迹

解放大道历史悠久,它的组成和周围的环境与东方红路、迎宾路、青年路等新开拓的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解放大道它是由数条老街巷组成的,这些街巷的名称又都与历史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比如从南门向北到喧哗角,即今解放大道与三八路的十字路口处,因在南门里故称“南门里街”;由此再向北到二郎庙角,今解放大道与建设街的十字路口处,因该路段有家资金雄厚、在德州城颇具影响的“德恒当”当铺,故得名“当铺街”等。

古老的解放大道因它穿过了数条东西向的街巷,造就了数个十字和丁字路口,德州城人把这些路口称为“角”。而且,这些带“角”的区域又多有名气。如:久盛不衰的“喧哗角”,它自从明永乐九年(),时任德州知州的何原,将州衙设在喧哗角以东、将城隍庙建在喧哗角以西后,这里就成了德州城最繁华的区域。清末民初,喧哗角的东南角是德玉成杂货店,西南角是红砖二层楼的鸿盛楼饭馆。由此向东是县政府、监狱、法院、公安局等政府机关;由此向西是招商街,城隍庙和最大的民用市场;向南的街两边是又一村包子铺、鸿盛魁、东合成、振兴号、源祥号、庆聚祥、德庆成等著名的商店。时至今日“喧哗角”依然是德州城里人声嘈杂、商业密集的繁华区域。

又如:李家角因明清时期,德州城的名门北李家族住在联云街东头而得名。说是“角”它却又是一条街,大体在现解放大道与天衢路十字路口处。李家角向西是“联云街”,因明清时期该街有座“天齐庙”,故名曰“天齐庙街”。民国时期()改为“步云街”。年德州城解放后改名为“联云街”。向东是李家角街、古关帝庙街、旧状元府街和英烈街。德州解放后将其与新营街合并,合称为“三合街”。年“文革”时改为“劳动街”。

李家角一带商业不太繁华,“文庙”就在它的西北,系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拜圣、游览的胜地。天齐庙街的“崇仁书院”,是德州城较早的一所书院,知州常到该书院讲学。清末在这里建了座师范学校。仅北李家族就先后有5人考中进士、16人考中举人。故这里是德州城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

还有“北四牌楼角”。据明万历《德州志》记载:北四牌坊有新老之分。老北四牌楼的西坊名曰“西地官”坊,系嘉靖二十年(),进士户部主事陈志建;南坊名曰“大方伯”,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布政使司李逢时建;北坊名曰“北柱史”坊,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御史王楠建;东坊名曰“东地官”坊,嘉靖二十三年,由进士户部郎中张子顺建。四座牌坊均为木石结构、四柱三门、斗拱重檐。到了明崇祯年间,这四座牌楼又由后来的四位进士在原地重建,俗称新北四牌楼。据康熙《德州志》记载:东坊由明天启二年(),进士御史赵继鼎建;西坊是明天启五年(),进士御史卢世傕建;南坊是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布政使司金炼建;北坊是明天启五年(),进士太常寺卿王都建。乾隆《德州志》载:新北四牌楼在“康熙六年()年废于火”。

与北四牌楼相对的是南四牌楼,它位南门外的枣市街(进步街)、南关街、税务街(前进街)、马神庙街(光明街)的十字路口处。据明万历《德州志》记载:东坊曰“谏议坊”,是嘉靖八年(),进士给事中叶洪所建;西坊曰“翰林坊”,是嘉靖十四年(),进士光禄寺卿卢宗哲所建;南坊曰“都宪坊”,是弘治十八年(),进士都御史袁摈所建;北坊曰“亚卿坊”,是太学生、刑部侍郎宋性所建。

这些牌楼均属于“功名坊”即官员为光宗耀祖而建,可它们也美化了解放大道的历史。除以上外在这条路上还有威武的玉皇阁、雄伟的朝阳门、唐朝建的永庆寺、元朝至元年前建的文庙等。虽然,现在这些古迹都消失了,但它们曾彰显过德州城曾经的繁荣与兴盛,它们是德州城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记之一。

历史悠久的解放大道它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一路上它不断的脱胎换骨、与时俱进,不断的焕发青春、充满活力、大踏步的融入了改革开放的现实之中。今天它将继续昂首阔步走向美好的未来。(马惠彬)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州的解放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