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黄克功逼婚枪杀女学生,写信向主席求情,毛
TUhjnbcbe - 2025/2/24 21:42:00

年10月5日晚,月夜。

啪!一声凌厉的枪声划破宁静的夜空。

声音来自延河旁。

啪!又是一枪。

良久,再也没有声音传来……

第二天一大早,有群众在延河边发现一具女尸,立即向当局报案。

经辨认,死者系陕北公学在校学生,刘茜,山西太原人,时年17岁。

震惊中外的黄克功逼婚杀人案就此案发。

《黄克功案件》电影海报

时间回到年,住在山西太原的董晋魁,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董秋月。这个刚刚出生的董秋月,就是我们这桩悲剧的女主角、黄克功案被害者——刘茜。

董晋魁家境相当殷实,父亲董崇仁年轻时跟袁世凯拜过把子,因为帮助阎锡山当上山西都督有功,被阎锡山保荐为晋南镇守使,授中将军衔,在山西也是一大风云人物。

后来,董崇仁和阎锡山发生矛盾被罢免,董家本来就是定襄著名富商,于是董崇仁继承祖上留下的产业,一门心思经商,人称“虎商”。

董晋魁是董崇仁的长子,娶妻白氏,白氏为其生下一女后,染病早亡。董晋魁续娶妻高荷清,高荷清肚子很争气,第二年就给董晋魁生了个儿子,取名董家宝。

光从名字看,就知道董晋魁把这个儿子当成了传家宝,所以对高氏给自己生下的女儿董秋月就不是那么喜欢了——儿子才是传家宝,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媳妇。

董家宝5岁那年,董晋魁想送儿子去新式学堂读书,但父亲董崇仁是个老封建,认为孙子“不能进洋学堂,进去就要学坏”,董晋魁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孩子离家出走,到太原找了一份小职员的工作养家糊口,妻子高氏相夫教子,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年4月刘茜父亲董晋魁填写的资格审查表(影印件)

董崇仁对儿子的举动十分气愤,骂他大逆不道,搞得董晋魁好长时间不敢回老家面对父亲,只是他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女儿董秋月也会像自己一样,选择离家出走。

董家重男轻女,董晋魁也不例外。兄妹之间拌嘴吵架,父母知道后总是责怪刘茜,而刘茜性格刚烈又倔强,每次都要争个是非曲直,最后挨骂挨打的也总是她。

转眼间,刘茜到了上学的年龄,刘茜想跟哥哥一样上学读书,但父母却把她关在家里学做女红,任凭刘茜如何哭闹,就是不让她读书。

过了几年,董晋魁在北京日子过得不如意,便携妻女回到山西太原。

刘茜的母亲有一个表妹刘映荷,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看见刘茜被关在家里不上学,就不管刘茜父母的意见,硬是拉着刘茜去上了学,直接读小学三年级。

刘茜聪明,能干,又要强,在学校表现很好,还当选为班长。上学期间,刘茜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变得热情、自信、进步、向往革命,是友仁中学有名的积极分子。

黄克功案件的被害人刘茜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刘茜积极组织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还担任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就在这一段时间,董秋月给自己取了“刘茜”这个名字。

刘,是为了感谢姨妈刘映荷;茜,是一种草,可以做红色染料,表达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无数国人命运随之改变。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迅速失守,太原也不安全,董晋魁准备全家逃亡,走之前要回乡下老家看看,刘茜坚持不去,要留下看家。

等董晋魁夫妇回来,才发现刘茜已人去楼空,董家宝找到了妹妹留下的一封信:

“我终于走出了狭小的房子,我要去认识这广泛的大世界了……只有把握现实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现在,我向你告别!我要当看护去了,你耻笑我吗?”

原来,刘茜早已和同学约好离家出走,追求自由,他们的目标是——延安。

当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在国内声望大涨,延安成为无数爱国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很多知识青年,为了追求自由、光明,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来到延安朝圣。

刘茜就在这股热潮之下,来到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年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延安到处都是和刘茜年龄相仿的学生,大家志趣相投,无话不谈,刘茜在这里如鱼得水,在她看来,这里思想解放、进步,充满朝气、正义,就连空气都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让刘茜想不到的是,即便是这个世界最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即便是太阳,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她在延安的幸福时光,仅仅维持了2个月。

黄克功,江西南康人,年出生,16岁参加革命,跟刘茜来延安时一样大。

黄克功对革命有功,他在井冈山时就追随毛主席,亲历多次“反围剿”,后来又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以英勇善战著称,特别在四渡赤水和娄山关战斗中,黄克功不怕牺牲,勇敢冲锋,多次负伤,表现突出,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

凭借为革命立下的战功,黄克功从一名普通战士,一直干到旅长。

年,黄克功调任抗日军政大学任第二期第15队队长,刘茜正是他的队员。

黄克功(王凯饰《黄克功案件电影剧照》)

当时正值全民抗战,党中央提倡军政干部以大业为重,晚婚晚育,结婚条件叫“二八五七团”,就是“28岁、5年党龄、7年军龄、团级干部”,上述条件具备其中之一者才准予结婚。

黄克功时年27岁,年龄不符,但他资格老,早已具备党龄、军龄、级别条件,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对象,所以一直没有结婚,还好他年龄不大,条件又好,也不着急。

刘茜的出现,让黄克功眼前一亮。

经过短暂的接触,黄克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年轻漂亮、美丽大方的女孩,而黄克功的成熟大气、英俊潇洒、事业有为,也吸引了情窦初开的刘茜,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保守。相反,当时的延安思想开放,只要符合条件,真心实意,组织不反对军政干部谈恋爱,甚至年龄差距也不是问题,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女青年,都和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几岁的干部恋爱、结婚。

爱情的保鲜期是短暂的。时间不长,刘茜就发现自己和黄克功在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情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冲突越来越明显,刘茜开始有意疏远黄克功。

黄克功与刘茜恋爱(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黄克功察觉到之后追问刘茜,刘茜向黄克功摊了牌,决定中断恋爱关系。

黄克功以为刘茜只是一时想不开,更进一步展开热烈追求,都被刘茜婉言拒绝。

黄克功犯起了疑心病,他觉得是刘茜变了心,喜欢上别人,就写信把刘茜责备一番,不让刘茜跟别的男性交往,甚至直接把一把钱甩给刘茜,执意要求刘茜和自己结婚。

黄克功的骄横霸道让刘茜无法忍受,她写信对黄克功说:

“假如你爱我,这钱就不应该给我,请你给前方战士用好了!我们还是讲广义的爱吧!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摆在眼前,四万万同胞正需要我们的爱呢!你说是吗?你爱我吗?而你更应该爱大众。我们都有恋爱的自由,谁都不能干涉对方的交友。”

刘茜一番话让黄克功彻底失望,甚至是绝望,他知道刘茜的心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黄克功与刘茜(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对黄克功而言,这次失恋是他一生莫大的耻辱,甚至比打败仗还要耻辱。

黄克功十分恼怒,他决定孤注一掷,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年10月5日晚饭后,黄克功把心爱的勃郎宁手枪装进口袋,向陕北公学走去,半路正好碰见刘茜和一帮同学延河散步,黄克功便招呼刘茜和自己单独走。

刘茜未加防备,和黄克功一起信步而行,一直走到河滩边僻静之处。

说着说着,黄克功开始激动,要求刘茜跟自己结婚,刘茜予以严厉拒绝。

黄克功失去了理智,他拔出手枪,厉喝:“你要是不跟我结婚,就要承担后果!”

刘茜呆了一下,转而清醒过来,仍然严词拒绝。

啪!黄克功开枪了。

刘茜立刻倒地,这一枪击中她的肋部,鲜血瞬时流了出来。

黄克功与刘茜(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黄克功懵了,他见过无数敌人的鲜血,但这样一个年轻女孩的血,他还是第一次见。

刘茜躺在地上,用尽全身的力气呼喊:“救命!救命!”

一不做二不休,黄克功没再犹豫,瞄准刘茜头部,又开了一枪。

刘茜当场毙命,鲜血染红了河滩。

杀人之后,黄克功很镇定,他返回学校,洗去血迹,擦净了手枪,还伪造了书信。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发现刘茜一夜未归,跑到黄克功处询问刘茜下,黄克功故作镇定说不知道,但神色之间的慌张已经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不安,只是该同学未发现。

但罪恶是掩饰不住的,刘茜的尸体迅速被发现。

黄克功(王凯饰,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经检验,尸体右肋下有枪伤,入口污黑色,无出口;左耳背有一枪伤,弹穿脑门,血浆模糊;左腿有伤痕两处,紫黑色,系被枪杀身亡;现场发现弹壳两颗,弹头一颗,系勃朗宁手枪发射。

很快,更多证据浮出水面:黄克功的警卫员在给他擦枪时,发现手枪有刚发射不久的痕迹,黄克功穿过的衣服上有被洗过的血迹残留,便立即向保卫部门进行汇报。

领导同志高度警觉,立即找到黄克功谈话,黄克功见事情暴露,承认刘茜是自己所杀。

至此,黄克功逼婚杀人案正式案发,高等军事法院将黄克功逮捕,准备依法审判。

消息传出,引发轩然大波。

黄克功是我军高级将领,国民党控制的某些报纸,趁机借题发挥,大肆渲染所谓“桃色新闻”,肆意诬蔑攻击,当时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团在延安访问,一旦处理不慎,将会造成国际影响。

黄克功被逮捕(王凯饰《黄克功案件》电影剧照)

案件越是敏感,意见越不统一。

黄克功故意杀人,难逃惩处,但到底该怎么惩处,要不要判死刑,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部分人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天王老子也不能例外,何况是共产党员、红军将领,为严肃军纪,所以必须处死黄克功,否则民愤难平,也无法给死者一个交代;

另一部分人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眼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黄克功身为革命功臣,骁勇善战,处死可惜,不如让他戴罪抗日,将功赎罪。

黄克功本人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但也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党中央和毛主席看在自己对革命有功的份上从轻处罚,他打着希望抗日赎罪的幌子,在陈述书中为自己辩白说:

“功乃系共产党一分子,值兹国难日益严重,国家民族存亡之秋,非但不能献身抗日疆场,反而卧食监狱,诚然对党和革命深深抱愧。因此,功对党和法庭有所恳者,须姑念余之十年斗争为党与革命效劳之功绩,准予从轻治罪,实党之幸,亦功之幸也。”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讨论黄克功案件(电影《黄克功案件》剧照)

时任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感觉此案事关重大,不易草率,便将情况如实向毛主席汇报;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案件审判长雷经天,也写信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

这时,有些领导同志听闻消息,为黄克功求情,希望组织考虑到黄克功这些年来的革命功勋,赦免黄克功的死刑,让他戴罪立功,把最后一滴血留在抗日的战场上。

毛主席看过信件之后,拍案而起:

“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吗?!”

然而,黄克功没有放弃从轻处罚的努力,他又向法庭提出第二份陈述书:

“法庭须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实于党的路线,恕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以便将来为党尽最后一点忠,实党之幸,亦功之最后希望也。”

看到黄克功这些陈述书,毛主席不是没有怜悯之心,黄克功自打井冈山时期就追随自己,反围剿、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哪一次战斗都没缺,每一次都是冲锋在前,从来不知道畏惧,长征期间,还担任过中央红军的警卫团团长,如今犯下杀人命案,毛主席能不惋惜吗?

抗战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工作

可当看到法庭对黄克功杀人案的描述,毛主席又感到深深的愤恨。

毛主席熟读史书,当然知道我国古代向来有戴罪立功,将功抵过之说,很多功臣都因为赫赫战功,犯罪之后可以从轻发落,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眼下大敌当前,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处决一位勇冠三军的革命将领,确实令人惋惜。

毛主席点燃一袋烟,烟雾缭绕间,他想起了不久前的张灵甫杀妻案。

就在两年前的年9月,国军将领张灵甫怀疑妻子吴海兰与人通奸,枪杀了自己的妻子。

此案一出,震惊全国,西安各界妇女联合上书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张灵甫。

蒋介石迫于压力,下令胡宗南将张灵甫押解到南京接受军事法庭处理,但胡宗南和张灵甫一商量,为求从轻处理,决定让张灵甫“主动投案”。

张灵甫到了南京之后,被关押在老虎桥监狱,初审被判处死刑,但张灵甫恰好感染了疟疾,加上各方求情,便没有执行死刑。等病治好了,张灵甫向法庭百般辩解,法庭听信他的辩白,赦免了张灵甫的死刑,改判十年有期徒刑,蒋介石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民党将领张灵甫与妻子合影

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张灵甫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所有服刑官兵(“政治犯”除外)一律赦免,返回军队服役,张灵甫也在范围之内。王耀武趁机向蒋介石为张灵甫求情,蒋介石就坡下驴,释放了张灵甫,而且很快将张灵甫官复原职,担任上校团长,上了抗日战场。

随着抗日战争进行,张灵甫杀妻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谁也不再记得,而张灵甫此后官运亨通,后来官至国军精锐74师中将师长。如果不是蒋介石徇私,他早就被枪决了。

一袋烟抽完,毛主席的思绪也回到当下。

蒋介石让张灵甫戴罪立功了,我能让黄克功戴罪立功吗?

不,不行!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军队,就应该执行更严格的纪律。今天我们纵容一个黄克功,两个、三个……无数个黄克功就可能站出来,那共产党还是共产党吗?

毛主席掐灭手中的烟,拿出纸来,略一思忖,写下一封长信。

年10月10日毛主席关于黄克功案件问题致雷经天亲笔信

几天后,雷经天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

“雷经天同志: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雷经天感到由衷的钦佩,自己的意见与毛主席不谋而合,他继续往下看:

“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得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年10月11日,陕北公学操场人头攒动,公审大会如期召开。

年10月11日黄克功案件公审大会现场(电影剧照)

公审大会上,抗大政治部胡耀邦等作为公诉人代表,陈述了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全部经过,并向法庭提出判决意见,并出示了相关证据,黄克功也如实坦白了自己的犯罪经过。

最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做出判决:

“刘茜今年十六岁,根据特区婚姻制度,未达结婚年龄。黄克功是革命干部,要求与未达婚龄的少女结婚,已属违法,更因逼婚未遂,以致实行枪杀泄愤,这完全是兽性不如的行为,罪实难逭。黄克功故意杀人,处以死刑!”

判决过后,黄克功讲述了最后的愿望:

“死刑如果是必须执行的话,我希望我能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如果允许,给我一挺机关枪,由执法队督阵,我要死在同敌人的拼杀中。如果不合刑律,那就算了。”

雷经天沉默了一下,拿出了毛主席那封亲笔信,一字一顿宣读了原文:

“……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毛泽东。年10月10日。”

年10月10日毛主席关于黄克功案件问题致雷经天亲笔信(手稿)

黄克功听后,仰天长啸,痛哭流涕。

临行前,他高昂着头,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然而,再高亢的口号也救不了黄克功的性命,也挽不回刘茜年轻的生命。

啪!随着延河边的一声枪响,黄克功被依法枪决。

这一声枪响,不只是枪决了一个杀人犯,而是向全中国、向全世界显示出陕甘宁边区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坚定决心,边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共产党、八路军不委罪于人,不枉法,公正无私,纪律严明,真是了不起!”

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高度评价黄克功案件,称“它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好的法律榜样”,而国内反动势力那些聒噪的声音也在一瞬间消失地无影无踪。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功逼婚杀人案件(电影剧照)

对比蒋介石处理张灵甫杀妻案,毛主席对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处理高下立判,高度相似的案件,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似乎也昭示着两个政党未来的命运。

黄克功案在党内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等特大贪污犯时,仍有人为他们求情,毛主席联想到黄克功案,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一个个官吏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末,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当李自成造反!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

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一桩尘封的历史案件似乎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只要提起从严治党、依法治国,黄克功案与刘青山、张子善案一样,都会被人们频繁提起,而毛主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挥泪斩马谡,刀下不留人”的故事依然口碑不绝。

年10月11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关于黄克功案件的判决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或许就是黄克功案件留给我们最大的反思。

参考资料:《黄克功杀人案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公正》《毛泽东选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中华魂》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克功逼婚枪杀女学生,写信向主席求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