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拜孩子为师
导语:
为啥每次走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孩子都会紧张、哭闹甚至恐惧?你有没有蹲到孩子的高度,去看看这个世界?如果你这么做过,你才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那种情绪!
为啥你跟孩子的沟通会失败,无论你怎么说教,他都不听?你有没有想过,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当他尝试用商量的方式跟您沟通时,你是怎么站在家长的权威,武断地否定!
在中国,很少有家长愿意降低姿态,站在孩子的视角想问题、看世界!也很少有家长,当自己犯错时,愿意向孩子道歉,更少有家长,能心悦诚服地向自己的孩子学习。
可是,知心姐姐卢勤却通过7个故事告诉我们,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心;拜孩子为师,父母才能一起与孩子成长。
故事一: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
在《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我曾经谈到这位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讲的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他的三岁女儿跟他很要好,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都哭闹着不愿意进去。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比家里好玩多了,小孩子为什么不爱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有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时忽然发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不是玲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来回摆动的大手,一个个见棱见角的大提包,不时碰到孩子的小脸和身体……他明白了。
“这里太可怕了,我们一分钟都不呆了,马上回家去!”他大声对女儿说。可是爸爸把孩子扛到肩上准备离开时,孩子笑了,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给我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
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故事二: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上小学时,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我洗耳恭听。
“过两天学校要组织春游,要坐车、买门票,天这么热,还要买点儿饮料。您能不能给我五块钱?”儿子捏着手指算着。
“可以。”我毫不犹豫。孩子出去玩,给点儿钱是应该的,何况他的理由那么“充分”。
儿子看我这么痛快,来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没去颐和园了,里面有许多地方都要门票,您能不能再多给我两块钱。”儿子“得寸进尺”了。
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觉得这个理由也能接受,于是又答应了:“好吧!”
儿子看自己的“游说”成功,情绪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一快,给我八块算了,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跟我借呢!”
这话也有道理,看他那费劲的样子,我改变“战术”,“以攻为守”了:“这样吧,我给你十块,由你自己支配,节约归己,好不好?”
“真的?OK!您真是个痛快妈妈!”儿子喜出望外。
出乎我预料的是,这次春游儿子只花了三块钱,用来买门票、交车费。
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次春游,你儿子什么都不买。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去买饮料,他也不去买,我们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告诉我‘节约归己’。”
后来听儿子说,许多同学买吃的、买喝的,春游变成了“吃游”;还有的同学把剩下的钱买了小飞机,三元钱一架,一会儿就飞丢了好几架,多可惜呀!
回想儿子成长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
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我们。
故事三:替孩子着想——尊重孩子
尊严是人类灵*中不可践踏的东西。
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如果孩子在羞愧中生活,他将会自卑。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
“学者为师,身正为范。”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当你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但还不能确定时,请你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冤枉孩子;而当你已经有证据确认孩子犯了错误时,请一定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孩子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故事四: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选择是一种能力。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选择的机会。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如果事事都靠父母替他选择,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那么机会就会与他擦肩而过。
我自己,以及每一个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谈起自己当年的选择,无论是苦是累,脸上都会洋溢出一种自豪;因为毕竟在十几岁时就当了自己的家。那些苦呀、累呀都是自己选择的。这样的体验事花钱也买不来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可是如今,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却习惯把“选择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未来,逼着孩子做他们没有兴趣的事情。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只会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见办事,自己缺少主见;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总是跟父母“较劲”;你让我朝东,我偏要向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法实现,还造成与孩子心理的隔阂。
如果我们能够想想当年自己的选择,对孩子的选择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让孩子自己选择,那结果就大不一样。
故事五: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
大人做了错事,不妨大胆地认错。
大人有时会错怪孩子,这很正常,因为许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犯了错,要向大人认错,向被冒犯的人道歉;可大人犯了错,错怪了孩子,却很少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这就是不正常了。
一次座谈会上,有位爸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人犯了错误,面对孩子,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我知道了就责备他,骂他。以后通过找老师,我发现错怪了他,但没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一点让我们大人很难办。”
我回答说:“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也要实话实说。如果能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想,孩子是会非常感动的。有时,家长老是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大人,怎么可以随便对孩子说‘对不起’呢!”
“我倒觉得,我们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有来有往,谁做得不对谁就认错。这样,反而显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有分量。那些只知道修饰自己的人肯定是虚弱的人。”
故事六: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
见识,是在实践中增长的。
带孩子出去玩,出去见世面,扩大视野,是家里任何玩具、画册、游戏机都替代不了的。
人类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认识整个人类,需要一个博大的胸怀,尤其面对与自己民族差异很大的群体,需要以坦诚的胸怀走向对方,了解对方。
孩子认识人类,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来认识的。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实际上是在帮助他多打开一个窗口。这样的窗口打开得越多,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心胸就越宽广,胆量就越大。相反,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与人交往,那么孩子或者变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自信,或者变得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与别人格格不入。慢慢地,对人越来越疏远、陌生,心灵的世界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自己,其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请不要把孩子关在狭窄的空间里,放他们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多认识社会,多结交朋友。
故事七: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放下架子,你会发现孩子可能比你强。
今天的孩子非常幸运地成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家长的想象。
最有趣的是,让孩子带你出去玩,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亲子沟通最妙的方法。
有一位父亲,由于工作所限,他从来没出过远门,儿子上了中学,跟他越来越疏远——有点儿瞧不起“没有见过世面”的爸爸,在家里很少跟爸爸说话。一次,这位爸爸听了我的演讲,想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决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
“儿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没出去过,由你带队,到哪儿去,坐什么车,住什么店,玩什么,全听你的!”
儿子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真的?老爸,我没听错吧?”
爸爸笑了,郑重地告诉儿子,这是真的。
儿子兴奋极了,立刻找来地图、列车时刻表,精心地作出了旅游计划。一路上,买车票,找旅店参观,联系旅游景点,全由他张罗。爸爸不仅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对儿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为惊讶和赞赏。
旅游归来,爸爸对儿子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你比爸强多了!”他还对妻子说:“儿子组织能力很强,将来说不定会当上总经理!”
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大为改善,他对妈妈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爸是天下最好的老爸,他挺听指挥!”从此,父子俩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这么简单。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强,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在童年时期萌发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强化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向孩子学习。放下架子,拜孩子为师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