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旴江医学之喉科候针溯源 [复制链接]

1#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溯源

摘要: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源于元代江西旴江流域出现的我国最早从事喉科的临床医生——临川范淑清、南丰危亦林。危亦林,师从范淑清,著《世医得效方》,首设口齿兼咽喉科专卷,创立“喉风十八症”新论,喉病治疗首论针灸,次论药治,针药结合,重视针灸以及咽喉口腔的局部针刺(喉针)、用药(喉药)以及小竹管吹药(喉枪)等特色治疗。因此,喉科“喉针”流派在旴江流域得以兴起、广泛传播及流传后世,对我国喉科的发展、兴盛、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清代著名新安郑氏喉科曾受业于旴江南丰喉科名医*明生,因此专业喉科,相传至今已历十二代;湖南张氏喉科曾受业于旴江豫章喉科名医周纪秋,因此专业喉科,相传至今已历七代;四川熊氏喉科亦渊源于旴江南昌县熊氏医门。

关键词:旴江医学;旴江喉科流派;喉针;范淑清;危亦林;中医流派

旴江医学,分布于江西省旴江(今名抚河)流域的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崇仁、抚州、东乡、丰城、清江、进贤、新建、南昌等县市[1],古往今来,医学繁盛,医家林立,流派纷呈,其中以元代范淑清、危亦林为代表的喉科“喉针”流派颇具特色[2],临证首重针治,影响深远,流传至今,对我国喉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喉科医家临证,有的重针治,有的重药治(内服方药);以危亦林为代表重针治的医家有清代的张宗良《喉科指掌》、郑梅涧《重楼玉玥》、金德鉴《焦氏喉科枕秘》、李纪方《白喉全生集》、封一愚《咽喉秘传》、夏云《疫喉浅论》等;至当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医家多弃针而重药治。为了发扬古老的喉科“喉针”术,追本溯源,笔者就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之渊源,作一探讨。

一、喉科、“喉针”

喉科,系指治疗咽喉、口齿病的专科,又叫咽喉科、咽喉口齿科。《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3]载:“喉科:……系指传统医学论治咽喉、口齿病的专门学科。又叫咽喉科、喉咙科、咽喉口齿科。”又“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咽喉科为一科。即喉科。”又“元代分十三科,……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可见,喉科在元代开始独立设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历史上医籍中首设“口齿兼咽喉科”。古代,未设耳鼻咽喉科,耳鼻疾病大多由喉科治疗或内科、外科治疗,许多喉科医籍中都涉及耳鼻疾病的辨治。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真正设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中医喉科逐渐扩展为耳鼻咽喉科,而口齿也独立为口腔科[4]。但是,至今有的中医耳鼻咽喉科仍然承担口齿疾病的诊疗工作。

“喉针”,是喉科针灸疗法的简称;系指以针刺或针刀刺割口腔、咽喉患部和腧穴,以及针刺颈部腧穴为主的喉科针灸疗法,结合病情的需要也可配合针灸全身腧穴和药物治疗。临床一般使用普通的针灸针或针刀,也可用特制的喉针,或者以针代刀及以锋利之物代针和刀。喉针一词,在明代的《外科正宗》、《外科启玄》以及清代的《证治汇补》、《疫喉浅论》等医籍中均有记载。古代,使用的喉针种类繁多,如银针(《重订囊秘喉书》)、铍针(《古今医鉴》)、角针(《医学心悟》)、笔针(《针灸聚英》)、火针(《焦氏喉科枕秘》)、竹针(《重楼玉玥》)、线针《外科正宗》、布针(《郑氏彤园医书》)、磁锋(《喉科大成》)、刀针(《喉科指掌》)、针刀(《重楼玉玥》)、三棱针(《喉科聚英》)、破皮针(《重楼玉玥》)、瓜子刀针(《外科备要》)等。特制的喉针,一般长六寸许,细柄扁头,锋尖[3]。喉科针灸疗法,随着现代

喉科扩展为耳鼻咽喉科,“喉针”也随之发展为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

二、喉科“喉针”流派的兴起

喉科“喉针”流派,于元代时期在江西省旴江流域兴起。江西省旴江流域,自古以来喉科临床,都是以针灸为主,针药结合,尤其是以重视喉针和喉药(咽喉、口腔局部的针刺和局部用药)治疗为特色。究其原因,源于元代时期,旴江流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从事喉科的临床医生——范淑清、危亦林[5],以及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口齿兼咽喉科专卷,因此喉科“喉针”流派得以兴起、广泛传播及流传后世。

据《江西通史·元代卷》[7]记载:元代,江西旴江流域南丰著名医学家危亦林,不仅精通骨伤科,而且“危亦林……跟随南丰江东山习疮肿科,从临川范淑清习咽喉口齿科,后出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可以肯定,在元代旴江流域的临川和南丰已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专事喉科的临床医生——范淑清,并且喉科医生范淑清已经有了传人危亦林;这是我国至今从事喉科专科临床医生的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而不是传说和揣测。并且,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3]中首设口齿兼咽喉科专卷,将前人有关咽喉口齿病的理论和经验作了一次删芜存精的大整理,纲目整然、辨证详明、立法严谨、内外兼治、针药并用,是指导喉科临床辨证论治的“临证指南”;卷中有“秘传咽喉科一十八种喉风症”新论,“喉病”治疗,首论针灸,次论药治,针药结合,重视针灸以及咽喉口腔的局部针刺(喉针)、用药(喉药)或小竹管吹药(喉枪)等特色治疗,实为中医喉科和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以及喉针、喉药、喉枪之肇始,受到后世的推崇和沿用,对明、清、民国时期喉科的发展、兴盛、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譬如,危北海[8]说:“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字达斋,江西南丰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精通各科,尤擅疮肿科和咽喉口腔科……在喉科方面,创造了不少外用有效方剂。例如用于口内灌漱的破*方以治疗双蛾风;用一竹管吹人喉中的雄*散以治疗缠喉风;用于口内噙化的开喉关(药末)以润喉开闭。在治疗喉风一证中,既提出了一系列理法俱全的内服方药,又注重针药兼施,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灸治法,列举了具体的穴位,说明了施术的手法,确乎是经验之谈。在整个喉病的治疗中,都体现出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精神,就仅一种病证的治疗而言,根据不同病情的需要也是多法并用,内外同治具有一定的独特风格。”王德鉴[9]指出:“《世医得效方》在耳鼻咽喉口齿科方面也添了新的光彩,在第十七卷口齿咽喉科篇中,把过去的理论、效方作了一次删芜存精的大整理,并把《儒门事亲》首创的热性咽喉病八症补充为“喉风十八症”,这对后世关于喉风的分类有很大的影响。”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自清代时期始,已流传至日本、朝鲜、美国以及欧洲,而且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

三、喉科“喉针”流派的流传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由于危亦林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及医官副提领,并有医籍《世医得效方》传世,所以他与范淑清老师的喉科学术思想及“喉针”临床经验得以流传后世,在旴江流域广泛流传,喉科“喉针”流派医家众多,自元代迄民国旴江医家以喉科或治喉症闻名的有范淑清、危亦林、李梴、龚信、龚廷贤、龚居中、聂尚恒、聂杏园、李铎、谢星焕、范云溪、李文谟、包钧台、徐佩庭、徐少廷、张尘生、谢用章、张如鳌、*明生、周纪秋、刘式宋、隋志先、吴志卿、李祥麟、周联辉、刘久和、刘孔书、刘茂林、刘茂兰、刘范卿、刘文江、谢灵孙、赵稻村、龚应耀、董演四、周士燮、熊吉之、熊雨田、魏显杨、魏荷生、严式祖、严绳祖、严振声、王士清、吴明仙、李元馨、章绍方、封九余、杨满金、唐于梅、程浩元、吴其昌、张慧玲等五十余人,这对旴江喉科的流传以及我国喉科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10-12]。

譬如,明代,聂尚恒、聂杏园父子,清江人,精儿、妇、喉科,聂杏园撰《咽喉说》[13]。清代,张尘生,南城人,世业医,精针灸、外、眼、喉科,擅按、抚、*、熨、针、割等外治法,康乾时期撰有《论喉科三十六种》、《眼科》十二卷、《杂科》四卷;其《论喉科三十六种》,阐发了喉科三十六证的病发部位、症状演变、施治用药、针刺疗法等,内容条分缕析,易学易记;其子如鳌世其业,人尝称之[14-16]。*明生,祖籍福建,迁居南丰,传旴江喉科,擅用针灸,治验如神,活人甚多,撰有《喉风三十六种》;康乾时期,新安歙县郑村人郑于丰与其弟郑于蕃共同受业于*明生,得其秘传而专业喉科,相传至今已历十二代;*明生年近六旬时,果无嗣而殁,郑于蕃(仰山公)携遗像一帧而归,供奉于书室中[17-18]。周纪秋,豫章人,世业喉科,擅用针、药治喉病,曾收张龙升为徒,传旴江喉科,至此张氏喉科流传七世,有江西新余张氏喉科和萍乡张氏喉科及湖南醴陵张氏喉科闻世[19-20]。熊吉之,祖籍南昌县,为享誉四川的清末喉科名医;其子熊雨田继承家学,精内、喉科及针灸,为重庆名医[11-12]。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流传旴江流域而且传播至赣江流域、鄱阳湖区域、长江流域,乃至海内,对后世喉科基础学及临床学的发展以及喉症临床分类、辨治的创新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譬如,清代时期的喉科专著中,以喉风命名的病症渐趋增多,我国著名的新安医学清代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更有喉风三十六症。据《重楼玉钥续编·自叙重楼玉钥续编》[17]记载:喉科名家《重楼玉钥》作者郑梅涧的父亲郑于丰、叔父郑于蕃,曾在旴江流域南丰县学习喉科。《新安医学五官科精华》[18]亦记载:“清代康乾时期,郑于丰(-年)与其弟郑于蕃(-年)共同受业于江西南丰名医*明生。*明生精于喉科,擅用针灸,疗效甚佳,郑氏兄弟得其秘传而专业喉科。康熙六十年(),兄弟分居,郑于丰居南园,世人称之为‘南园喉科’;郑于蕃居西园,世人称之为‘西园喉科’。从此闻名于世,又尤以南园郑于丰之子郑宏纲即郑梅涧(-年)继承家传衣钵,擅长用汤药和针灸治疗咽喉疾病,著《重楼玉玥》,开创了喉科学上的‘养阴清润派’。郑梅涧长子郑承瀚(-年)又创制‘养阴清肺汤’,对治疗当时流行的白喉病有奇效,比年西方获得首次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德国学者冯贝林发明抗*血清治疗白喉病早年……相传至今已历十二代。”《重楼玉钥续编》[17]并记载:*明生在南丰“年近六旬时,果无嗣而殁。仰山公(郑于蕃)携遗像一帧而归(安徽歙县老家),供奉于书室中,由是数十年来,活人甚广。”此外,《重楼玉玥》研究专家郭君双[21]认为:“《重楼玉玥》……该书卷上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明生传授的古本‘喉风三十六种秘书’;二是郑梅涧的经验,如‘梅涧医语’;三是郑承瀚与同里医生方成培整理后附入的内容。”可见,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对我国中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强,周思平,*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4(6):11-14

[2]谢强,*冰林.旴江医学发展纪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5(3):15-23

[3]《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

[4]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

[5]谢强,魏小明.我国最早的喉科医生——旴江医家范淑清、危亦林考[J].江西中医药,,43(11):10-12

[6]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吴小红.江西通史·元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8]危北海.危亦林与《世医得效方》[J].江苏中医杂志,,(2):46-47

[9]王德鉴.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10]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44(3):3-6

[11]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一)[J].江西中医药,,44(4):3-8

[12]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二)[J].江西中医药,,44(5):3-8

[13]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建昌府志.六十四卷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15]常世英.江西省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6]杨卓寅.江西杏林人物[M].南昌:江西省卫生厅编印,:23,90,98,,

[17]郑承瀚.重楼玉钥续编(三三医书·第三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8]郑日新.新安医学五官科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

[19]周逸之.醴陵张氏喉科史略[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9(4):-

[20]张有芬.张氏喉科临床经验简介[J].中医杂志,(5):18-19

[21]郑梅涧(郭君双整理).重楼玉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导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