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阳村莆田的ldquo荔林水乡rd [复制链接]

1#

图文:陈建雄

导语

闻着荔香穿行在东阳,伴着田里的蛙鸣,时不时惊出一二只飞鸟,如此风光便是莆田的“荔林水乡”了。

环村的淇水和如林的荔枝将东阳的文气包围,并轻盈地停留在一栋栋官家宅第上。

荔林水乡,耕读东阳

作者:建喵

顺着古路,一出莆田的北门拱辰门就到了头亭。再沿着这条通向省城福州的驿道依次经过二亭、三亭、四亭,接而穿过濠浦和西施村就到了东阳。《兴化府莆田县志》里提到东阳原本叫东洋,在县东北五里的延兴里地界上,这里地产荔枝甘蔗为著。

甘蔗喜水,荔枝亦是。故而莆人把荔树映在河面说成是“荔枝生歹好照镜”。东阳河系发达,村庄三面环水,先人在河边田头种上了不少荔枝树。荔枝树对于东阳来说,像极了村郭,布列外沿,环而围之。每年的七月,田头荔枝当红的时节。红果绿叶成簇地拥在河岸,景致煞是好看。而此时,田里的水稻也早已抽穗,一片新绿,安静地在暑热之中慢慢成熟。闻着荔香穿行在东阳,伴着田里的蛙鸣,时不时惊出一二只飞鸟,如此风光便是莆田的“荔林水乡”了。

东阳荔枝

荔枝只是生活一味甘甜的调剂,农田真实地维系着农人的生命。东阳或说全部的水田,在农人插秧时就签订了一份契约:你扶养我长大,我为你提供粮食,并给你无限的希望。而水田离不开水,河流沟渠的开挖,影响到了村庄的存活和安定。环绕东阳的河流,当地人谓之淇水。淇水的源头在十几里开外的延寿溪。和莆田北南洋所有的村庄相似,东阳依赖着水和农田存在于年复一年的春耕秋收之中。

田中央

水道分割陆地,桥梁连接水乡。东阳的每一座桥梁都可被看做是看客,千百个寒暑以来就躺在那儿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身上经过,或者撑着竹篙、划着小桨从身下经过,方便邻里路人。因此修桥铺路无论是在什么年代都是功德极高的事。像东阳这样的水乡,村里人无论是出田劳作还是婚丧嫁娶,都是要过桥的。就更不提出仕赴任和外出行商了。

划桨的阿伯

古志书里提到,延兴里桥九。延兴里的九座古桥,经过一次次重修要么变了名号,要么随着桥梁增多失了身份。今年小暑,我经过东阳村西面的沟西桥,见桥下有一位老伯划船经过,便劳烦他渡我去瑞庆祠前。走下桥,站在一石板上等船靠岸。刚淋过雨的石板清楚地露出一行字“求薦妣周十三娘”。这是宋人的习惯,为超度亡人布施石板修桥的题刻。如此,就可猜测这上个世纪修的石拱桥前身可能是一座近千年的古桥。延兴里桥九,其一叫陈家口桥,也叫登科口桥,二者在莆仙话中发音相近。无论是陈家口还是登科口,都与东阳村的气质极为符合。通村姓陈、科举斐然、位于村口。这就让人不禁猜想,此时的沟西桥可能就是彼时的登科口桥了。后续去查,此桥还真是宋人李富所发起兴建,位列李制干所修的三十四桥之中。桥的位置没变,桥身和桥名由宋代至今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思来想去,还是登科口这个名字比较好,远比沟西来得雅,叫唤起来也有点炫耀东阳村文教昌盛的意思。

传统灯笼

说东阳村,言必明清两代的科举成绩。固然“三世五进士”“十一进士二十八举人”的成绩确实傲人。那走过历史的岁月,东阳人接受稻田供养,秉承的耕读文化除了留下过眼云烟般的考试成绩还有什么呢?我想大概只有看不见的村庄气质和看得见的村庄建筑了。

“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居逸无逸,虽有勿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这段用莆仙话念起来句句押韵的庭训被东阳的先人镌刻在石碑上,镶在大厝山墙上。从明嘉靖丁亥年到现在已经四百九十余年过去了,这64个字用最实在的方式和东阳村融为一体,滋养着这个村庄,抚摸过每一个经过它的东阳子弟。

照理来说,像东阳庭训透露出的中正“儒气”是绝大多数汉人村庄所追求的。发于田亩之中,标榜在庙堂之上,带着朴素的高洁,又夹杂了不少污浊的汗水。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历朝历代的擢拔,东阳能从诸多的村庄中脱颖而出,将美好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口号念诵而出,并且毫不心虚。这是他村所不能企及的。祖先在立下祖训,自然是希望村里的族人发扬秉承。只不过时至今日,即使是这样朗朗上口的语句,东阳人能背下来的,应该也没几个了吧。

但终究东阳的这股气是还在的,环村的淇水和如林的荔枝将东阳的文气包围,并轻盈地停留在一栋栋官家宅第上。东阳的宅第大抵上是一座座丰碑,主人用人生履历修建,工匠是文字的代书者。

清代云座

先人立碑,意在勉励后人要长兴家业。就如东阳保存最好的府第——御史第。此第坐北朝南,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50多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府前还有一片多平方米的砖埕。御史第的第一任主人是清嘉庆十四年进士陈云章。陈云章并未担任过御史,但其先祖陈道潜在明永乐年间曾担任江西道监察御史,陈云章便借其祖父的官职将自己宅第命名为御史第。儿孙起厝用先人的官职命名,是想彰显家世显赫。百年荣誉一脉相承,确实是农人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后续的最佳想象和奋斗目标了。

御史第俯瞰

在莆田这片地狭人稠的土地上,历来是缺乏隐士文化的。清高孤介、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并不是莆田人所要追求的。踏实耕耘,金榜题名,成为天子门生,名扬乡里,闻达诸侯这是莆田读书人的理想轨迹。所以在东阳,可以很轻易看到建造一栋栋宅第背后的原始力量——莆田人爱秀、竞相攀比的“起大厝”情结。

有图案的瓦衫

东阳的官宅大厝建立在田地之上,相对于莆田城内的官宅来说,因为土地更加阔绰,所以通常体量更大。东阳的官宅是中国南方传统的天井院式建筑。面阔在三开间到七开间之间,用莆田的说法是“三间厢、五间厢、七间厢”。进深在二到四进间。如御史第为四进五间厢建筑,第一进为下座照和大门坦,用于人丁轿舆出入和杂物存放;二进为厅堂和厢房,三进的功能同二进,用于社交和居住;四进为供堂和学堂,用于祭祀和教育。功能齐全,自成体系。因御史第保存完好,可算是东阳的一座标本建筑,在其左还有该村曾经体量最大的建筑“百廿间”,只不过在历史的蹉跎中,“百廿间”已经墙倾脊摧,不复往日了。

岔路口的石敢当

学而优则仕,细看东阳那些进士举人大多都走向了从*这条道路。虽然身在官场,但以读书起家的他们始终愿意去保持几分傲气。所以在美的追求上,他们也更喜欢用“不俗”来彰显自己。莆田这座城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商贸和资本运营不是莆田的祖业,所以她带着土气,园林一直都是这座城市的稀缺品。在外当官回来的人,会给这座小城的宅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布置。宅舍后面留一片后花园。小天小地小花畦便可怡然自乐了。莆田城里那些官宅的后花园已经破败不堪难寻踪迹。在东阳,倒是可以捕捉到一二影子。后花园常在宅舍的后端,末进的围墙延伸,圈起一片地就是了。只是很可惜,现在大多园子里长满了野草,成了家禽所居。小园里造型古典的石桌石凳,当下也是被随意堆放。

石桌石椅

破败是可惜的,但时间如同幽*那样瓦解建筑的一砖一瓦,使东阳如同一位老者日益颓唐。时至今日,东阳还有十四五处传统建筑。东阳明清古建筑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设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东阳村也在近年被评为福建省传统村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市郊的东阳该何去何从,成了东阳人和文物保护者们关心的话题。

一个传统“荔林水乡”村庄的构成需要居民、农田、荔枝树、河流梁津还有红砖燕尾脊的莆仙厝。三水环绕的东阳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萦绕在村庄里的那股文气。看不见的气依赖与看得见的事物身上,倘若是人散了、树砍了、田埋了,那东阳的气也就散了,永远回不来了。

村里的狗子和猫咪

旅游小贴士

导航目的地:

东阳村(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

作者简介

陈建雄,社青一个。

推荐阅读

国庆长假,莆田独家“逛吃”攻略来了!

东阳村,穿过明清的韵脚,摇起一支草长莺飞的旧曲。

《陈建雄作品集》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子笛

莆田旅游网

ID:ptlyw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