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丁研会播报抚州丁家人江西丁氏文化 [复制链接]

1#

抚州丁家人(《江西丁氏文化》抚州篇.初稿)---作者丁国兴

抚州位于江西东部,东邻鹰潭市,西近京九铁路与吉安、宜春相接,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公里,总面积平方千米。抚州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同时还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

抚州位于抚河上中游,北临鄱阳湖,古来水陆发达。“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抚州历史悠久,古为临川郡,夏禹时地处杨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杨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前年),建南城县,属豫章。豫章郡的郡治没在南昌城,管辖18个县,南城为其中之一。南城县为江西省最早设立的一批县,所以,抚州历史一般从南城县说起。

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设3区9县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口约万。

历史悠久的抚州市,迁徙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丁家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七个支系;

顗(凯)公之孙、逢吉公之长子度公支系。

巨济公后裔支系

崇仁县惠安乡西馆麻溪立信公支系

崇仁县从丰城沙湖迁入的安公支系

崇仁县从兴国县迁入的克兴公支系

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迁江西省南丰县后又迁徙至金溪的昌期公支系

明朝宪宗时,由福建建阳县迁入金溪金邑二十都金盆架卜居的昭一公支系。

(一)度公支系

(1)度公简介及度公在抚州支系:

关于度公的介绍,在宋朝(约年)后的有关史料和族谱中记载中较多,因时间久远,记载的史料颇不全,在一些具体的事情记载中,虽版本不少,但出入也较大。由于度公为中华丁氏历史上最高位名臣,宋代后影响较大,
  《礼部韵略》卷尾附文****牒刊修*******兼侍读学士尚书*部郎中****度劄子奏:昨奉敕详定刊修《广韵》《韵略》。所有《韵略》,今将旧本看详,其间文字多无解训,并疑混声,及重叠出字,不显义理,致误举人使用,今取合入诗赋使用声韵,要切文字**《韵略》。除义理灼然可晓、更不解释**逐字下各著训说,或引经史为证。又有独用韵苦窄者,难为著撰声律文字,凡一十三处,并取唐诸家韵本详据,许令通用。其疑混声及重叠出字,各许依本字下注解使用。上件《礼部韵略》。**定《附韵条制》,*先写录进呈。如可施行***********送国子监印造。颁行***臣等今详定附***赋限三百六十字***********论限五百字以上赋官韵有疑混声,疑者许上请*************诸韵中字有字体及声韵同者,各许依本字下注使用。三点当一抹,三抹及九点准格*涂注乙字并须卷后***得揩洗。每场一卷内涂注乙三字以上***九字以上为一抹……(后页粘贴在一起,难以翻开)翻译者注:1,打中括号的字,是与日本真福寺本《礼部韵略》原文不同或日版缺字。2、

(2)度公在抚州第四世孙丁廷治后裔:

廷治公,宋皇佑三年()进士及第,由福建延平府尤溪县至德安县当县令,解仕回乡经临川云山湖岗定居。

廷治公进士及第,由福建延平尤溪至德安县任县令时,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度公已定居黎川,解仕回乡,抚州湖岗定居,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分迁东乡乌溪、熟塘、西塘、深溪、桃源、临川章舍、高新区韩溪、图壁汗。康熙31年,迁东乡洋仓,东乡桃源有一支迁金溪对桥。廷治公支下,共有人口七千人左右。

度公及其后裔迁徙到现江西抚州后,开枝散叶,族属日繁,科名渐盛。现临川、东乡(人)、东临、金溪(多人)、南城(人)、高新区(人)多为度公支系。资溪有度公最小的儿子恭的后裔人,户。(年7月统计,丁天平提供)

黎川现有度公后裔余人。历史上从黎川分出去的度公后裔,有前往福建光泽,邵武,泰宁,建宁,建阳,宁德等地的;前往江西本省的有余干,分宜等地的。

南城有度公后裔约0人左右。

(2)多年历史的黎川丁家大厅“登科”。

丁家大厅“登科”,坐南朝北一厅三层,两天井,四旁厅,占地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东山中央,砖木结构,雕樑画栋,翘檐飞阁,气宇轩昂,蔚然壮观。

先祖仪公(即度公六代后裔),宋嘉泰四年甲子(年)由黎川县湖坊乡石陂村金斗窠持家迁居七都东山塔前里,繁衍生息已廿六世。曾四次修谱三度建家庙,由于历史变革(战争粤匪)所致,祠宇荡然、旧址尤存。唯有丁家大厅迄今保存完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东山地灵而人杰,世代子孙以忠勇孝敬而立,以勤俭仁义而为。诗书继世,礼义传家,穷善其乐,达济天下。泰享(年)乡试举人,应生正五品,太学生,邑庠生不胜枚举。为表彰人才辈出,当时黎川县令“圣喻”赐“登科”二字,荣耀至上。

一九三一年红*在此组建苏维埃*府,一九三三年六月红七*团经黎川驻进丁家大厅避开国民*第五次反围剿,随后陈诚在此驻*数月,指挥部设在丁家大厅。一九三四年中共地下*组织又在此办公。

文革期间族人为了保存“登科”原迹,夜间用石灰粉饰避过破四旧*策。现于二零一九年春节由我等族人搭架铲去粉饰石灰等物,细心修复,让封存半世纪的登科重现天日。此丁家大厅凝聚着历代丁氏族人之心血,也是丁氏族人团结与力量的体现与象征。“登科”将流芳百世,励志后人。

公元二零一九己亥仲秋度公三十一世孙国荣拜撰

(3)资溪县嵩市河源山度公后裔始建于清乾隆丁末年52年(即年)时丁氏祠堂。

坐北朝南,二厅二层,一天井,上厅为正厅,东西二间礼房,天井两侧为东西厢房(生产队仓库时被拆),下厅为戏台,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祠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翘檐飞角,古朴庄严。

二百多年曾经多次维修,最近一次是一九九0年。解放后(一九四九年)改用作生产仓库及队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空置。

(丁天平供稿)

(4)度公后裔族谱《美文选读》

三坊流芳昼锦堂

明代正德丙子年《新城县志》()记载:北坊绣衣坊,县城北坊夏市有坊九,其中绣衣坊为广西道监察御史丁泰亨立。又载:东坊进士坊,学门西为宣德丁未进士丁芹立;西坊昼锦坊,为助教丁琛致仕、子泰亨领乡荐荣归故里立。

作为丁氏后裔,对这几段记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只可惜一直以来,能检索到的资料不多,而在相关书籍中,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记录也仅了了数语,与能被敕建坊的历史名声似乎不相匹配,于是寻访他们的历史轨迹,也就成了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

在黎川,丁氏聚族居地主要有三,一为熊村镇甘竹村,一为德胜镇东山村,一为德胜镇黎明村,而地名上则有“丁家窠”,“丁家排”,“丁家门”,“丁家湾”、“丁家村”等地方,聚居之地不在少数。由此细细数来,虽不为黎川的大姓,却仍有蛛丝马迹可见其曾经的光芒。仅我幼年时居住过的丁家村,位于中川德胜河中游岸边,至今仍存清代的门楼,高大轩朗。村庄布局规整,分布合理,前有水口后有祠堂,北望县城,南眺高峰,可见祖先的精心择居筹谋。更有东山族人告知,丁家门曾经出过不少秀才和显贵,至今祠堂大门上仍镌有“登科”二字。及至多方探寻,在诸位亲友族人的帮助下,见到《新城丁氏宗谱》多本,家族历史的画卷才得以徐徐揭开。

新城丁氏始迁祖丁度为北宋仁宗时期名臣,训诂学家。《宋史》记载:“(丁度)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改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坐解送国子监进士失实,监齐州税。还知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入知制诰,迁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判太常礼院兼群牧使。累迁中书舍人,为承旨。久之,迁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未几,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因上《庆历兵录》五卷、《赡边录》一卷。明年,参知*事。会春旱,降秩中书舍人,逾月,复官。改观文殿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尚书都省,再迁尚书左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度著《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编年总录》八卷,奉诏领诸儒集《武经总要》四十卷。”

丁度性情淳朴,勤俭守信。也就是在这样的官宦沉浮中,厌倦了官场的丁度请求致仕养老,皇祐三年()丁度携子丁讽南迁徙居建昌新邑黎陂金斗窠(石陂村一带),“其时尚未析新城县”,后又迁徙日岫(今县城日峰镇),“据水溪之胜”,于是开枝散叶,族属日繁,科名渐盛。

皇祐五年(3),丁度去世,赠吏部尚书,谥文简。同治县志载:葬于“二十七都丁家山”(今石陂村一带)。

元代丁宪、丁喆皆以明经登仕,到了明初和明中早期,丁氏在科举上雀然跃起,由此在县城建坊三座,传为县邑佳话。

丁琛(-),字叔相,号达轩,洪武朝登贡元,初任湖南零陵县教谕,再任安庆府太湖县儒学助教,后任重庆府儒学助教、国子监助教,宣德四年,秩满荣归,西坊昼锦坊也正是这一年所建。“昼锦”也就是“富贵还乡”之意。《史记?项羽本纪》作"衣绣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礼部尚书胡潆为此表赠“玉堂昼锦”四字。正统九年丁琛寿考而终,子泰亨请得胡潆写了《叔相公墓志铭》。

丁泰亨(——),叔相公幼子,字春阳,号占易,明宣德四年(年)乡试中举人。这一年他父亲正好衣锦荣归,丁家双喜临门,一时风光无两。丁泰亨历任江苏宜兴教谕,再任福州怀安教授,升广西御史,监察御史,因*绩卓著,复擢山西道监察御史,升官至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去世后,皇上诏书赞誉他“毋私于法,毋挠于势,毋讦以为直,毋苛以为能”,以示褒嘉。并敕建“绣衣坊”于县城夏市街(今下马路一带)。

绣衣坊,在明清时期,专为有成就和*绩的监察御史所建。“绣衣”一词出自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后引申为监察御史的别称。

丁泰亨回乡省亲时,与友人同登日峰山,感慨万千,写下《日山》一诗,被选入《江西诗征》:

蹑履穿云望上台,

分明天际起楼臺。

松花扑面飘金粉,

竹露流香沁石苔。

山鸟不啼僧入定,

洞门深锁鹤飞来。

禅家许我闲登眺,

自抱瑶琴日往回。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日山(即日峰山)的清幽和雅静,以及临水高耸的特点,松花扑面、竹露流香,山僧,野鹤,瑶琴声声,读来让人神往,可见丁泰亨在文学造诣上的不凡功底。

明万历三十八年(),丁氏后裔在西坊丁家湾(今县城水槽路一带)购得地基一块,首修丁氏家庙。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北京太仆寺少卿、曾任五县知县的同邑人冯渠为此作《丁氏家庙碑记》,“从丁家湾得一基焉,宽敞塽塏。左日峰,右西山,大江俯前,市岭枕后,宛然神人共安也。”其后子孙又分迁东山、黎溪白杨围(黎明丁家)、甘竹等地。康熙丁亥年(),县令金以俊至丁氏家庙宣讲《圣谕》,丁氏族人表明绣衣坊现状,地基狭窄,左右俱他姓店铺,请求易建,县主同意后将绣衣坊易建于丁氏家庙前。

丁泰亨长子丁学隆为成化年间的贡元,初任庆远府忻城县知县,再任柳州府柳城县知县,三任湖广勋阳府勋西县知县。

而被敕建进士坊的丁芹(——),字廷用,比丁泰亨稍少几岁。丁芹自幼仁孝性成,才良行芳,由邑庠生明经登宣德丁未科()马渝榜进士。是年始分南北中卷取士。丁芹曾任官北京刑事主事,升湖广清吏司郎中。致仕荣归。竖进士坊于儒学下排。

当时的知县冯时(时为杭州仁和人,-年任职)率诸同僚以“科自得人之盛在乎学校之盛,而后可以激扬风俗”,请得上允,于是在县城东坊鸠工命匠旌“廷用之门”建坊一座,由当时的书法大家南城人程南云大书其额曰“进士”,并由同时期的同邑进士、宏文阁礼科给事中、文学家何澄作记。

何澄为之作《进士坊记》曰:“新城,建昌之属,县在万山之间,扶兴磅礴之气,郁积而发,于人号称东南仕宦之邦。丁氏居县南陬,儒业相传十三世矣,由文章而显著者相望也。今宣德丁未岁当大比,天下乡举之士三千余人,而丁芹廷用以易学优赡选在会榜百名之右,廷试在二甲之内。……新城士大夫过廷用之门,目县官之旌,安得不动声色恭诫其子弟效之哉,风俗之美从之益劝也。”

纵观祖辈遗事,虽不惊天动地,却在潜移默化中,教化着子孙后代,也得到了众多名儒的肯定,其中名儒罗汝芳就曾表赠“孝思则维”,礼部尚书胡潆赠“玉堂画锦”,知县李文郁赠“文献世家”,钦差巡抚江西杨宁赠“西藩总宪”。翰林院编修、崇仁吴溥先生乃明代名儒吴与弼之父,赠丁琛“辉光之玉,贮湖之冰,温如其和,洁乎其清。”进士*祐、何垕都有文章相赠。

元末明初文学家刘绍与叔相公丁琛的深厚情谊,在他与丁琛的赠诗中,可见一斑。刘绍,字子宪,自号“纬萧野人”,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年方十二时就应试童子举。明洪武中期,刘绍任国子监助教,兼应奉翰林文字,与当时名人宋景濓、徐用之诸公为友。所著有《柿林集》。其诗作被胡布编入《元音遗响》卷十,入《四库全书》。丁琛前往乡试和任职零陵县刘绍都有诗文往来。

赠叔相公甲子乡试诗

月桂高秋发,仙舟吉日行。

鹿鸣歌进酒,鸾吹迓登瀛。

岛屿排云出,湍流激石平。

晴宵分雁字,云路快鹏程。

……

又赠叔相公任零陵教谕诗

啇飚落廷梧,凉风薄簷雨。

虚堂入秋思,游子歌白苧。

凌晨戒行装,趋别倏遑处。

慨我执故人,踌躇忍分所。

……

落日照杏坛,横琴酌清酤。

悠悠江上云,密密路旁雨。

临期重执爵,把袂惜分聚。

南雁会有音,为我话安语。

诗作情真意切,既有对友人的谆谆嘱托,也有依依不舍别情,两个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跃然诗中。

在黎明丁氏族谱中有一本厚厚的艺文卷,收录了清代北江先生丁汇的诸多诗文。丁汇科举不第,又因家境贫苦,读作文写诗之余在家乡以教授子弟为业,以贡生终老。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同邑东山人冯行(-)为之作《明经丁北江先生传》,称赞他“教授邑塾都人士,所藉之以掇取科第者累累,盖先生陶淑之功良多也”。

正是这拳拳的“陶淑之功”,滋养着一代代的后辈,也让丁氏家族在黎河大地上生生不息。翻开发*的宗谱,“敦孝弟,敬长上,睦乡里,存谦让,安生业,务勤俭,行方便,扶弱小,教子弟,慎嫁娶”,这些简单的句子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常年累月的传承中,凝聚着家族的精气神。三坊已远,德泽仍在,风俗之美仍在,吾辈后裔,仍需努力。

公元二零一九己亥年仲秋度公三十三世孙女丁艳撰

(见江西黎川《丁氏通谱》)

(5)资溪贻坊度公后裔荣誉榜

据《资溪贻坊丁氏九修宗谱》史料,

贻坊始祖外一公,是度公二十二代后裔。

(6)资溪贻坊古井

下山古井、里家源古井,两口古井,据口传为贻坊开基祖昌公(外一公)所挖

的,约年左右。

(二)从宁都、福建建宁迁徙而来的巨济公后裔

抚州丁氏重要组成的另一部分是从赣州宁都、福建建宁迁徙而来的巨济公后裔。

当年从宁都直接迁徙到抚州来的巨济公后裔有三支:

(1)从宁都小田迁徙至乐安徐庄的九世孙海鑑(鉴)公一支。

宁都丁氏的开山祖名雕,字巨济。其父丁祯,公元年(唐高宗永徽二年)任吉州刺史,率家落藉吉州(今吉安)。丁祯长子巨济任虔州(今赣州)都指挥使,进阶昭信将*,公元年(唐高宗咸亨元年)率家定居于虔化县清泰乡光化里皂角树下(今为宁都县洛口镇员布村上员布村小组),遂为宁都丁氏的开山之祖。巨济生五子,即感、应、道、明、智,感公及明公后裔徒居小田(现宁都肖田乡)。小田位于员布村北约三十华里,与抚州的乐安、宜*、南丰、广昌交界,因此感公与明公在小田的后裔陆续向周边县域散发,遂成为抚州丁氏中的一大旺族。

现分布于乐安、宜*、南丰、广昌的巨济后裔,主要是巨济公四子明公系的。

巨济公七世孙(后面的世系均从巨济公算起)海鑑于北宋太宗期间,由小田迁乐安徐庄,具体时间不

详。八世孙昌仁由徐庄迁丁原,十一世孙立善于丁原迁下横木,十二世孙伏礼于下横木迁西务,十六世孙子

彬南宋未由西务迁莲河,十九世孙焕章于明洪武二年(公元l年)由莲河迁水南,二十三世孙景祥由丁

原徙坊塘。现西务有丁氏人口多人,莲河有多人,坊塘有多人,水南近人。水南的丁氏人

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85%以上。

现在的水南依然保留着千年古镇的辉煌。正大街、广泉街、陈塘街、盆桶街、盐街,依然隐现在古老的民居之中。石板大街纵横,卵石巷道交错。整亇水南的民居,很少有我们一般农村中常见的泥砖瓦房,到处是青砖大瓦房,有如殿堂一般,真让人难以置信。

水南已列入“江西省历史文化古建筑保护单位”。作为重点保护的丁氏古建筑有”继序其皇牌坊”(清顺治

十年赐建,旌表怀远将*丁浩)、“丁家南方门牌坊”、”百岁坊"(建于公元年)、”万寿宫”(乾隆四十八年即年建)、“丁氏大宗祠”〈焕章公宗祠)、“克洪公宗祠”(建于公元年)、“幼仁公宗祠”、“清达公宗祠”。这里的宗祠既豪华又气派,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此外,还有“义云书院”,为清康熙年间水南首富丁溥所建。

水南村头有一片大樟林,延绵十余里,原为水土保持的防护林。樟树最多且最集中的要数樟树洲。这些樟树树龄均在年以上,甚至上千年。最为奇特的是三棵奇樟:三仙樟、马鞍樟、阎罗樟,每一棵樟树都有生动的故事。走进古樟林,欣赏樟树那苍劲挺拔的身姿,看着从繁枝茂叶、郁郁葱葱中透射下来的斑驳摇曳、细碎点点的阳光,享受那拂面的清风,聆听树林旁小河中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进入了人间天堂,令人心旷神怡,荣辱皆忘。

水南还是红色故土。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肖克等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I年,红三*团第九师和红*第五*先后驻扎在水南。“永义堂”是朱德、彭德怀的旧居,乐安苏区辖下的区、乡*府曾设在“迏清公宗祠”。村内建立了“粮食合作社",村南的广岩岭修建有红*炮楼,水南村不远的刁家塅、富家岭至今还保留有红*挖的战壕。至今水南村还留下了红*标语28处。1年6月4日,肖克率部在水南村与国民*第五十四师郝梦龄部激战,白*惨败,死伤遍地。当时的水南人民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之下,打士豪,分田地,认购“革命战争公债”,踊跃参加红*,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水南的英烈榜上,留下了他们的英名,仅丁氏族人就有丁簿生、丁应清、丁建华、丁腊利、丁新宗、丁爷爷仔、丁金华七位烈士,他们是水南丁氏的优秀儿女,是我们丁氏族人的骄傲。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乐安丁氏出类拔萃的人杰。

丁上英:字逊杰,

莲河人,二十七世。国学生,习书经。例援州同知,勒授长沙通判,兼理同务亊。康熙庚戍九年,升任长沙知府。

丁凤鸣:字歧山,莲河人,二十七世。选授淮安府山阳县丞,后升任山阳县令。

丁浩:名必道,字集生,号三生,水南人,二十六世。清顺治十四年武举,后入京师制台蔡毓荣府任西宾十数年。文墨兼优,文武俱备,通晓兵书韬略。康熙十年辛亥勒授杭州右都尉史,管漕务事,赐封威远将*。后升授云南都司,管右中后三*掌印。因战功显赫,康熙章亲封其为“怀远将*”。后征吴三桂,战死云南。三品衔。

丁其时:丁浩次子,三十二岁考取进士。

丁文凤:字来仪,行江五,水南人,二十九世孙。习诗经,雍正年中举,连捷明经进士,受翰林院检讨。

丁选:文凤次子,名景益,号西冈,水南人,三十世,四品衔。清嘉庆乙丑科举人,连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加一级。

丁鸣歧:字仪迋,水南人,三十二世,五品衔。礼部进士,布*司理事,湖北候补县丞。晚年以子职赠修职郎。

(以上部分资料由水南丁祖明老师提供,特此致谢。)丁春澜提供

水南村头大樟树林

水南村东头的大片古樟树林,树龄大都百年以上,有的上千年;绵延十里,蔚为壮观,全国罕见,有“江南第一古樟林”之美称。

乌江岸边的古樟树林

丁氏大宗祠

宗祠门口是一座水塘,两座宗祠并排而坐,左边这栋入口有一个跨院,右边的入口门厅的入口是槽门。这两座宗祠院子布局小巧、古朴典雅,因此显得特别温馨、“温暖”。

(2)由宁都迁入宜*、南丰的巨济公四子明公的后裔

由宁都迁入宜*、南丰的丁氏绝大部分也是巨济公四子明公的后裔,即丕公房、伯远公房、细五公房(伋公23世后裔)、细六公房。

说起明公后裔迁宜*南丰,先要说起延弼和他的儿子海潮这两个人。延弼,巨济公六代孙,家宁都肖田。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同弟延明、延芳、延深一起,同登第二甲进士,奉任河北道都御史,升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宾客上柱国待中御史。官运亨通之后,延弼公在宜*广置田产,其田产究竟有多少,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仅从其在宜*东陂所建的梅山寺的僧田数量上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延弼公次子从生下后,一直”绝肉味”,延弼公认为他是佛中之人投胎,遂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年)同其弟延辅(巨济公弟瀚公裔)在与肖田交界的宜*东陂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叫“梅山寺”,”施田七千把,召僧聚而种之”。延弼死后,即葬在梅山寺。延弼长子海潮,因功授命蕲州(今湖北*石市)指挥同知使,其势力扩展至南丰。宋乾兴二年(公元年),他在南丰修建了”五十一楼寺”和”宝来寺”(现已废)。从此以后,才有宁都丁氏陆续迁宜*、南丰。据史料记载,巨济公十六世孙丁丕由宁都肖田迁宜*二十都止马市,十七世孙丁卿遂于止马市迁宜*二十一都(现东陂)西源,后世遂以丕公为西源开山始祖。称“丕公房”。西源丁氏原为宜*丁氏的大家族,现在留下来的人不多,不到百人,散居在西源、东陂街镇及宜*其他地方。

宜*圳口乡麻坑坑头,有一支丁氏,为伯远公房。是延弼公长孙昌奇传下来的。至巨济公十四世传公信,再传至二十二世伯远公,落籍华溪,即今之麻坑坑头,启华溪丁氏之绪。华溪,茫茫大山中一条长坑,绵延十余华里。坑底开阔平整,流水潺潺,肥田沃土。大坑两边,高山夹峙,透迤绵延,如龙腾虎踞。好一亇化外之地。伯远公率子孙启山林,辟田土,建家园,荜路蓝缕,成就了华溪丁氏的一份世业。从伯远公开基至现在巳有六百余年,现有人丁左右。除麻坑坑头外,还分居于圳口乡下南村,棠阴乡永兴桥等地。

位于麻坑坑头的伯远公祠,始建于公元年,距今近年。年重修,年竣工。为修伯远公祠,族中宗亲不论男女老幼,团结一心,鼎力相持。一个地域人口仅人左右的家族,竟筹钱近四十万元,最终把伯远公祠修得巍峨壮观、富丽堂皇。

宜*丁氏中还有一支是从乐安迁徙过来的,也是巨济公裔孙,这就是宜*中港杨坊村及高山村的丁氏。他们是乐安西务志建公的后裔。迁入宜*后,其开山祖为伯连公,巨济公二十一世孙。现有人口左右。

延弼公之弟延年,原居宁都肖田纸焙坑,子海芳,孙昌义。传至十一世,希寿、希晖兄弟由纸焙坑迁南丰曾坊(*山脚下)。至十四世安公(希晖之孙)生细五、细六。此后兄弟俩迁良寨,又迁丁桥。至二十三世德祖(细六公裔)由南丰迁宜*蒋坊,二十五世(细六公裔)(失名)从南丰迁宜*左坊,成为宜*细六公房。因修观音山水库,左坊被淹,左坊丁氏又迁东陂和蒋坊。细六公房还有从宜*楮树下又迁回南丰新丰的,但只有四五户人家。细六公房人口大概只有60人左右。

细五公长子壬六由丁桥迁芹杨,次子太由丁桥迁大洞丁坊。丁桥、芹杨至今已无丁氏。细五公丁氏主要是细五公次子太传下来的,集中在南丰县城富溪,並散居于其它一些地方,总人口大概有多人。南丰细五公后裔有迁上饶大叶坞和九江修水的,这里不去述说。

细五公,巨济公裔十五世。派名来,字大全,细五公为其乳名,生活在南宋后期。屡试文场不第,乃弃文就武,登武榜一进士,授征仕郎都事守边。因官场不顺,南宋宝祐戊午岁(公元年)归隐,结庐于南丰*峰山,自号”凤冈”。

另:三十一世文发康熙甲午由宜*西源迁抚州绿水桥,三十一世文耀乾隆丁卯由西源迁抚州东门文昌桥。现在均无联系。

关于”梅山寺”和延弼公墓

梅山寺:延弼公同其弟延辅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年),座落于今宜*东陂境内,位于今东陂水库北岸。寺后山茂林修竹,寺前垅田宽阔平整肥沃。。据说此寺规模宏大,有殿堂多间,容纳了几百僧众。僧田七千把(不知一把是多少)。“僧众厚食其利,至淫侈无度,里递防有变,白县。县毁其寺,没其田”。乐安西务莲河水南,宜*西源,宁都田营”合力争之”,始还田四百把。至雍正癸卯年,上述各族及永丰渡头丁氏出钱合力重修梅山寺。该寺一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遭拆毁。

延弼公墓:座落于梅山寺后山一大片竹林中,现已毁。墓前砌一高台,墓在高台之上,座西北,向东南。现在只见墓前石柱、石板、石条多乎寻常,零乱堆积,不少石条长约丈余。有两个墓室,估计为一室停棺廓,一室放随葬品。墓室门为石板,现在仍开启自如。墓毁盗墓,至今盗洞清晰可见。

(丁春澜提供)

(3)巨济公后裔广昌丁氏

巨济公长子玄感之后,始迁于宁都肖田乡的浮岭(大概是现在肖田乡的胡源),现浮岭已无丁氏。今广昌赤岸有一支丁氏是感公后裔,大概人左右。至于如何迁徙的,他们有原始家谱,应该有明确的记载。

巨济公四子玄明之后有几支迁往广昌,地点原为文上、苦竹、谢金坑。现已明确口水延明(六世)、海澄(七世)、昌训(八世)一脉传下的十三世仲迏公的裔孙散布在头陂、谢金坑等地。谢金坑有11o人左右,头陂有90人左右。至于苦竹镇12o人,先锋镇人,旴江镇人,还有尖峰丁氏,他们究竟是明公哪一支,没有去详查,他们也有原始家谱,是能够查清楚的。(丁春澜提供)

另有从福建建宁迁徙至广昌的十九世良能公一支。良能公最早由宁都田营迁徙至福建建宁,此时迁徙广昌,实属返回江西。

(4)凤冈先生归隐序

先生两升征仕郎、任都事而无喜色,及雨点而无愠(原文如此)。其将为相也,让人阻之。先生乃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激流勇退,道所在也。”遂告疾归田,遁跡山林,复隐其名曰”细五”,而表其字曰“凤冈”。噫!何见之明而志之决!

予观先生,身居边土,志切朝廷;辅巽六龙,利见(通”现”)太平。天子书衔五凤,秉钧社稷,良臣可谓有其德矣。任股肱之重寄,虽奸行,让人百折而不回;专锁轮之大权,乃劈虏安民而千夫莫御,可谓有其才矣。啄佳句而登李杜之壇,工草圣而抉钟王之髓,文光高于斗汉,笔阵摇乎山岳,可谓有其学矣。至若处官,则捐俸以账;闾阎居家,则解囊以周里*狐者。老者养之,无依者收之,有似于文王治岐之*;愚者教之,儒者扶之,疾病者怜之,可补乎帝王仁*之遗,更可谓能慈矣。。以先生德全而才备、学优而性慈,自古富贵之彦学道儒,其隐其显,有如先生之此乎?不宜者非索位而行之,君子谁克兼之?《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又曰:“凤凰鸣于彼高冈,梧桐生于彼朝阳,萋萋喈喈。”又曰:“考槃在涧,硕人以宽,独寐寤言,永弗谖请。”以此三诗为先生咏之。

景炎二年丁丑

作者〈佚名)

(丁春澜提供)

(5)梅山寺碑记

佛者,觉也,所以觉悟众生也。其心主于慈而有智睿,觉于心也。一心之慈,万善从之。是则盗蹠之徒化而为良善,奸雄之徒化而为礼让。由西竺国至于中华,莫不皆然也。昔太宰问孔子,曰:”孰为圣人?”子曰:”西方有圣人,不治而理,不言而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周昭王时,释迦十九岁出家,号“天人”,斯固可尊也。至梁世愈崇奉,迨今不知几何年矣。

今丁翁延弼次子自幼不食荤味,好善慕佛。延弼历任光禄大夫,弟延辅任骑都尉,同割梅山庄田四水流内並田七千把,归次子于佛教。建殿三间,中塑佛三尊,罗汉十八位。前置三间,傍塑金刚二位。落成于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冬十月。嗟乎!佛慈而化人之性,公慈而化子之性。善人之善者,感而为天下之善也;善子之善者,感而为一家之善也。以一己之善,化天下之善。而又能以一己之善,割田创寺,以垂久远,其与佛可同年而语矣!将见佛孚其德,僧慕其恩,超公之寿,而延公之子孙于未艾也。是为记。

作者(佚名)(丁春澜提供)

(6)宜*县圳口乡麻坑村坑头丁氏古宗祠:

麻坑丁氏是公元一四二0至一四三0年之間由圳口鄉橫源村小西坑遷來,我們的遷居始祖名叫:丁伯遠。丁伯遠的父親叫:丁隆。隆公的父親自寧都肖田遠走省府南昌貿易後來到我們宜黃縣圳口鄉(當年叫仙十都橫源小西坑)見山清水秀,三面環山,門口有小溪,適合人居,故安居住下(塔建茅蓬)。住下50年左右。

伯遠公是巨濟公22世孫,一四三0年間伯遠公父子來我麻坑守獵,見我麻坑(當年叫宜黃縣仙十都華溪坑頭)山清水秀,人煙()密,東有雲英山觀音嶺通往豐林,南豐之路,西有饅頭墩,北面群山延綿,山脈延綿通過北面直到我們的老祖宗開基之地(寧都員布)這完全是上天的安排,故而伯遠公就選擇此地開基。由於人丁發達,去寧都修譜很不方便,(主要是交通不便,領譜來家要在外面店)所以,族人決定自己起局建祠堂,修族譜,公元一七一二年清明節,族裏決定做祠堂,請風水先生看地選址,決定祠堂建設在村口西邊水口上,上下兩堂,上堂為座祖宗靈位,廳堂為子孫祭壇之場地東西兩邊房間為除夕夜守歲休息之間天井兩邊各有廂房三間,是給窮人住的,下堂東西兩間是祠堂裏的廚房,整個祠堂佔地面積平方米,上廳堂為二層八角樓正廳三間,下堂正廳三間,雕梁畫棟門樓為排坊型,祠堂大門口有平方米空場,由於70年代這棟祠堂改做倉庫,生產隊開會學習之用,因此在祠堂右邊又開了一各大路(是為了方便去田園裏)。

宜*县圳口乡麻坑村坑头,地处圳口乡东南5.5公里,有丁姓48户(明清时代称;宜*县仙十都华溪坑头),自县城经宜南公路33公里处有一桥,名叫“鲤鱼桥”,再分右手走乡村公路走2公里就到了麻坑村委会,向前走0.5公里即到了坑头。在公路上,抬头向左望,一座宏伟壮观、崭新的丁氏宗祠展现在眼前。

来到祠堂,祠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古色古香,雕梁画柱,是初建时期的规模没有变化;中堂是天井和两边的厢房;下堂和门楼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祠堂后面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高12米,胸径1米多,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四季散发出樟木的芳香,从祠堂的天井向后看,这株香樟树的树冠就像是一顶华盖一样荫庇着丁氏祠堂。香樟下面是福神家庙,神灵保佑着丁家四季平安,人丁兴旺。

(7)乐安水南古镇

现在的水南依然保留了六、七百年古镇的辉煌。街巷相连,纵横交错,石板大街,卵石巷道。整个水南,很少有我们一般农村中的泥砖平房,到处是青砖大瓦房,有如殿堂一般。真让人难以致信。

(8)祭文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铿锵丁丁,历史长流。发轫于崤山之东,孕育于*河之滨。兴盛于济阳旺郡,转徙于丹阳之城。大唐盛世,冠冕荣升,巨济太祖,统兵虔宁。落籍员富,叶茂根深。兴旺发达,巨木济天。花开赣闽,果硕湖广,生生不息,绵绵延延。功勋彪炳,业绩灿然。德行高远,恩泽如天。铭记祖德,毋忘祖恩。修此佳城,奉孝为先。佳城郁郁,子孙万年。

(三)崇仁县惠安乡西馆麻溪立信公支系

(1)崇仁立信公支系简介

汤铭公二十九世孙.立信(宋淳熙癸卯年-年正月三日至宝祐戊午年-年六月二日),字仕迪,号见心,行冉三,为南昌市丁氏始祖映公后裔,领开禧丁卯年(7年)乡荐(进士),从南昌西山(现新建区)至抚州任学録(古代文官官职名),学者称为见心先生。解组(指辞去官职)后,即卜居于惠安乡之西馆麻溪。系西馆麻溪丁家开基祖。

西馆麻溪丁家(老丁村)北有小河自西向东环绕,与西馆周家隔河相望,南面紧挨两池塘,南百米开外有、由西向东流小河与周相河汇合后向北流淌,然后又与村北小河交合后向东而逝,形成三河会交的壮丽景观。村西二里开外群山为屏,有祖山八百来亩,南面和西面隔河各有良田百亩,连绵成片,视野开阔。

立信公后裔,卜居西馆后,操家俭勤,广置田宅,筑大厦,创前人所未创,独开鸿图,扩充先业,使得家族繁荣昌盛。现在,崇仁丁家,约有1人。

立信公始迁村麻溪古村落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麻溪村小溪不知蕴育了多少美好的心灵

麻溪古庙祭祖的圣地

西馆麻溪得名传说:

西馆麻溪因麻溪古庙而得名。昔日麻溪古庙远近闻名,香火鼎盛,上香、朝拜、还愿者甚众。人们便将庙前池塘称为麻溪圳,将庙所在地称为麻溪,因属西馆保管辖,故称西馆麻溪丁家。

立信公择址传说:

立信公领开禧丁卯乡荐,任抚州学録后,勤于各处巡视。一日,路经西馆麻溪,突然天下大雨,四处无村,便匆忙躲入竹丛中,以避风雨。心想,幸得此竹林为吾挡风遮雨,否则此劫难逃!心中不胜感激。须臾,云销雨散,立信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仔细观看,这里花开满地,绿树成荫,玉竹成林,苍翠茂密,百鸟栖息,追逐嬉戏,真乃一派鸟语花香,生气盎然的景象。近处,南、东、北三面绿水环抱,又有三河交汇之胜景;西有青山依托;南有平坦开阔之地,小河纵横,众多池塘如珠点缀。观罢心中暗喜,此乃上苍赐吾宝地也。遂依依不舍而返。不久,立信公解组离职,遂迁居西馆麻溪。

昭华塅得名由来:

昭华塅因昭华寺而得名。昭华寺名声远播,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八月,昭华寺从清晨至晌午,朝拜者络绎不绝,钟鼓声经久不息。久而久之,人们将古寺北面百亩良田称为昭华塅。因昭华塅丁家村座落在昭华塅中央,故人们将该村也称为昭华塅。又因该村位于小河上游,人们又将该村简称为上丁。

(2)乌溪村老井

立信公后裔有许多庙宇、桥梁等建筑,因年久失修及人为毁坏等原因,而失传。乌溪村村东挖有古井一口,井水甘冽,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建造史,现亦可用,成了古迹。

乌溪村老井

(3)西馆丁氏衡派歌(族谱载)

神农之后伯夷兴,佐舜功宏赐吕申。

吕尚佐周绵八百,封侯齐国得传征。

齐侯子伋封丁邑,后代王孙始姓丁。

瓜瓞郡州宏相业,蔓延天下振蜚英。

复公相继扶刘汉,宣祖分君壮醴陵。

派行豫章绵甲第,灵鐘丰邑缉簪缨。

界山本固枝尤衍,直隶梅川及浙闽。

西馆连河皆序号,北湖撞坑总共名。

丰陂更有宗亲裔,古楚曾分寿勅纶。

常德支江诚嫡派,光洲固市宝云仍。

朝宗羡庐醴陵市,耀族还誇右上丁。

凡是同宗千载盛,西馆声誉及丰城。

(4)崇仁县惠安乡西馆麻溪丁家婚娶、丧葬、建房、过年、清明及谢师宴习俗:

婚娶:谚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不大七,女不大一。订婚:旧时男至十七八岁,便开始找媳妇。通过媒人(男女方各一人)介绍,经男女双方父母,儿女同意,便可定亲。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礼(彩礼)数目(现金)和三看要求(小看、大看和订婚,也可看二次折一次现金),男方父母择日成亲(订婚),届时,男女方亲戚到男方来宴饮一次。结婚:男到20岁,女到18岁,由父母择日成婚(结婚),并通知本家亲属,由媒人通知女方。上头:结婚前一天上午,男方将女方议定的钱物剩余部分全部付清,钱交媒人,实物由男方挑伕送到女方,新郎随行,男方家贴结婚喜联,神台点燃蜡烛、长香各一对。结婚(嫁女):当天上午,女孩(新娘)洗浴梳妆,选首婚生儿多的男子背新娘上轿。挑伕接受陪嫁物。女方伴娘(首婚生子或未婚女子送新娘,女方鸣炮送行。逢过桥过坎轿伕-向新娘索要红包。轿子将到,男方鸣炮接新娘,落轿,新郎、女方伴娘陪伴新娘进屋。跪拜天地:新郎新娘双双跪地,在主婚人口令下,三拜天地、三拜父母、夫妻对拜三,礼毕,新郎新娘步入洞房。结婚酒宴上,新娘与新郎要喝交杯酒,在新娘就坐桌席,厨师端来主菜,向新娘索要红包等。闹新房:酒宴罢,后生男女偷藏新郎新娘生活用品,向新娘索取红包,小孩向新娘索要糖果。晚饭后接着闹,直至深夜。反步:结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带礼物到女方父母家,中餐后夫妻回家(反步日新郎、新娘不能在娘家过夜)。上门:拜头年,新年过后,岳父母带礼物(其中必有糕一双,寓意女婿女儿步步高升)到女婿女儿家拜第一个年(意为父母号敬女儿一回,女儿要敬父母一世)。早饭后父母偕女婿女儿带礼物(必有糕一双)回家,这称为上门。下午,新娘新郎带着父母打发红包和返回礼回家。随着改革开放变化,女子结婚年龄逐步偏大,女子不在娘家过廿岁生日习俗已过时。结婚仪式因繁就简,男方兑现了女方议定钱物,男方便将女子迎娶回家,反步后夫妻双双外出谋职就业。

二、丧葬习俗:凡大村都有安葬老人的班子,叫八仙。老人病危期间,要求所有亲人到场,并守候在老人身旁,倾听老人遗嘱,叫守时辰。老人去世前身边亲人越多,老人越有福气。老人去世叫走了,老人去世后,妻子、子女、儿媳、女婿等胸前吊苎麻或白纱,叫戴孝。其子立即召集八仙到场,将老人遗体安置厅堂栋柱旁的木板上叫担梁,头在上方,脚在下方,两手上放纸钱,脸上遮白棉布,脚旁放油灯(照亮老人脚下路,以便在阴间行走不摔跤)。用物圈围,保护遗体,神台用物遮挡,使先辈异性不受辱,大门、神台两边贴丧联。儿子派专人或打电话通知所有亲属朋友叫报亡。白天晚上均要派人守候,叫守丧。第二天,儿子们披麻戴孝(身着麻袋,头戴芒壳箍)偕八仙上祖坟山(永远与先辈在一起,永远伺候先辈)选墓址,定墓向,儿跪地挖三下,站挖三下,然后八仙接着挖,直到五色土。第二天下午,儿子们披麻戴孝到河边(丢下几枚铜钱买水)舀取活水(流动的水),用毛巾浸湿拧干,揩拭遗体(洗澡,意为不让死者把阳间财气带到阴间)。八仙将棺木抬至厅堂,众亲女眷痛哭叫哭丧。八仙往棺木底层垫放稻草灰石灰搅拌的混合灰,灰上铺草纸钱,草纸钱上放七枚古铜钱,铜钱上铺被面。众亲女眷痛哭,燃放鞭炮,八仙将遗体放入棺内,叫入殓。棺内空隙填放灰包和儿子衣物,上铺盖面,然后将棺木盖好固钉,叫关封。将五色种子、五色布钉在棺盖上,上盖毛毯,毛毯上放装有大米的贞节袋作为压棺宝。晚宴叫关封酒,八仙向死者女儿索取八仙礼(现金)、香烟等,向主家索取草鞋钱(现金)等。第三天凌晨,八仙将灵柩偷偷抬至公共停丧处,叫偷丧。亲人女眷哭寻。清晨,儿、媳、女、婿披麻戴孝,每人手拈三支燃香(一支敬天,一支敬地,一支敬亡灵),站拜三下,跪拜三下(一拜天,二拜地,三拜亡灵),拜毕,分男东女西跪地,其他亲属众人照此一一敬拜,拜毕,鸣炮,尚属孩提的孙子骑棺,八仙抬棺上路,儿子披麻戴孝两边护送,逢缺过桥,儿在棺下跪爬,叫子驮父(母)过缺过桥。一路鸣炮不停。火把在前引路,棺木紧随其后,散路钱(给亡灵做路标,阴*回家认得路)。众人吊白纱随后送行,送行人越多,说明亡灵生前名声好,德望高,人缘好,福气好,受人尊敬。三岎路口,儿媳披麻,双膝跪地,用麻袋兜宝,众人捡细卵石为宝放儿媳兜内,儿媳兜宝毕,在指定人员引领下从三岎路口另路返回,众人卸孝随兜宝人返回。众人早餐,喝送行酒。八仙将棺木放在指定地点(祖坟山近者,则将棺木直接抬到墓地),然后回家用膳,称回龙宴。宴毕,八仙再将棺木抬至墓地(用草纸钱垫棺),将墓穴清理完,把豆秆等放入穴内,用火点燃,并将炭火铲入火笼内,主人每日加火,保持七日不灭。鸣炮,八仙将棺木吊入墓穴,头朝山岭,脚朝山谷,然后卷拱,砌结实后填土,填满,呈锥形,鸣炮,葬毕。沿坟:下葬第三天,亲人带草纸钱、供品等物上山,将墓用土填高,在墓顶压三张草纸钱,亲人自大至小排列,沿墓边反时针绕七圈,顺时针绕七圈(也可三圈),其余纸钱在墓前焚尽,同时点蜡烛一对,用酒把纸钱灰圈三圈(防止其它**盗掠),然后燃鞭炮,沿坟毕。接七:老人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一个七,共五个七,叫五七。每个七最后一天傍晚,由儿女在族停棺处烧纸钱,哭喊亡灵回来享用。若五个七的最后一天没有一个与农历日期七相合,则在第三或第四个七上或减一天或加一天,使之与农历日期七相合,叫撞七。

三、建房习俗:1.选址:人们很注重宅基风水。主人选择合适基址,一般前有朱雀,即前有开阔地,外有湖或河绕宅而流;后有玄武,即后有高地或小山作依据。左有青龙,即宅左边有树林,右有白虎,即有大路。定磉:石匠师傅依照建房图纸规定的尺寸,按主人确定的座向定好内外墙脚位置。2.开基:主人用锄在墙脚位置先挖三锄(同时鸣炮)。然后,匠人们将地基开好。下基:石匠师傅砌好墙基,浇铸水泥地梁。3.开工(又叫起土):主人择好开工日期,呜炮后,石匠师傅开始砌墙。中午,主人请起工酒。4.暖磉:新宅主体已成,将要盖瓦,主人择日上梁。上梁前一天,新屋大门两侧、栋柱、神台两侧贴红对联;傍晚,神台上点蜡烛、香,在石匠指导下,在底层栋柱旁点燃豆秆等物(鸣炮),把火与余炭铲入火笼内,每天加火,保持数日不息(红红火火,代代兴旺)。石匠师傅手持公鸡,掐破鸡冠,一边喝彩,一边用鸡冠血祭栋、石磉,众人应彩。喝完每一段,石匠师傅口令,天官赐福,打挂爆竹(鸣炮),喝彩毕,主人给石匠红包,摆暖磉宴。5.上梁:亲戚朋友送上梁贺礼:现金、糖果、鞭炮、香烟、贺联等,女儿加送红布麻糍等。新梁一般在本族祠堂制作。放鞭炮,木匠裁梁,新梁制作完毕,梁上系红腰带,贴吉祥联(富贵万代等),神台上点蜡烛、香,兄弟(或父子)腰上系红腰带扛梁,梁树兜在前,梁树梢在后,扛梁树兜的是盖房主人。沿途燃放鞭炮,绕村一周,放置新屋前场木马上,木匠师傅系红腰带,手持公鸡,掐破鸡冠,用鸡冠血祭梁喝彩(同上)。拜梁:家庭成员从大至小依次拜梁,站三拜,跪三拜,三跪九拜,礼毕,用酒祭梁。接着,木匠师傅用红布带系好梁,吊梁上顶,新梁徐徐上升,鞭炮燃放不止。兜宝:木匠师傅一边把新梁安置好,一边向下放宝(红布袋装有米),一边喝彩如前,兄弟或父子(东边为大,西边为小)分别兜接宝,然后向地面抛撒麻糍糖果等,众人纷纷争捡。主人向木匠师傅分发红包,摆上梁酒宴。6.乔迁:新居落成,主人择日乔迁。前一天,贴好乔迁喜联,安放好家具,大门两侧摆放带兜枝叶俱全的青竹,象征步步高升,代代旺发,房内放好日用品,乔迁日凌晨,主人拿竹篙(节节高)、木楼梯(步步高),团几(团团就围),偕家人从旧屋进入新居,燃放爆竹,吃糯米团(团团圆圆),发炭火两盆(红红火火)。乔迁日上午,亲戚带糕一双(高升)、香烟一条(发千烟)、贺联、红包(发财)等礼物向主人贺喜。主人用糯米团招待客人。中午放鞭炮,主人宴请宾客,客人向主人道喜。

四、过年习俗:过两个年:第一个年为辞年。在农历十二月倒数第二天进行。这一天上午贴春节喜联,做年饭,把第一碗饭、煮熟的大块猪肉、整只公鸡、整条鲤鱼用碗装好,插上筷子,放在神台上祭祀祖先,神台上点蜡烛一对,神台下烧草纸钱,燃香,家庭成员男丁每人手持三支香(一支敬天,一支敬地,一支敬祖先),站三拜,跪三拜(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祖先),拜完,把香插在香炉中,燃放鞭炮一挂。祭品端回厨房做菜。待酒菜上桌,全家人围桌而坐,关上大门(关住财气),共同享用。意为合家团聚,庆祝一年丰收,辞别旧的一年,庆祝一年胜利结束。长房年轻妻子迎接长年在外为官、经商、谋生等远道而归的家人,接风洗尘、庆贺、团圆、欢聚。用红纸把草纸钱粘贴在墙、门、柱和各种用具上,叫散压岁钱。第二个年为过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放鞭炮,合家享用丰盛晚宴(意为妻子为将远行的亲人送行),全家坐等天明,称为守岁(意为全家等到凌晨,即正月初一,为即将离家的亲人送行)。子时将到,全家吃红豆糯米饭,菜有鸡鸭鱼肉等,第一碗饭祭祀祖先。红豆,俗称相思豆,暗示相思之情;糯米饭,暗示缠绵不舍之意。警示丈夫在外要勤写信,不要忘妻子思念,不要忘孩子和家,更不要舍妻而去。饭罢,正月初一凌晨已到,妻子在家门口目送丈夫远行,对丈夫出行方向烧纸钱若干,点蜡烛一对,照亮丈夫远行的路,使不迷失方向,点燃三支香(一敬玉帝,二敬地藏王,三敬当地土地神),持香三拜(同前),放鞭炮一挂,祈求三神保佑丈夫旅途平安。这便叫做出行。出行要早,意为新的一年,发财之路要先行。后来,人们觉得要养家糊口,过两个年多有不便,将辞年和过年合二为一,一般过一个年,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进行。正月初一:一般不外出,向本族长辈请安,送上新年祝福,向兄弟恭祝新年快乐。遇见族人,互相问好。族中有事,在族祠众议等等。青年男女弹“新人”,把点燃的爆竹往新婚夫妇身上扔,新郎新娘躲到哪,他们便追到哪,新郎新娘躲到洞房,他们推开门,把点燃的爆竹从门缝往里扔,小孩拉着新郎新娘的衣服不放,闹着要糖果,唱着儿歌:新人娘子,吃个糖子,糖子四只角,生仔生一桌。正月出三:清早人们打扫房屋庭院,把垃圾送到流水河边,点上蜡烛,燃香,燃烧草纸,放鞭炮,然后把垃圾倒入流水中,求河神“穷魔”送得越远越好,叫“送穷”。去年一年内有老人去世的人家,所以亲戚朋友将三斤肉折成现金,在年前送给主人,正月初三这天中午,主人在神台上点蜡烛,在神台下烧草纸,拈燃香拜过后,放鞭炮,并宴请客人,叫“烧新香”。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所有春节活动结束的一天,中午在神台上点蜡烛一对,烧草纸钱若干,并把门、柱、墙、各种农具上的“压岁钱”收集起来一起烧掉,最后点燃爆竹一挂。把春节剩下的鱼、肉、鸡、鸭等佳品一并拿来做成丰盛的午餐,全家共享。

清明节:清明节是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日前三日后四日这段时间均可祭祀祖先。全家出动,先给祖先坟头加土,坟墓越高大越好,说明墓主后代兴旺;先把坟头及周围的荆棘、灌木清除干净,然后以小家庭为单位,在先辈坟头押三张草纸钱,坟头草纸钱越多,说明墓主子孙众多。然后在坟前焚烧草纸钱,点蜡烛一对,并用酒把纸钱灰圈住,连圈三圈,防止他人掠夺。每人持燃香三支,三拜,插好香,点燃爆竹一挂。每位先祖坟前逐一进行,不可遗漏。

谢师宴:学子高中,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就先请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等赴宴,宴席上,家长和学生向学校领导和教师一一敬酒,感谢他们的辛勤教育和培养。拜谢先祖:学子高中,举家欢乐,认为是列祖列宗庇佑,赐德赐才。全家人在族祠、老居、新宅逐一摆上贡品,点上蜡烛,焚烧纸钱,每人持燃香三支,站三拜,跪三拜,燃放鞭炮,感谢列祖列宗的恩惠。谢众亲:宴请族人(同村人家,每家一人)和亲戚朋友,父母及学子挨桌逐一敬酒,感谢他们的关心好厚爱。

(5)西馆麻溪农耕习俗:

1.农谚:懵懵懂懂,清明浸种。二月清明后浸种,三月清明前浸种。2.浸种育秧:清明前后,农家开始浸种、催芽、育秧。3.插秧:秧龄达二十多天,秧高三寸便可移栽。先在秧田塍上点蜡烛一对,烧草纸若干,插上三支香,燃放鞭炮一挂,然后用扎秧稻秆横扫三下秧苗,方可开始拔秧。每新开一垅秧,都要用扎秧秆横扫三下秧苗,方可开始拔秧。把拔好的秧运到整好的栽禾田边开始栽禾。主家把做好的糯米团子送到田边,给栽插水稻的“栽禾客”当点心。正午回家吃饭,午餐如宴,丰盛异常,早稻必须在“立夏”前栽完。“立夏栽禾,够喂鸡婆”。4.收割:吃“新米饭”“新米糍”。早稻成熟碾成米做的饭叫“新米饭”。第一碗“新米饭”放在神台上,祭祀祖先和五谷星君,感谢祖先的恩泽和五谷星君赐以丰年。

(四)崇仁县从丰城沙湖迁入的安公支系

丰城沙湖安公支迁崇仁概况

一、钓石丁家

地理位置/p>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桃源乡简桥丁家村。位于虎毛山水库上游,旧时二十三都,距县城8公里,于由于建造虎毛山水库,从钓石老丁家迁入。

自明宗公始迁崇下以来己延绵29代,现人口72人

源流

始迁祖:明宗公

明宗公为丰城沙湖安公六代孙,由丰城(具体地址不祥)迁入,为丰城迁崇仁县始祖,居县城丁家井。

安公十二代孙君寵公,君實公由丁家井迁居五都东坑。

安公十二代孙君寶公由丁家井迁居廿十二都百丈(柏昌)

安公十七代孙,景旺、景澄、景輸由县城丁家井迁居钓石,是为钓石始祖,景旺、景澄为亲兄弟世居钓石。

景輸公后代由钓石迁居今石庄乡张坊岭(具体时间不祥)

安公二十八代孙,学邦公由钓石迁居虎毛山下游杨屋

安公三十一代孙,业輝由简桥丁家迁居桃源乡王沙塘老处村

历代名人

丁明宗绍定壬辰登徐元杰榜进士(县志有载,省志府志俱遗,古罗志有载)

丁大松咸淳己丑登阮登炳榜进士(县志有载,省志府志俱遗,古罗志有载)

丁良新二十三都人(钓石丁家)例授登仕郎,諱新保字焕章於道光癸末正月十八日午时生,於光绪辛丑年十月二十八日戊时殁葬本里下厫虎形

丁良金二十三都人(钓石丁家)覃恩九品登仕郎,諱金保字玉章道光庚寅年三月廿十七日申时生,光绪戊子年七月十八日戊时歿,葬本里下厫虎形艮坤兼丑未向。

丁學孟石庄张坊岭人,例授国学生,諱財興字興旺,於道光辛丑年四月十九日巳时生,於光绪壬寅年正月廿十四日未时殁,葬本里施下凤形正作甲山庚向兼卯酉三分。

烈女节妇

丁汝恭妻李氏二十三都人(钓石丁家)二十八岁夫亡,养姑抚子,苦节自甘得年七十八。

丁汝坤妻陈氏二十三都人(钓石丁家)二十七岁夫亡,姑老子幼,坚志守贞得年五十三。十三都邑令谢公扁曰冰霜雅操

二、东坑丁家

地理位置: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桃源乡,西陂村(山格小组,原东坑),位于西陂东南部,东接桃源花树村,塘边村小组,西邻狮尾村委,旧时称为五都。全村人口42人,距县城15公里左右,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东连花树村寺前小组山旁建有龙城古寺,早在文革时破四旧谎废,直至二十多年前由丁发寿发起八堡威望老者各村集资重修龙城古寺,现由義玄法师(丁木根)常任主持。现寺内正殿塑有各种佛像,实为壮观,寺周围良田环绕,缘竹茂盛风景秀丽,颇有一翻欣欣向荣景象。寺前与我村山格里之间有一地(密石)高达13米,长约80余米,色青红,石脚大部分空悬,状若倾倒,密石道路一侧,有石凿字迹,现己模糊不清。相传古时候有一才子路过此地,见石谷倒,急用手支撑,石即稳定,现依有清晰可见手掌,手指印迹,令人叹为观止…

三、张坊岭丁家

崇仁县石庄乡富溪村张坊岭组,位于付溪村委会对面一优美小乡村,年水泥马路东西贯通,交通便利,离县城西8公里。全村无杂姓,现有人口72人,耕地余亩,山地多亩。

四、柏昌(百丈)丁家

地理位置/p>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相山镇栢昌村,旧时称二十二都距县城30公里,从相山新街离桥20米有条路望西4公里及到。村原有人口80多,耕地面积多亩,村后林山多亩,全是丁姓,后来不知原因多人移居别地,至今还没找到。现有人口45人,其中丁福生一家14人现居住相山镇里坊村。

相山镇栢昌丁姓总共45人。

五、杨屋丁家

虎毛山垻底1公里,离县城7公里,人口48人。

(此支系内容由丁德华提供)

(五)崇仁县从兴国县迁入的克兴公支系


  礼陂石咀头丁氏

一、地理位置

礼陂石咀头丁氏位于崇仁县礼陂镇沧源村委会石咀头村小组,距县城25公里,距县城至许坊乡公交线路不到1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盛产毛竹。有耕地面积多亩,人口余人,多姓氏,其中丁氏人口50多人,在本村属大姓。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营永胜机械厂曾座落于此,年江西省特种化工有限公司抚州国泰公司又迁居在此。

二、源流

石咀头丁氏始祖克兴公是兴国永禄公九代孙。清道光年间(具体时间不详)随母从兴国县东村乡陂溪村迁居于今崇仁县礼陂镇沧源村委会石咀头村小组。开基延绵已七代子孙。从兴国永禄公为始祖已到十五代,以宁都县小布乡塔下良能公为始祖已到二十五代,“荣”字派。良能公是山东济阳及公的七十七代子嗣。

三、字派

老字派:永锡尔孕、长发其祥、克绳祖武、、邦家荣光、聪明睿智、世立冠裳、。七修字派:人文蔚起、裕后必昌。八修字派:嗣绍先德、科甲联芳。九修字派:宏恢伟大、中华显扬。

四、礼陂丁氏人物

良能祖位下九修学职吏历

丁祖通(字龙飞)生于年9月21日,兴国莲塘南桥人,曾任晋察冀*区十一分区副团长、第二野战*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处长、云南省昭通*区司令员等职,年授予上校*衔,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公元1年6月15日在南昌逝世。

(此节由丁国盛提供)

(六)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迁江西省南丰县后又迁徙至金溪的昌期公支系

(1)昌期公支系简介


  昌期公:字经行,生殁未详。生三子:宽夫、志夫、廉夫。

宽夫公:昌期公长子,生殁未详,乡贡生,生二子:泰元、永元(又名元一)。

志夫公,昌期公次子,绍兴进士,详见绍兴宗谱。

廉夫公,昌期公幼子,乡进士出身,仕湖南因家焉。

元一公:宽夫公幼子,字永元,生殁未详。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迁江西省南丰县双井(根据其六代孙德懋公,生于宋嘉定七年甲戌岁十月廿八戌时,即:公元年,每代约20年时间推算,大摡是年左右迁江西)。娶周氏,合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朱岭山,甲向有墓,生一子:晚三。

晚三公:生殁未详。娶胡氏,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丁家湾山,夫妇同穴。生一子:月六。

晚三公殁后,胡氏带子孙从南丰顺盱江水而下,迁麻源九井,再迁临川凤竹坡定居。

月六公:又称职公,生殁未详。娶蔡氏,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丁家湾山,生二子:德懋(金临五族始祖)、德显(资溪县河源山始祖)。宋后期,族人南迁,初迁南丰双井,复迁长兴金潭,继又迁凤竹坡,才使族人繁盛,生五子环浒水而居,分为五族。秤砣山丁氏一族由德懋公长子阡一公、次子庆二公(名延福)携老族迁至秤砣山开基。

抚州丁氏有“沿河十八丁”(河即抚河)之说,即意指为德懋公的后人。德懋公生五子,”历数传而支益繁,遂各宗其祖以分居于抚之临金间”。长子:才、辈派阡一,居金溪浒湾饶家洲,后散居于抚河两岸。次子:新、辈派阡二,居临川区嵩湖镇竹溪(今下丁)。三子:戌、辈派阡三,居金溪浒湾环溪丁家。四子:富、辈派阡四,居临川区鹏田镇腾桥镇。五子:华、辈派阡五,居临川区嵩湖镇硕溪(今石上丁家)。后因经商或逃难,各支都有部分居民迁往全国各地。以迁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居多。发展至今,应该有数万人之多。

(2)藻林丁家

藻林丁家

藻林丁氏自嵩八公大约在明朝宣德年间,于临邑硕溪(今抚州市临川区嵩湖镇石上丁家)迁来藻林里(今早树丁家)。据族谱记载:因嵩八公德、仁、義、孝具贤。丁氏祖先特派其到藻林里担当守卫祖坟之大任。该处分别葬有五族开基祖德懋公(村西聂家园山上),晚三公、月六公葬村南丁家湾上,元一公葬村西玉屏峰半岭处。藻林里,自古以来先后分别居住着周、王、供、聂、修等姓族人,最后和丁氏作伴是修姓人,现如今为清一色丁姓。藻林丁家系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琅琚镇早树村委会丁三和丁四村小组,现有近户余人,良田多亩,分布于村四周。山有:牛隘石山、玉屏峰、王家岭及村附近小山,还有20亩丁家湾祖坟山。主产水稻,荒山荒地有少量柑桔。山上義松树为主,掺杂一些栗树、苦竹树、荷树、枫树等。藻林丁家坐落于东经-35-18,北纬27-55-2.国道从村前通过,往西距抚州市城区25千米,浒湾古镇4千米,往东距金溪县城20千米,西靠玉屏峰,比邻岭西浒湾古镇,北靠王家岭,东边是本村委会车家村小组,南边是国道,以疏口古村为邻。该村阳光充足、山青水秀、交通便利,是块风水宝地。藻林丁家老村和新村界限分明,中间相隔一条小垅田和一些菜地。老村在北,新村在南。老村坐北朝南,西高东低,村里三纵两横五条巷子相连,整个村子成葫芦形。祠堂东西各一栋,西边祠堂被日本*子火烧了,现存的西边祠堂已翻新,坐东朝西呈八字形,据说是为了把水口。村南有上下两口老井,为多年供应村民的饮用水,对藻林村民功不可没,村南还排列着窖背塘、周家塘、门前塘、井下塘、庙前塘等十口塘。现在老村基本荒芜,只剩下祠堂、庙和大小社公殿了。新村家家户户都建设了新楼房,并于6年在上级*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门前通了水泥路。村里有四条主干道都和国道连接,沿主干道都装了路灯,还修了两条道通往祠堂的水泥路,村里村外四通八达。村中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地、广场、长廊、大水塘,周边绿化带都种上了花草树木,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图画。

(3)古、近代人物

古代:

富廿一洪公(第四世)邑庠生

博三十二宗公(第十一世)太学生

博三十三罕公(第十一世)太学生

博四十七另公(第十一世)太学生

博五十六济公(第十一世)太学生

厚四十八卫公(第十二世)邑庠生

厚六十一和公(第十二世)太学生

高十三平公(第十三世)太学生

高八十五天保公(第十三世)太学生

明一百二十六旺福公(第十四世)太学生

安廿一俨然公(第十五世)太学生

安一百零七金声公(第十五世)太学生

安一百七五星昭公(第十五世)例授从九品

福三十七有盛公(第十六世)武童生

福八十三拾清公(第十六世)例授太学生

福八十六检兴公(第十六世)例授太学生,统任保长

尊三书龄公(第十七世)例授太学生

近代

丁廷瑞,前清太学生。

丁晓川,前清太学生。

丁庠士,前清太学生。

丁鸿,前清太学生。

丁寅,前清太学生。

丁溶,前清太学生。

丁世捷,前清登仕郎。

丁佩玉,前清例授儒林郎候选布*司理问。

丁佩兰,前清太学生。

丁敝,前清太学生。

丁士铨,前清邑增生修职郎候选儒学训导。

丁应铨,前清太学生。  丁士焕,前清太学生。

丁秉铨,前清太学生。

丁槐壮,前清太学生例授五品衔。

丁梦松,前清太学生。

丁肇雷,前清邑庠生。

丁承丙,前清郡庠生。

丁奈畲,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

丁宝书,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  丁富龄,江西省金溪县附设简易师范毕业

丁有珍,江西私立振德中学毕业。

丁德贻,江西省资溪县附设简师毕业。

(4)字辈派行、家规家训:

修谱字辈派行

昭彦志淑瑞、總會科第钜、源懋光在钦、永集鸾凤翔、孝友传家信、诗书裕后昆。

家规、家训:

家规

家规一、纪派行

本家派行徒来不紊始,所撰者:昭彦志淑瑞、总会科第钜、源懋光在钦,为各分,已领十数代矣,余*派一律兴会仁讲让怀忠厚推雅扬风肄礼仪,赐姓分封承绍,远济阳亿兆乐熙俟,异日前派已週遵而行之,庶尊卑有序称谓不淆,所以联宗支也。

二、纪祭田

祭田者物牲粢盛所自出,古者天子籍田千亩,诸候籍田百亩,惟士亦圭田五十亩,祀田之设洵大典所係,凡各祀田无论多寡,其丘塅号亩科米粮乔纪载必详,庶豪强不得兼并,不肖者不敢变卖,亦杜渐防微与乘人远之道也。

三、纪界至

山场者祖垅在焉,各分星散,界至必详,庶异日不受山邻侵占,子孙亦不得于邻人之山妄生觊觎,所以杜争端也。四、定祭期

古人祭有定期,有朔必薦,新时祭用,春秋二祀,今各分祀祖,须定时日,则为首者,先期通告,闻于外预辨祭物,族众在家者,亦不得外出,如逢者罚,所以崇孝敬也。

五、序昭穆

祀祖之时,尊卑有序,长幼有节,礼在则然,倘有凌越失次者罚,所以序昭穆也。

六、纪言行

言扬行举,古之人皆然,故嘉言懿行有可传者,录之正高,会之规矩,为子孙之法,则所以示后人也。

七、励孝行

忠孝者,人道之大纲,生人之要务,然移孝可以作忠在家能为孝子,在国必为忠臣,忠孝原无二理,各分子孙有孝养承欢,见犹于宗族者,颁胙以嘉之,违者有大罚,所以励孝行也。

八、劝和睦

和气致祥,其家必昌,故浦江郑氏十世同居,江州陈氏九世同居,艺公亦然,皆载之史册,称为祥瑞,今各分子孙有能,宜兄宜弟,敏勉同心,累世不分,居者颁胙以嘉之,兄弟不睦者罚,所以劝和睦也。

九、勉文学

文词所以载道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綦重焉,况当今以文章取士,尤藉是以为上达之,阶安可忽乎哉,各分业儒者,应立家垫四时董率,但所居窎远,难以聚首,一堂议约,祭期先一日,齐聚命题考校能文者,颁胙以嘉之,荒疎者罚,所以勉文学也。

十、防奸慝

子孙繁多,贤否各异,有作犯科者,与其受责于公廷,何如见惩于房族下,子孙有不法者,族众在祠堂公处家法宜严,所以防奸慝也。

十一、杜混淆

兴减继绝,徒古为然,立嗣承祧,良非得已,但由亲房而后及疎房,由疎而后及族下,各有次第,若有尊卑倒置而乘名分,或立异姓而乱宗祧,问心不安,于理不顺,最宜深戒,所以杜混淆也。十二、禁祖山

祖山者,先人坟墓在焉,礼曰:君子人国展墓而后人过墓,则式为宫室,不斩于邱木*重墓即以敬祖,各分祖山,务宜严禁,长蓄树木,树乃龙之衣,以荫来龙,不惟先人灵墓安妥,亦且壮人观瞻,犯禁者罚酒肉,观其轻重以祀祖谢罪,所以敬祖宗也。

十三、禁游荡

子弟最忌游荡尽人佚,则滛滛,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其渐且流于匪僻,吾族世代书香贸易耕种,子弟皆当令其笃志攻书,以光先绪,然或势迫力阻不能终学,即当使之力耕盖上,富本农田,有田不耕,仓禀虚若无恒产者,或作贸易,或寻枝艺,亦可营生,切不可使为吏后谚云,求钱莫向公门取,盖此中财利鲜不从欺心得来,吾见多矣,即侥幸得钱,能贻子孙世守者绝少,其又何乐而为此者,务宜谨戒之要也。

十四、逞凶宜惩

子弟最忌逞凶,杀人者,死伤人者,罪律有明条,故小则倾家,大则丧身,皆者所致吾族子弟,务令安兮,循理稍有逞凶者,族长必预为惩劝,倘或以年幼无知,或以事局小可为之优容,则宽之,郎以纵之,及至横逆逾甚,逗恨打架,致取杀身之祸,而牵连族属,方知痛恨悔已晚矣。

十五、*博宜戒

子弟*博,必戒*牌掷色事近,嬉戏人多以为不足介意,殊不知士宦之家其聪明子弟卒至废业倾家流于匪僻者实多从此肇基盖*博之流始焉,不务生理俾画作夜继焉,不分内外闻房入室迨至襄空则或以身家为孤注或呼明引类鼠窝狗偷,究而言之,即滛盗亦其階也,可不慎与吾家子弟族长务须以新例时加训饰,无论*钱不可叩有,为此为禧戏者,亦当痛为惩戒,借曰非此不足以延实其说更谬,吾见*博之家争长兢短,骂言欧辱,无所不至,疎亲慢友,莫甚于此,至若以父子兄弟而聚*博者,知和而和更属可恶谨戒。

十六、犯法当惩

子弟犯法当惩,书曰:鞭作官刑檏作刑,其亦有金作续刑者,蓋罪有轻重轻者,不原其情无以开自新之路非谓犯罪者一概可续也,近世人家子弟犯罪,房长族长或处以宰猪置酒,或处以罚银钱上祭而鞭檏之说,竟置弗讲假使家富之人,恃其多金,怙终不悛他时至犯大罪,孰非家长养恶之所致乎,夫子有曰: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葢小罪惩责必不敢为恶嗣后,吾家子弟有犯法者,族长约众至祠堂量事之大小,以惩责之其后,必不敢为恶,是乃所以益之也,又况惩一可以警百乎。

十七、内外须分

男女须分内外,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在體则教人为宫室辨内外不入女不出,故男子尽而处内问其疾可也,而女子出治外事是谓牝雞(雄)司晨,为家之素况男女混杂,多致滛乱者,十恶之首,每见人家滛乱,大则覆宗绝祀,小则杀身亡家,皆由内外不分所至,故内外之辨不可以不严至若妇女迎神赛会,抛头露脸,尤为难堪长者,宜训谨戒之。

十八、纠察宜严

人之为盗贼,必有所渐,要当谨之,于先以杜其原,如族人之出入,必察其行踪,族人之交游,必察善恶,如行踪不定,匪类往来,族长即当痛惩之,倘或避嫌或失察,及到形迹昭彰,音离难于法纲玷宗辱祖,累及族众,悔无及矣。十九、唆讼宜察

地方之多事者,必有奸猾之徒,或舌辨为能,或以刀笔见长,或恃其憨不畏死,走东说西,挑灯拔火,唆起讼端,或作中或作证,就中可以饫酒食需,索银钱,族中倘有此等不肖子孙,族长宜不时惩戒,即令本人不敢为非,且使族人皆知其立心不端自不堕中其术,而讼端息以。

二十、婚配宜慎

凡论婚,择其家累世忠厚,不可图其富贵逆家子,不娶乱家子,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世有恶疾者,不娶礼有明训。先儒曰:嫁女必须胜吾家者,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格论当遵,若婚姻而论财恶俗也,切宜知戒,且婚姻原属月老排定,凡养女已经许配者,纵遇婿家贫寒,或有故当,以义命自安,不可生嫌,至若女已成人,必须出嫁,切不可因妆奁无资,延挨不嫁,蓋与其妆奁赀筮甚盛,何如嫁不失时,倘有养女年逾二十不嫁者,律有明条,族长务宜责令发嫁,如执昧不醒,万一贻门户之羞,悔之晚矣,又礼云:娶妻不娶同姓,以其别于禽兽也,反是则禽兽矣,况同姓为婚,其生不繁,夫娶妻本以继嗣,乃因娶同姓而或至绝,先人祖祀不孝孰甚,吾族素知礼法,应无此事,万一有子弟或藉口于同姓,不宗与*民异籍之说,而娶于同姓者,家长务宜及时论之使止,如教亦不善,仍蹈此辙者,聚众责令退婚外,重加惩责,以为无耻者警。

家训: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孝。孝也者,百行之原也,孩提而知爱人之所,不学而知者也,凡人受人之小恩小惠尚思报之,况父兮母兮,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不思酬报尚可以为人耶,尚可以为子耶,旷观物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会是人也,物之不如乎,孔子曰:五行之属,三千而莫罪大于不孝,孝行有亏,乃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可畏也哉,况孝子之后,常生孝子,忤逆之人常生忤逆,此必然之报,自生之理,历历不爽者,凡我族人何可不孝乎。

弟。弟也者,敬兄之义也,稍长如知敬人之所不虑而能者也,书云:惟孝友于兄弟,尽言孝则必友能,尽子道者必能,尽弟道也,夫兄弟生于父母膝下,一体而分,情同手足,凡今之人,莫而兄弟夫苟克尽弟道,则父母顺焉,乡*称焉,一家之祥瑞生焉矣,倘或灭其天良而弟念天顯,兄不念鞠哀而萧墙起祸,是大伤父母之心而根本以坏矣,枝叶岂能入乎,凡我族人何可不弟乎。

忠。忠也者,尽其心之谓也,忠能固君臣安社稷动天地感神明而况于人乎,故大而言之,而赤心报国,此忠也,小而言之,而至诚待人亦乎忠也,人苟不忠,虽然而人面焉,实则与禽兽奚择哉,谚语曰:生不忠良殁为下*,盖疾痛之词甚于恕骂矣,凡我族人何可以不忠乎。

信。信也者,言必践之谓也,人与我本疎也,忽焉,而亲如手足本远也,忽焉,而指为腹心,惟信有固结之耳,人苟不信则一行败而百行尽属可疑一言虚而千言尽为钸说,人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哉,故古人千里有雞黍之约,人不要不忘平生之言,其信有坚如金石者矣,凡我族人何以不信乎。

礼。礼者履也,一动履而不可难也,故朝廷有礼则尊卑以别,乡*有礼则长幼以序,家庭有礼则孝友以敦,经礼三百,曲礼三十,仪节虽繁,縂以辞让谦逊为本,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尔痛恨之深嗟叹之词也,凡我族人何可以无礼乎。

义。义者宜也,以之处事而无不宜也,平居则见义必为临难则舍生取义自古圣贤功业卓卓可纪行事在在可传者,皆以义为主也,孟子云: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凡我族人何可以无义乎。

廉。廉也者有分辩之谓也,辩其当廉而已矣,以理当受谓之矫廉,理不当取而忘取谓之伤廉,故不受无礼义之万钟固廉即不屑呼,蹴之笴豆亦廉,人而无廉,则无所不至矣,世之无廉者,大抵以贫富乱其心耳,而不知贫富由命,贪廉在人命,所当富难为廉士,亦无损于富,命所当贫,难为贪人,亦难免于贫,贫富何关于廉人之无廉者,徒受不义之名耳,孟子曰:顽夫廉夫,以顽夫而可化为廉夫,亦何人不可廉乎,凡我族人能为廉工,则人人皆贤哲矣,何可以无廉乎。

耻。耻者即义之端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于禽兽,耻之于人大矣,世之贫而滥,富而滛,以至卑污,苟贱辱身贱行,种种恶態取笑于外人,贻羞于妻子而彼恬然不自愧者,无所用耻焉,殊不知人具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者,以其有耻也,凡我族人何可无耻乎。

琅琚丁坊丁时喜

(5)民间表演与传说

春节马灯表演:

春节期间玩跑马灯是丁氏族人传统表演习俗,象征着太平、吉祥。一般在年前要扎新的马灯,进行马灯操练,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让马灯表演传承到下一代,从新年初一玩到元宵夜息灯。马灯队伍由三十二人组成,有举旗、打锣鼓、扛附灯、号礼、跑马等角色。马头、马身和马尾连成一体用竹蔑扎成,用白布包扎当马皮,白布下垂到脚,马身中间留洞,就可套在人身上,人脚当马脚跑。马灯最主要是看跑马的人表演,跑马为5人,2生2旦,还有一穿黑衣戴礼帽的小花脸马。旦角要穿花衣戴风冠。表演时由马童呼引出马队,先是一只马跑出走形,再是第二只马跑出加入走形,又再是第三只马跑出加入走形,然后第四只马跑出加入走形,最后是小花脸马跑出,五只马共同走形。走形动作有走成“三角形”、“连环形”、“剪刀形”、“梅花形”等,最幽默是小花脸马在表演中时不时地调戏旦角马,常常引起观众大笑。文革中禁止民间马灯表演,文革后78年和89年表演过马灯,之后由于青年外出务工,组建不了完整表演队伍,又缺少专项经费,近三十再没有表演马灯,上一届表演人马去世过半,马灯几乎失传。

穿铁靴之说:

老辈人代代相传族人穿铁靴而死的故事。进村前门楼口水泥地下面,就有用麻石块铺成的靴子图形。门楼口是一块篮球场大小石板地,用卵石、麻石板等铺成。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先辈们为方便表演马灯所建,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天,在石板地上操练马灯十分方便。其实不然,它还隐藏了一种暗示,仔细观察,在场地中央用麻石板铺有一个很特别的形状,仔细一看象人穿的靴子。问到此事,以前老一辈知情的人总会对年轻后代说:这是穿铁靴。相传明朝时期有一块与廖氏相邻的山地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打了很久官司,县、府都无法断清官司,最后闹到朝廷,皇上就以吃狗屎还是穿铁靴来定官司输赢,吃狗屎可以活命,穿烧红铁靴立刻死亡,廖氏选择吃狗屎,保住性命,输了官司,而丁氏做人诚实,选择穿铁靴,丢了性命,赢了官司,争回来属于自已的山地,为纪念这位穿烧红铁靴而死亡的族人,在进村门楼口铺石场地,内中隐约铺了一个靴子形状,以隐约标志警示后人不忘前人之事。可惜,二0一0年新农村建设时,因全村路面硬化而被水泥地淹盖了。

小陂窑传说:

丁氏始迁祖孙三代在小陂窑劳作、生活,对小陂窑有如下神奇传说:小陂窑鼎盛时期有瓷窑一百座,全部座在“龙脉”上。窑老板家养了一只狗,全身乌黑无杂毛,每天太阳下山会跑到山包上睏,天亮后下山跑回老板家。晚上收工每只窑要插根香祭祀,插完窑要用一百支香,能看到百座窑的火光。第二天早晨上工前收祭香,总是收回九十九支,还有一支香被神窑支使黑狗带走了。黑狗在山包睏可以遮住神窑,不被京城钦天监夜观天象时发现。这座神窑正在孕育天子,如不出故,元未的天子就要在这里诞生,成年后肯定要夺天下,或许与朱元璋天下争雄,明朝的发展史就有可能改变。碰巧在附近就有一个天子科山地名。出事原由是:神窑为使天子出生后有一个温暖的窝,要在自已周围构成一个环形城堡,不断驱驶座下的龙脉山向前生长。神窑白天休息晚上劳作,一段时间后,龙脉山生长到三港水边,口喝难忍,白天伸头到三港水喝水,被对面村庄正在屋前扫地的厨下女(女佣人)发现,对会动的龙脉山一指:哎呀真奇怪,龙山会移动啊!古代妇女禁忌多,被女人指破对神窑功力有损伤,恶运就会来临。不久,窑老板的母亲就死了,请来很有名气的地仙,为母亲择地安葬,丧事完毕后,杀了两只鸡犒劳地仙,老板娘想,地仙为我家母择风水忙上忙下非常辛苦,就把大块鸡肉埋在路菜筒饭下,好让地仙回家路上吃,但又没有事先跟地仙打招呼,地仙看到饯别筵席上尽是鸡头鸡脚,很不高兴,心想:我辛苦为你家母看风水,好让你家荫子荫孙,你却用鸡头鸡脚待客,认为这人坏良心,就想害她一下,临走时对窑老板说:“我走以后,你一定要把那只黑狗打掉,不然的话,你老婆生孩子时就会难产。”窑老板信以为真,叫人把黑狗打死了。地仙走到半路,肚子饿了,就坐在路边石头打开路菜筒吃饭,见饭下尽是鸡肉,心里明白老板娘是好心人,自已错怪了她,后悔不该叫老板打死狗。于是,就急忙掉头往回赶,见到老板就问狗打掉了没有,窑老板回答说打掉了。地仙在择风水时,四处察看,知道瓷窑落在龙脉上,是出天子的穴位,而老板娘此时又有身孕,分析有可能怀下天子,这下打掉了黑狗,没有黑云遮盖,很快就会被当今皇帝知道,必将派兵征剿。于是就急忙想出应对之策,帮助老板娘把孩子生下来。地仙拿来一袋石子和一根竹鞭交给老板,并实话对老板说:你老婆腹中可能怀有真命天子,将有大难临头,赶快躲避吧,如果发现有人追赶,就从袋中取出一个石子往后丢,丢光石子就用竹鞭划地,再把竹鞭丢掉,就可逃过此难,安稳生下孩子。窑老板夫妻连声谢过地仙。果然,黑狗被打死当晚,天空中无黑云遮盖,小陂窑要出天子的景象就暴露出来。当天夜晚,钦天监在夜观天象中,发现江南方向有天子气直冲牛斗,偏向皇帝报告,皇帝听后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吩咐立派五百御林*前去南方搜查和剿杀。时间不久,窑老板听到官*追剿消息,便背起装石子的布袋,拿着竹鞭,扶着老婆逃走。可怜老板娘怀有身孕,走得非常慢,没过多久,官*就追上来了,看到追兵已近,窑老板就拿出石子往后一丢,石子落地就变成一座石山挡住追兵。等追兵爬过山头追近时,又往后丢一石子,这样不知丢了多少石子,逃了多少路,来到了后来取名天子科的地方,老板娘因急着逃走,动了胎气,肚子痛得快要临产,窑老板急忿了头,乱了神智,想起地仙交待最后把竹鞭丢掉就能逃过此难,便将竹鞭丢下,荒忙中丢反了方向,竹鞭触地“轰隆”一声巨响,变成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同时也阻住了自已的去路,被随后追上的官*捉住杀了,未出生的天子胎死腹中。后来,这里就叫天子科。杀死窑老板夫妻后,官*又回转小陂窑,见人就杀,逢窑就毁,把五百年的旺盛窑场捣成瓦砾场。为切断龙脉,杀死神窑,将龙山挖断,挖了许多天也没有挖断龙脉,白天挖了多少土,一到晚上自动回填多少土,就是挖不断。官*一怒,要把附近的村民抓来全都杀掉,其中稍为懂得一点地仙学问的老者,怕把事情搞大,告之官*断龙脉必先钉铁钉,泼狗血,才能挖断龙脉。官*依法果然挖断龙脉,小陂窑从此湮灭,再也无法出天子了。现在挖断龙脉遗址仍存在,已成为村与村的通道。小陂窑又流传教会徒弟打师傅的传说:老一辈族人有口头禅:“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据说,窑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傅全力教,徒弟尽心学,师傅愿把一身手艺教给徒弟,想暮年之后手艺有人接班,做到窑火后继有人。没几年功夫,聪明的徒弟就把师傅的本事全都学会。可是,事与愿为,一次徒弟坐船送货经过景德镇,发现此地有瓷土矿,又有水运码头,发展前途更大。于是,徒弟就在景德镇另立门户,不再回小陂窑。徒弟将在师傅边学到的手艺发扬光大,不断创新,研究新产品,从低档、中档到高档产品,样样都有,生意越做越大,占领市场越来越多。还与官商合作,烧制御用瓷、官用瓷,脱胎换骨为官窑,产品过洋飘海,远销国外,实现良性循环。因为产品名气大,在北宋景德年间,改地名为景德镇。与小陂窑相比,景德镇瓷器能够扬名海内外,主要存在三点优势:首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在师傅基础上,创新技术、改进工艺、改变经营之道,随朝代改变而转型升级,产品适销对路,路子越走越宽。其次,陶瓷业是资源枯竭型企业,瓷土终有用完的时侯。而景德镇靠大河,地理条件好,瓷土运得进,产品运得出,企业长久不衰。反观小陂窑地处穷乡僻壤,水运码头小,瓷土、瓷器进出艰难。瓷土用尽之时,就是窑厂熄火关闭之日。最后,师傅与徒弟肯定有联系。师傅窑厂倒闭了,定会跑去徒弟身边重操旧业,徒弟也会因师傅的加入而使企业兴旺发达。

(七)明朝宪宗时,由福建建阳县迁入金溪金邑二十都金盆架卜居的昭一公支系。

城西开发区丁坊:有一支开基祖为昭一公,明朝宪宗时(年至年),昭一公由福建建阳县迁金溪金邑二十都金盆架卜居,分称上丁村。

金溪县还有两支由于族谱遗失,只知道其中一支由南城迁来,还有一支无从考证。

金溪丁氏总人口大约有4人,其中浒湾镇环溪丁家现有人口3余人,琅琚镇藻林丁家余人,金溪县开发区城西丁坊余人,对桥镇祝坊丁家近人。

(1.4.29初稿整理完成于赣南师范学大学天伦山寓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