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蕉岭人
他与宋湘、李黼平一起被誉为“梅诗三家”
在京城人称他“*落叶”
被誉为“广东七子”之一
客方言研究也萌芽于他
大名在外
然而他却少为人知
蕉岭人你还不赶快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乡
???
*香铁(-),原名*钊,字谷生,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陂角霞*村人,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
点击观看视频
认识一下“梅诗三家”之一的*香铁
(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居于识字耕田之舍
沿石窟河东岸往北行驶,至长寿大桥处右拐进入约数百米,就来到了位于霞*村的铁耕楼,*香铁晚年隐居于此。当时,40多岁的*香铁在潮州执教,他的学生为他的深厚才学所折服,又看到他如此清贫,为报答师恩,凑钱给他建起了这座铁耕楼。▼
在这间屋建成的时候,*香铁为它取名“识字耕田之舍”,来表达自己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向。▼
京城人称“*落叶”
*香铁出生在苏州*鹂坊,13岁时随父母从苏州回到故乡蕉岭,16岁时考中秀才,其后游学于潮州和北京。曾在直隶提督学*吴通*记室,协助吴校勘藏书。
在京期间,*香铁日以古今体诗自课,其诗雄骏,多用典实。时人对其诗皆推崇赞美备至。嘉庆二十一年(),在京翰林院抄书的*香铁作《落叶》四首,名震京华。
清晨鹿迹冷苍苔,残叶纷纷卷作堆。
万点乌鸦盘阵起,四山风雨逼秋来。
看如老将成功退,悟到高僧解脱回。
删尽繁芜存质干,不应枯槁比寒灰。
水墨萧掺老笔遒,画家酷似李营邱。
江湖一白浮鱼艇,烟月空青见寺楼。
倦客远来宜望远,枯禅定后不惊秋。
天公收拾林峦净,要放梅花出一头。
西风一夕促扬舲,楚客离思满洞庭。
千古风骚愁失坠,百年耆旧感凋零。
梢间鸟解翻身救,窗里人偏侧耳听。
闻道阳和真有力,暗中回到树头青。
古人吟咏落叶,多有凄戚离别之意,而*香铁的落叶诗,一反悲凉、颓废之传统,另辟蹊径,结句皆以有希望有生气之语出之。诗文一出,京师为之震动,名公巨卿直呼他为“落叶诗人”或“*落叶”而不称其名。
是年*香铁29岁,正春秋鼎盛,壮志满怀,客寓京城,受到公卿赏识,所以其落叶诗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
官愈小诗愈多
沉溺于吟咏,荒废了科举学业,屡试不第,学富名高的*香铁仕途并不顺利。
1
20岁
20岁时*香铁参加广州乡试,被录为副榜举人(不具备参加会试资格的举人)。
2
29岁
29岁时*香铁再次参加顺天府乡试,仍是副榜举人。
3
32岁
直到32岁时*香铁才终于中举,并参加“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意在使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有进身之路),被取一等知县用,但因为没钱跑官,知县没有做成,被改授二等教职用,由吏部分到广东省候补,听候委用。
4
15年的候补
*香铁回到广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候补岁月。候补期间,*香铁屡次往返于鲁、苏、京、杭和潮州、镇平之间。曾当过广东提督学*白镕的幕僚,也曾三下潮州讲学,担任过潮阳龙湖书院、潮州城南书院和韩山书院山长。
5
50岁
直到50岁,*香铁终于获得吏部发表直授任广东潮阳县儒学教谕(八品官),开始了在潮州的七年仕宦生涯。
6
57岁
道光二十三年(),*香铁任期届满,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贪腐横行、民不聊生。*香铁对清*府的做法十分愤慨,决心归隐镇平。
*香铁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却交游甚广,其才学为时人所折服。
在家乡嘉应州,*香铁与宋湘是至交。他是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前辈,丁对其诗风也甚为心仪,*香铁谢世时,丁日昌作联挽哀悼。
*香铁最高只做过八品官,而他那些同年故旧的官却是越做越大,如白镕最高曾当过内阁学士(从二品)、提督学*;颜伯焘曾任闽浙总督(从一品),但并不妨碍*香铁和他们通信往来,从侧面反映了*香铁所具有的深厚学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香铁的《读白华草堂诗集》
据《清稗类钞》记载
有人曾赠*香铁一联
???
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
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而日多。
石窟河畔写《石窟一征》
回到家乡镇平,他一方面整理自己的《苜蓿集》诗稿,一方面着手编撰《石窟一征》。清乾隆年间,镇平知县潘承焯、吴作哲曾主持修订《镇平县志》,但其内容过于简陋,且多有谬误。*香铁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对其内容精心考订勘误、裨补阙漏,编纂而成内容丰富的地方志——《石窟一征》。
铁耕楼位于石窟河东岸的霞*村
在编写过程中,*香铁采掇勤劳。他虽已年过半百,身体发胖,行走不便,仍跋山涉水,奔走于各地作深入调查、挖掘和整理文献。
《石窟一征》到底有多牛
《石窟一征》按志书体例编纂,但由于此书是私撰而非官修,故不名志书而作“一征”,同时亦是作者之谦词。该书突破“志书乃一方之史”、“述而不论”的体例,援引他省别县的事例充实资料,并涉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包括客家源流、民俗、方言、风土人情等内容,不仅可作县志读,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石窟一征》率先对客家方言进行了记录与考证。全书共有八万多字,其中方言部分占了五分之一,是该书的重要内容。包括*香铁之后的许多客家方言学研究成果,如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霭其的《客方言》等,都对《石窟一征》的部分内容有所参考借鉴,所以可以说客方言研究萌芽于*香铁。
咸丰三年()
67岁的*香铁逝世
葬于蕉城镇樟坑村
他一生虽然没有在官场得志过
但其留下的《石窟一征》
志征抚教养之道
明礼俗方言之本
表文采于后世
亦不负平生所学
*香铁性格中还有谦虚幽默的一面
想了解不一样的*香铁
来一份8月31日的《梅州日报》
一起和
寻访客都文化地标
下方为他点个感谢他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来源:梅州日报
撰文:梁威
摄影:连志城
网编: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