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在平乐做官期间,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复制链接]

1#

■文/水上云间

瘴海疠地古昭州

唐宋时代的平乐,那时候叫作昭州,不似现在这么平安快乐。那个时候的昭州,经济落后,民无教化,是官员闻名颤栗的“瘴海疠地”——不仅瑶山深处,桂江两岸,就在州府所在的三江汇合之地,也处处弥漫着可致人死命的“瘴气”——那是一种堪比新冠病*的疫*,是疟疾,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

谁能想象,从“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的唐都,或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京,还是“人间天堂”苏、杭外放到岭南昭州,官员心理的落差?

那个时代,无论是从皇城外放到岭南的京官,还是从苏、杭沿海发达地区交流到岭南任职锻炼的重点培养官员,都把来岭南特别是昭州这个僻壤任职视作人生的大不幸。即便君命难违硬着头皮来到这里上任,也是深居简出,惜命如金,不敢轻易出门,更不用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了。

在梅挚之前的唐代,唐睿宗景云元年(年),就有被流放到钦州的著名诗人宋之问,从桂州沿漓江下桂江前往贬所,他来到当时岭南谪官的中转地昭州,顺*金水道桂江南下,看到桂江两岸险峻的江峡、湍急的滩流,还有桂江沿岸阴森的林峦,凄厉的猿啼,听闻昭州瘴气的恐怖,吓得日夜惊颤哭泣,打死都不敢再往南移——

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

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

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

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

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

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

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

企予见夜月,委曲破林峦。

潭旷竹烟尽,洲香橘露团。

岂傲夙所好,对之与俱欢。

思君罢琴酌,泣此夜漫漫。

——《下桂江县黎壁》

他诚惶诚恐,走走停停,乘船到了大扒巴江下面的龙目滩,再也不敢往下游而去,匆匆写下了《下桂江龙目滩》,就赶紧调转船头折回桂州,不愿前往贬所: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

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

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

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下桂江龙目滩》

怕死的宋之问为了保命,不断向朝廷请示打报告,要求改任流放地,总算求得皇帝的怜悯,把流放地改为了桂州。好不容易遂愿了的诗人,以为在“深居俯夹城”的桂州得过且过混两年,就可以官复原职回到长安享福了,谁知道朝廷换了皇帝,新上任的唐玄宗风流倜傥,上任伊始,踌躇满志,很有想法。那个时候的唐玄宗,还不是与杨贵妃传出绯闻的昏庸君王,他励精图治,整肃吏治,很看不惯贪生怕死,贪图享受的官员。接到戴罪贬官宋之问的报告,见其竟然不顾身份挑肥捡瘦,与朝廷讲起价钱,龙颜一怒便将他打进了官德人品有问题的官员另册。这还不算,震怒之下的新君还下了敕令,干脆将宋诗人赐死在桂州任所——可怜诗歌写得很有名气的初唐诗人,就这样因惧怕岭南疫*拒赴流放地,送了小命。

一腔抱负为民忧

梅挚与宋之问不一样,他是怀着一腔抱负前来昭州任职的。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龙谏议大夫;并先后出任蓝田上元知县,苏州通判,开封府判官,陕西都转运使,昭州、滑州、杭州知州,江宁府、河中府知府等地方官。梅挚跻身仕途32年,为官勤*爱民,清正廉洁,*绩卓著。任职期间,针对地方治理,他曾多次上书,劝皇帝"躬责修德";在官吏的任免上,他也敢于仗义执言,使皇帝能够及时纠正用人上的失误。《宋史·梅挚传》评论其“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绩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宋仁宗对朝臣们说“梅挚言事有体”,对梅挚的人品和道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梅挚在宋仁宗景祐初年()出任昭州刺史。地处岭表的昭州,是有名的“远恶”之地,“多旷土,茅营茂盛,蓄藏瘴*”,瘴役横行、恶虎当道,多化外之民,世人谈之变色。从“人间天堂”苏州、皇城脚下的开封府和相对富足的陕西来到人称“瘴海疠地”的昭州,对于梅挚来说,无异于从天堂跌落地狱。放在一般的士大夫身上,早就灰心丧气,根本无心*事了。可梅挚不一样,在他看来,好男儿志在四方,到哪里当官,都要把百姓的生活疾苦放在心上,朝廷把自己放到艰苦环境任职,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考验,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守土有责,没理由废驰*务。正因为梅挚任职地方的思想出发点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他抱着超然的人生态度前来昭州,把生命置之度外,所以就没有对“瘴*”的畏惧。

在昭州,梅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与观察,发现地方盛传的“瘴疫”,并无传说的那么可怕。倒是官场上普遍存在的五种“瘴*”对社会世风危害极大。地处岭表的昭州,自然资源其实并不缺乏,百姓淳朴好客,并不像传说中蛮横好斗,可为什么一直以来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呢?关键原因是官员的不作为,是官员畏惧“瘴*”而深居简出,不深入民间,不了解民情,不去真正解决地方上的民生问题造成的。而自己从生活条件优厚的发达地区来到蛮荒之地昭州,该做事做事,该接触百姓就接触百姓,人不照样完好无恙么?关键是看你是否有一颗爱民之心,身上是否具有一股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在梅挚看来,只要心系百姓,身怀正气,思想健康了,身体就变得无比强大,那么,任何凶猛的“瘴气”都是可以趋避的。他根据在昭州任职的感受和心得,写了一篇叫《五瘴说》的短文,对如何正确对待岭南的瘴*疫情,做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在《五瘴说》这篇短文中,梅挚首先客观的描述了岭南存在自然“瘴*”,在指出自然瘴*对人们身体危害的同时,更揭示了当时北宋官场普遍存在的五种“瘴*”,这就是:

急征暴敛,剥下奉上——租赋之瘴;

深文以逞,良恶不白——刑狱之瘴;

昏晨醉宴,弛废王事——饮食之瘴;

侵牟民利,以实私储——货财之瘴;

盛拣姬妾,以娱声色——帏薄之瘴。

在梅挚看来,官员中普遍存在的横征暴敛、冤假错案、大吃大喝、与民争利、作风败坏这五种腐败行为和风气,是人为的“瘴气”,这五种人为的瘴气,比之自然的瘴*,危害更大,*性更强。官员一旦染上这五种瘴气,就染上了邪气,如何还有心思关心民生疾苦?“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所以那些惧怕岭南“瘴气”疫*的官员,他们害怕自然“瘴*”的本质,是因为本身失去了为官清廉的浩然正气,他们到了岭南任职,深居简出,怕死保命,荒废*事,就很正常了!

为警励时人,梅挚于昭州城东北凤凰山上建亭一座,立碑将《五瘴说》刻于之上。昭州百姓将此亭称为“梅公亭”。至南宋绍熙元年(),广西经略安抚使朱晞颜跋文,请书家右俛特书《龙图梅公瘴说》,刻在风景秀美的桂林龙隐岩石壁。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梅挚的这篇文章作为“官家药石”,警醒世人。年3月,著名诗人郭沫若游览桂林山水,看到梅挚的这篇《五瘴说》后,有感于古代清官的高洁品行,特作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这样说道:“榕树楼头四壁琛,梅公瘴说警人心。”可见梅挚的《五瘴说》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面对“瘴气”,梅挚是那样写的,也是那样践行的。在昭州任职期间,他一扫官场消极无为的颓废风气,心系百姓,体察民生疾苦,以饱满的激情推进地方建设,给岭南地方官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在昭州,他积极推进州府之地的市*建设,亲自主持兴建了“十爱亭”,为昭州当地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为了解决昭州城内百姓饮水难题,他还亲自勘察,主持疏浚了凤凰山下的一口古井,解决了昭州城内安全供水问题。昭州百姓感念梅挚的恩德,把那口古井命名为“梅公井”。

城北悠悠*平楼

梅挚任职昭州,不仅亲自为老百姓做实事,解忧愁,而且还十分注重维护地方的形象和声誉。在他来昭州之前,昭州是北方士大夫眼中的疫情重灾区,蛮荒萧颓,野兽出没。自唐代以来,李商隐暂代昭州郡守写下的“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等诗句,借着诗人的晚唐网红名气,将北方流官谪宦对岭南昭州的负面印象定格下来,使昭州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落后贫困的代名词。在梅挚任职昭州之前,许多北方士大夫,对昭州可谓闻声惧足,把这岭表偏僻之地视为疫区瘴海,视作人生畏途,一旦流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性命堪忧。

梅挚来到昭州之后,励精图治,用心办好地方*事,很快就把原来落后混乱的岭南僻地建设为社会稳定、官民和谐、居民相对幸福的乐居之地。为了及时为昭州正名,梅挚在昭州城北修建了“*平楼”,还在城内修建了“十爱亭”,把自己在昭州任职用心感受昭州风土民俗所得写成了十首诗,刻在了亭上,庄严宣布昭州不再是落后蛮荒的代名词:“*平无虎斗,不信义山诗!”这样大张旗鼓宣扬昭州的清平环境,宣扬昭州的面貌一新,很好地消除了昭州在北方士大夫眼中的负面影响。梅挚亲手写下的这一昭州文宣,许多年之后,还深受北方来的官员赞许。元代广西廉访司佥事吕思诚巡察平乐,有感于梅挚任职昭州的*声,写下了《题*平楼》一诗,对梅挚在昭州的为*作了高度称赞:

漓江江上古昭州,一带孤城有此楼。

云护山容檐外立,月将波影槛前浮。

朝廷只许平持狱,官府终当详谳囚。

笔底判花生死地,百年雨露一时休。

——《题*平楼》

平乐从三国吴甘露元年设县,至今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任职平乐的州官县令多如繁星,而像梅挚这样被平乐人民记住并永久怀念的官员寥寥可数。究其原因,是梅挚能够放下京官的架子,牢记“勤*爱民”的为官初心,不惧瘴气疫*,深入群众,了解民间疾苦,与百姓交心交友,真心为地方建设谋划长远。他之所以能成为昭州历史上留名青史的廉官名宦,是因为他自身具备的浩然正气。

拥抱我们美丽的家乡,建设好我们舒适的家园。让我们再一次追寻古人的足迹,吟咏那千古诗篇,再次领略龙图梅公面对瘴气疫*的豪迈和潇洒——

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

来无泥滓污,去有棹歌喧。

沃野藤溪道,浮琛玉海门。

有时新雨涨,多半是君恩。

我爱昭州士,平居富塾痒。

兴贤遵汉诏,论秀美周乡。

世苑满开牒,书堂缥结囊。

蟾宫前后进,一一手闻香。

——《十爱诗》

我爱昭州观,裁基压大溪。

一楼去驻稳,双表鹤归迷。

金剜先朝语,鸾惊旧史题。

皇恩新雨露,祈福马蒸黎。

我爱昭州寺,东西占景开。

门临九峰列,僧自五天来。

讲次花飘席,斋余鸟下台。

万民共行乐,终燕首慵回。

——《十爱诗》

我爱昭州路,优游不险奇。

九嶷通舜野,八卦绕秦祠。

亭堠相望处,渔樵有让时。

*平无虎斗,莫信义山诗。

我爱昭州角,乌乌古郡衙。

数声萦桂水,三弄度梅花。

调古湘云咽,音凄岭月斜。

今愁并古憾,吹起落谁家?

——《十爱诗》

我爱昭州月,闲宵入绮楼。

凉生荔浦树,冷熨桂江秋。

朱户千家启,浮云万里收。

谁夸魏公子,飞上邺门游。

我爱昭州乐,供官不在多。

熏风齐乐圣,淑气且宣和。

谒庙知神格,铺筵喜客过。

边陲无一事,对酒谩高歌。

——《十爱诗》

我爱昭州酒,千家不禁烧。

缥醪一爵举,瘴雾四时消。

红叶和云踏,青帘傍水招。

花酿民自醉,鼓腹日尧歌。

我爱昭州果,东西此擅珍。

荔枝登宴美,桂子荐盘辛。

映树珠含彩。承牙玉溜津。

二年游宦乐,满腹岭南春。

——《十爱诗》

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