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武则天执政时并不热衷于对外扩张,所以其军事成绩相比于文治来说显得逊色,没有李靖、李绩(李世绩)、苏定方、薛仁贵这样的传奇将领,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一时期就没有军事人才。武则天独立执政后,固然更加强调了文治,但并未放松武备。
武则天时代的一大特点是高级官员文武并重,武将们往往上马能带兵,下马能安民,即是良将,也是能吏。应该说在整个唐朝,文武双全是时代要求,文武兼备的人才更有机会在官场上脱颖而出,比如刘仁轨、娄师德、魏元忠等等,都是文官出身但后来手握兵权。开元名相姚崇,最初也是因为熟谙军事而受提拔。武周的契丹叛乱期间,姚崇对前线军务情报了如指掌,“剖析如流”,因而被武则天看中,由此开始平步青云。
在说武周将领的时候,很多文章除了一上来就是什么武则天滥杀大将blabla,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其实,如同对待文官队伍一样,武则天固然杀了一些将领,但提拔起来的更多。在武则天执政的二十二年中,从来就不缺将领,从来不缺军事人才。
被武则天杀掉的将领,最有能力的一位当属程务挺。但是前面分析过,程务挺在武则天上台的第一年就被杀了。可以说整个武则天时代的军事,成就也好失利也好,与程务挺并没有多大关系。另一位著名将领黑齿常之,在武则天称帝前夕被酷吏所杀。程务挺、黑齿常之,以及别的将领被杀,无疑是国家的损失,但是并不影响大局。
几本正史都尽量淡化武则天时代的军事胜利,同时重点突出各次败仗。所以武周将领们建立的功勋往往被湮没,那些打过败仗的将领却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契丹之战中的张九节,仅凭着临时招募的几百人就守住了檀州,这件事在正史上几乎不提;西域的碎叶镇守使韩思忠,曾经大破西突厥叛军,但是正史上无论对这场战争还是对韩思忠本人都是含糊其辞;惨烈的沙州保卫战,以及指挥这场保卫战的刺史李无亏,在正史上完全不见踪影。
等等等等。
最被正史丑化的可能是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前面分析过,薛怀义很可能征讨突厥立有大功,但他的战绩完全被抹掉了。
再比如契丹降将李楷固,一直在契丹地区帮助武周清剿叛军,还曾率军追缴祚荣率领的靺鞨部落,一直追到遥远的天门岭。这次追征固然失败,但是经此一战后,祚荣建立的渤海国却一直与武周和唐朝保持友好。后来唐玄宗上台后顺利地册封渤海国王,把那一块纳入唐朝版图(建立了羁縻统治区)。但玄宗并没有为此出过兵,真正出兵的就是武周将领李楷固。
武周将领们的事迹,被湮没的很多,现在也无法一一还原。但是史料仍留下了不少出彩的将领。
唐休璟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并不显赫。他本人以科举晋身,不过考的是明经科而不是进士科。根据两唐书的传记,唐休璟最初在吴王府当一个小官(典签),并没有显露出多少才能,后来又被调到偏远的营州担任户曹。
唐休璟本人似乎对做文官并无兴趣,更有志于在边疆立功。他的神道碑(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说他“尝欲屠郅支,刺楼兰,执浑邪,逐呼韩。”在营州,唐休璟恰恰是从一场战斗中脱颖而出的。那是高宗朝末期的调露元年,突厥刚刚起兵叛乱,来势凶猛。一部分突厥兵进犯到了营州,并且拉拢了当地部分契丹和奚的部落一起反叛。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务就让户曹唐休璟领兵拒敌。
唐休璟在独护山与敌军交战,“斩获甚众”,成功地击退了叛军。
由于这次的战功,唐休璟立刻被提升为丰州司马。营州在东北,而丰州在西北,都是边境重镇。
突厥自起兵叛乱后,不断进犯边境,在永淳元年攻打丰州,致使都督崔智辩阵亡。永淳元年不但边境上战争不断,关中地区还遭受严重天灾。在此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朝廷计划干脆放弃丰州,把百姓迁居到灵州、夏州。唐休璟及时上疏阻止,指出丰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灵、夏为边界。
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听从了唐休璟的建议,丰州得以保存。
武则天执政后,唐休璟被调到西域。永昌元年,韦待价在寅识迦河打了败仗,损失惨重。唐休璟收拾残局,稳住了局势,因此被提拔为西州都督。西州是唐朝/武周经营西域的基地。唐休璟在西州想必花了很多精力了解当地的军政情况,所以能够及时向朝廷提出建议:收复安西四镇。正是在他的建议以及协助之下,王孝杰才得以成功收复安西四镇。《旧唐书》说:“则天遣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镇,亦休璟之谋也。”
唐休璟对吐蕃、西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吐蕃在钦陵死后一度力量削弱。久视元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领大军进犯凉州,唐休璟领兵迎敌,双方在洪源谷交战。尽管吐蕃军队军容壮丽,唐休璟却很淡定地对部下讲:“钦陵一死,吐蕃这些新贵根本不懂军事,不经打。我去厮杀一番给你们看看。”于是亲自披甲上阵,与吐蕃军打了六场,全部获胜,“大破之,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而还。”
吐蕃吃了败仗,只好去武周朝廷议和。当时唐休璟正好入朝汇报工作,也一起出席了招待会。在宴席上,吐蕃来使不住地偷眼打量唐休璟,这个小动作被武则天察觉了,就问到底怎么回事。吐蕃使者说:“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
没有什么赞美比来自敌手的夸奖更有含金量。武则天听了吐蕃使者的话,大为惊讶,随后赶紧给唐休璟升官。不久,西域的突骑施忽然作乱,与别的部落打了起来。武周朝廷对这次危机的应对完全依赖唐休璟。唐休璟也胸有成竹,很快筹划妥当。后来事情的进展果然如唐休璟预料的那样。武则天感叹说:“恨用卿晚。”,又对魏元忠、李峤、杨再思、姚崇、李迥秀等宰相说:“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大约在这次事件不久,唐休璟也被提拔为宰相。武则天下台后,唐休璟依然活跃,顺利地渡过了中宗、睿宗两朝的各种政治风浪,在开元初年去世。
在武周的边将当中,郭元振是位多姿多彩的人物。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所以能够进入太学学习。郭元振本人天资聪颖,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与一般的进士不同,郭元振并不稀罕在朝廷里做官。按当时的风气,新科进士最青睐的是校书郎这样的位置,虽然品阶低,却是官场正途。可是郭元振却更希望到地方上去历练。于是朝廷安排他到蜀中担任梓州通泉县尉。
不过郭元振在四川做县尉这段时间做了些很不光彩的事。他贩卖人口,还私铸钱币,搞得当地百姓很苦。《旧唐书》说:“(郭元振)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这些劣迹终于传到皇帝耳朵里。于是武则天把郭元振叫去,亲自跟他谈话。
其实,我们不知道郭元振在四川贩卖人口铸造私钱这些事的详情,不过武则天为了一个小小县尉的劣迹,竟然愿意叫他来当面问话,显然郭元振已经表现出了什么过人之处。或许是因为他的人脉。根据张说的《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郭元振当年在京城求学期间与薛稷、赵彦昭等人就是同学,因此推测他在京城很有人缘,以至于武则天在准备处理他之前先要见见他。
结果一见之下,武则天对郭元振大为赏识,并且索要他的文章。于是郭元振献上自己的一篇诗作《古剑歌》。张说在《郭公行状》里引述这篇诗如下: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虽然是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但整篇文字热情奔放,既不消沉,也不幽怨。武则天读后十分欣赏,立刻下令传阅,让当朝的善文之士一起欣赏。然后她就给郭元振升官,让他做了右武卫胄曹(铠曹)。
这里还要说个花边故事。根据张说的《郭公行状》,郭元振是个美男子,“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身长七尺,美须髯。”武则天在接见他之后,不但注意到了他的文才和识见,而且必定也为他的外貌而动心,所以给他在“控鹤府”弄了个差事:“遂授右武卫胄曹、右控鹤内供奉,寻迁奉宸监丞。”这个控鹤府是武则天为了安置二张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个美男俱乐部,也因此受到一些大臣的批评。
郭元振在控鹤府到底待了几年,对自己曾入控鹤府的经历又有何感想,我们都不得而知。按《通鉴》上的时间表,武则天在契丹叛乱期间才开始宠信张氏兄弟,控鹤府也是那以后成立的。而在契丹叛乱期间,郭元振已经初露锋芒,为武周朝廷完成了一件大事:与钦陵谈判。由此推测,郭元振在控鹤府不过是挂名,一旦找到机会就赶紧干他的正事去了。
综合各种史料,契丹叛乱期间,吐蕃和突厥都趁机要挟。不过这两大强敌都没有立刻翻脸,而是积极展开外交攻势。突厥的默啜提出帮助武周讨伐契丹(自然是附带了一大堆条件),吐蕃呢?也要求和谈。钦陵私下里与武周谈判,索要安西四镇,而吐蕃赞普又是另一个思路,提出了和亲。武周因为契丹平叛首战失利,当时很有些手忙脚乱,对突厥、吐蕃都不得不小心应付。突厥那边,朝廷派出阎知微、田归道二人去和默啜谈判。
吐蕃这边,武周的谈判使者正是郭元振。不管是与钦陵的私下接触,还是到吐蕃朝廷面见赞普,出面的都是郭元振。这时他的职位仍是右武卫铠曹。
张说的《郭公行状》写到郭元振的这次出使,说他见到吐蕃赞普后,“宣国威命、责其翻覆、长揖不拜、瞋目视之”,看来是摆足了大国使者的架子。结果赞普反而夸赞说:“汉使多矣,无如公之诚信。”这次谈判很有成果,双方议定了疆界,然后赞普还赠给郭元振几十斤金(“遗金数十斤”)。郭元振回去后把这笔钱财如数上缴。
当时吐蕃的内斗十分激烈,赞普与大论钦陵已经势同水火。武周在契丹战场上连吃败仗,本来是吐蕃进犯中原的一个大好机会,却因为这次内斗而作罢。可以说武周在这时是捡了个大便宜。但这并不能纯粹归之于武周的运气。可以说,如果没有郭元振,武周不可能安然渡过这次难关。郭元振胆大包天,仅以和谈使者的身份冒死前往吐蕃,先是与钦陵谈判,继而与吐蕃赞普谈判。
他这两次出使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一方面维持住了武周的大国体面,一方面了解到了吐蕃的真实内情。
当时武周朝廷正在为了是否放弃安西四镇而伤脑筋。郭元振在对吐蕃进行过实地考察后认为,索取安西四镇主要是钦陵的意思,并非吐蕃赞普的主意,于是提出一个拖延策略,固守安西四镇,坐等吐蕃的内斗。武则天依计而行。结果一如郭元振所料。最后的结果就是,武周完全靠外交上的斡旋,使吐蕃在契丹叛乱期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吐蕃赞普清算了钦陵的噶尔家族,之后重整旗鼓,再次进犯武周。凉州都督唐休璟引兵反击,取得“洪源谷大捷”。郭元振也参与了此战的谋划,战后加官晋爵。
契丹叛乱以及随后的突厥进犯平息之后,武周国内政局已变,李显被立为太子,武则天与朝臣的关系也大为缓和,边防重新步入正轨。但在久视元年的年底,武周又一次遭受突厥的进犯,在陇右被掠走了一万多匹监马。综合各种史料来看,这次进攻很可能是突厥与吐蕃的联手进犯。
《郭公行状》上说:“吐蕃与突厥连和,大入西河,破数十城,围逼凉州,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两唐书和《通鉴》并没有提到这次战争,只说在大足元年郭元振担任了凉州都督。但是《郭公行状》讲得比较详细,说当时武则天正在洛阳的城门上与臣民们一起出席宴会(“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的战报就传来了。于是停止宴会,立即委任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调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以赴河西。
”结果,郭元振在凉州的战场上一现身,吐蕃将领就害怕了,说:“这位郭将军,连我们的赞普都怕,我辈又怎是对手?”于是撤军了。
如此令敌军闻风丧胆,郭元振(和前面提到的唐休璟),也都属于传奇将领。
郭元振担任凉州都督期间政绩卓著,一方面大大开拓了边境,另一方面在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大搞屯田生产。《资治通鉴》总结说:“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又根据张说的《郭公行状》,到了武周末期,吐蕃、突厥纷纷遣使议和,并献上各种礼物,与郭元振在凉州的做为大有关系。郭元振不但开拓了州境,而且有意向吐蕃和突厥展示军威,“因征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集于湟州,营幕千里,举烽号令……兵既大集,人又知教,分兵十道齐进,过青海,几至赞普牙帐。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受其蕃礼而还。
既伏西戎,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河西陇右十馀处,置生祠堂,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为其文。
当然,郭元振在凉州的作为并非一帆风顺。他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结果引来政敌宗楚客在武则天跟前大进谗言,说他可能谋反。武则天一开始还真信了,但是居然拿不出对付的办法。后来,一批大臣包括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张说等等,二十五位朝臣联名作保,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郭元振绝对不会反,武则天这才放心。
她放心的结果就是继续放手支持郭元振在凉州的行动,允许他在当地整顿军队,这才有了凉州的“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郭元振后来在中宗朝成为安西大都护,为稳定西域继续出力。
在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有一篇《郭代公》,讲述郭元振解救民间少女、杀死猪妖的故事。可见他在民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王孝杰
王孝杰最出名的战绩是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他也由此受到武则天的大力提拔。不过正史上对他的记载过于简略,让我们难以衡量他真正的军事水平。郭元振是因为有大才子张说给他写了传记《郭公行状》,才让后人有机会见识到他的精彩人生。王孝杰一生征战,想必故事也不少,可惜后人无法知道了。
除了长寿元年收复安西四镇,王孝杰在战场上的另一次重大胜利是在长寿三年取得了冷泉大捷。
武周长寿三年是边境上非常热闹的一年。这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个年头。此前的边境相对来说比较平静,但到了这一年,后突厥的创立者阿史那·骨咄禄去世,他弟弟默啜自立为可汗,随即进犯了灵州。与此同时,西域也发生了一场大战。吐蕃大将勃伦赞刃与西突厥的“伪可汗”俀子联手反叛。王孝杰当时担任武威道行军总管,在冷泉及大岭与敌交战,歼敌“各三万馀人”。同时,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也破敌万余人。
遗憾的是,正史对这次战争的记载十分简略,所以不知详情。两唐书的“王孝杰传”都没有提到冷泉大捷,《资治通鉴》只简单地记了一句话,让我们知道有过这么一回事。
王孝杰在冷泉大捷后被武则天加官晋爵,提拔为夏官尚书(兵部尚书),并且拜相。不过他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带兵打仗,对付当时武周的两大强敌:吐蕃、突厥。他曾担任过朔方道行军总管,反击突厥的进犯。万岁登封元年,王孝杰与娄师德一起领兵抵御吐蕃,结果在素罗汗山遭遇大败,损失惨重。从吐蕃方面的史料来看,王孝杰是组织进攻,打到了吐蕃境内,结果被钦陵击败。
素罗汉山失败后,王孝杰被贬为庶民。不过第二年他就被重新启用,到河北战场平定契丹叛乱。或许是因为急于立功,王孝杰在东硖石谷中了契丹埋伏,加上武周援军配合不利,最终战死沙场。
在武周的将领中,王孝杰会打仗,但是“文”的方面弱了一些。他最后结局惨烈,也是因为头脑不够冷静。
张仁愿
张仁愿本名张仁亶,避睿宗李旦的讳而改名。他最大的功绩是在黄河北岸建筑了三受降城,从此大大加强了唐朝对突厥对防御,而这已经是在中宗朝的事了。尽管如此,张仁愿仍可算武周将领之一。
张仁愿是御史出身,以御史身份担任监军,由此积累起前线作战的经验。根据两唐书的传记,他曾经在王孝杰的军队里担任过监军,结果两人不协。张仁愿在奏书中说了不少王孝杰的坏话。王孝杰在素罗汗山打了败仗,随后被贬为庶人,这里面也有张仁愿的影响。
张仁愿告王孝杰的御状,是挟私报仇还是秉公直言,我们无从知晓。能确切知道的是,武则天一直重用王孝杰,但是也相当看重张仁愿,不断给他升官。张仁愿在政治立场上并非“亲武派”。武则天称帝之初,武承嗣为当上太子而积极活动,到处拉人请愿,也找过张仁愿,但是“仁愿正色拒之”。这个情况武则天不会不知道,但没有任何打击报复行动。王孝杰被贬官后,张仁愿继续升官,从殿中侍御史升为侍御史。
契丹叛乱期间,张仁愿再次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先是有一位监察御史孙承景,善搞弄虚作假。他担任清边道行军的监军,从战场回来后给皇帝写报告,每份报告后面必附上图画。武则天本着她一贯的看见人才就提拔的作风,对孙承景大加赞扬,然后给他升官。结果张仁愿去找孙承景问话,问了几句就发现事情不对,再一追查,发现这位孙承景老兄根本就没上过战场,原来都是虚报功劳。这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契丹战场上的混乱。
幸而武周朝内还有张仁愿这样认真负责的御史,察觉问题后立刻上奏。于是武则天把孙承景贬为崇仁县令,同时对张仁愿再次提拔,让他做了肃政台中丞(御史中丞)。
武则天开始对张仁愿委以军权,让他担任幽州临时都督(检校幽州都督),掌管边防大任。契丹叛乱平定后,紧跟着就是突厥进犯。默啜的突厥兵长驱直入,一度攻陷赵州、定州。我们从正史上看到武周的将领们基本上是带着重兵袖手旁观,“不敢战”。不过张仁愿显然不属于这个圈子。他带着兵马出城迎敌,结果还被箭射中了手,但突厥兵也因此撤走了。因此这一次默啜进犯,幽州并无损失。武则天立刻派人送来医药为他疗伤。
张仁愿在武周朝后期一直负责北方的防务,官至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中宗继位后,唐朝被突厥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导致“鸣沙之败”,损失了六千士兵、一万多匹监马。张仁愿随后领军反击,一次夜袭大破突厥。到景龙二年,默啜领着突厥主力到西域攻打突骑施,漠南空虚,张仁愿提出在黄河北岸建筑三座受降城的设想。当时唐休璟反对这个计划,认为黄河北岸难以固守。张仁愿不肯退缩,“固请不已”,终于得到了中宗的支持。于是他拿出强硬手段,很快建成了三座城--实际上是三座防御工事。
当时参与筑城的士兵嫌那里太苦,企图逃跑,结果被张仁愿杀了二百人,这下大家都害怕了,一起努力施工,结果仅以六十天时间就完工了。这三座城建好后,让唐朝边境向北拓展了三百余里,“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与武则天提拔起来的许多能臣一样,张仁愿不但自己有能力,而且能够慧眼识人,并且积极提拔那些他看重的人才。《旧唐书》说他向朝廷推举的这些人才“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